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2期 幹嘛讀大學?
字級調整:

厝邊頭尾
邁向更有希望的明天——鄒族茶山教會的社區工作
關鍵字:
撰稿/賴德卿 (基隆中山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茶山教會的會友經常一大早去教會禱告,以無私的心愛故鄉,以實際的付出來見證耶穌捨己的愛。

  在那遙遠的山區,公車的站牌下來,還要車程四十分鐘。一個沿路堆積垃圾、孩童放學後四處遊蕩的地方,是否看得到未來美好的願景?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茶山教會的牧師和長執,以他們的熱情、智慧和信仰,改變了部落的景觀,重建族群的生命價值,開拓了農產、民宿的商機。
  
街頭遊蕩的孩子
  鄭信得牧師,1989年玉山神學院畢業,回到鄒族部落服事,為重建部落的生命價值而努力。一般平地家庭都很重視孩子學業,督促較嚴格,但是回到部落,令人驚訝的,鄭牧師看到很多孩子,回家不寫功課,上了國中學了許多壞習慣,看到大人給觀光客唱歌跳舞就有錢賺,以為賺錢很輕鬆。以前的部落生活是儉僕而勤勞的,現在的風氣卻逐漸變了,不像以前靠勞力賺錢那麼積極而謙卑,變得較為貪婪而懶惰。鄭牧師決定從孩童的社區工作,重新建立部落的價值觀。

  從信仰的角度從事孩童的課業、生活輔導,鄭牧師得到長執會的大力支持。孩子們每天下課後就到教會,教會以三個月的時間同時培訓了三個主日學老師,他們很優秀,有愛心和耐心,陪孩童寫完作業,不會的地方就教導他們。接下來的時間有吃點心,再安排其他的活動課程,包括母語的教導、族群的文化、歷史、傳說故事、認識基督信仰、品格教育、生命教育,帶領孩子們過有規律、感恩惜福的生活,並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七點多才讓孩子們回家,如果家長不方便的,還有護送回家的服務。

  星期六則上半天課,內容有才藝學習、福音信息、詩歌、母語文化的認識,星期六中午還有教會婦女煮飯供餐,這樣的付出,大受部落學生家長的歡迎。也因為這些活動的策畫,使教會弟兄姊妹以教會為榮,同得好處,並增加會友的向心力。

家庭祭壇
  除了孩童的社區工作,教會還為建立家庭祭壇而努力,剛好今年總會的新團隊也提倡這個主題,教會鼓勵家庭家族一同聚會,每月一次,由牧師在前一個禮拜給他們主理的人方向、經文、主題教導,來幫助主理者。在同一個時間各家族一同聚會,特別也邀請家族中末信者,或是曾在教會但疏於聚會的人,讓家族性的聚會成為一個小型佈道會。

  為了讓社區民眾、觀光客有機會參與教會的禮拜,每月有一次主日禮拜,不是傳統方式的聚會,而是讓家族長者口述歷史、社區文化變遷、部落歷史與信仰交織成分享的內容,並有鄒族特色的舞蹈詩歌,希望邀請觀光客及鄰居來參加。讓教會以更開放的方式來歡迎人。

老村長的魄力
  教會的李玉燕長老曾擔任村長八年,也是教會推動社區工作的推手,使茶山成為一個美麗的地方。九年前,茶山村還髒亂無比,有個指示方向的話甚至說:「沿著垃圾就可以找到茶山村。」因為茶山遠離阿里山鄉公所此行政核心,和所謂「觀光區」的距離也很遠,公車跑幾次後往往就要大修,划不來,所以也沒有直達公車,交通非常不便。這裡族群分散,百分之六十是鄒族人,百分之三十是漢人,百分之十是布農族人,全部二百二十張選票,人數不多,所以候選人難得來,地方也爭取不到經費,沒有什麼建設,而這裡有林班工人、承租工程的人,以及本地沒有公德心的人,製造了許多垃圾,又髒又落後的地方就是茶山給人的印象了。

  但是李長老不願意茶山繼續被污名化,決心改變這個情況。九年前,開始由教會發動清潔社區的行動,每星期日早上六時和每星期三下午,全教會環保媽媽帶著孩子,一同清掃社區,在水溝撿瓶瓶罐罐、紙屑、廢棄物……社區就變得越來越乾淨了。經過一年的清掃後,教會決定結束這項社區服務,社區的人覺得很奇怪,又不好意思問:「你們長老教會怎麼不打掃了?」由於社區居民已習慣乾淨的生活環境,要再回到以前的髒亂景象,大家都無法忍受,結果每個家庭就拿起掃把,開始自動自發的打掃起來了,一直到現在,茶山都維持好山好水的模樣。

還原原住民風味的家
  李長老再提出部落公園化的構想,希望將整個步落建設成生態公園。教會的兄弟姊妹把自己的居家環境重新設計和布置,極具原住民風味,並重視生態的維持。又提倡涼亭節,搭蓋鄒族和布農族式的涼亭。由於本地有百分之七十的農人,收入不能只靠觀光民宿,教會覺得需要幫本地的農產品打品牌,趁勢推銷農產品。這裡的芋頭,又香又Q,非常好吃;苦茶油滴滴原味,滋養又補身;山荀現摘現吃,也有真空包裝。配合教會幾位姊妹開設的田媽媽餐廳,菜色新鮮有勁,充滿原住民風味。這些都是教會首先做起,後來社區民眾看見教會推動的社區產業自種自銷,也搭便車開始賣,教會更以寬大的心胸,將生意分享給眾人,造成農產品暢銷,造福村民。

  教會兄姊因為把自家庭院布置得極有原住民風情,得到許多民宿的機會,後來社區民眾也紛紛跟進,造就了地方的商機,但是即使如此,社區中許多最美麗、最用心的原住民建築仍然都是教會信徒的家;而且凡是公益性的建築,以美化社區為主的,沒有補助的,只有長老教會的信徒會去做。茶山教會的會友經常一大早去教會禱告,以無私的心愛故鄉,以實際的付出來見證耶穌捨己的愛。

  現在的茶山部落越來越美了,清晨有國寶級藍鵲清亮的聲音,晚上還有螢火蟲飛來飛去。李玉燕長老「老村長的家」的民宿,都是以木頭搭建,原木的味道讓人充滿想像力。教會在社區不但以生態和產業商機結合,造福地方觀光產業,也因為兒童課輔工作,推動心靈重建,發揚部落的傳統價值,致力使教會成為社區的文化中心。

茶山教會儲蓄合作社
  由於原住民不善理財,容易被引誘借貸,很多人被雙卡高利率負債壓得喘不過氣來,因此教會近半年來開始籌備設立儲蓄合作社,其功能有兩個:一、鼓勵儲蓄,定期存款,自立自強,急需時不必求人。二、必要時可按照存款多寡,提供一定額度的低利貸款,目前已有許多社區民眾加入。教會希望藉著儲蓄合作社的成立,改變居民的用錢習慣,讓茶山的明天更有希望。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个後生人啊——為2020/1/11个選舉 (第 172 期)
讓重逢的淚水洗滌我們——高俊明牧師的出獄感言 (第 168 期)
金色時光,往日情懷——懷念葉茂竹 (第 129 期)
風雨中的一顆星--阿瘦皮鞋羅水木的受洗之路 (第 121 期)
為何工作?為誰工作? (第 112 期)
神愛世人.相約永恒——新莊教會的超教派社區宣教經驗 (第 105 期)
走入校園‧走入世界—文賢教會的校園福音事工 (第 103 期)
找回失落的勇士圖騰繡衣、弓箭、古調——馬遠教會社區事工 (第 101 期)
《使者》的過去.《新使者》的未來 (第 100 期)
十字鹽燈、基督信仰與企業經營 (第 98 期)
他們都是小天使-台南中華路基督長老教會的社區福音工作 (第 94 期)
邁向更有希望的明天——鄒族茶山教會的社區工作 (第 92 期)
美不勝收──史奴櫻教會的社區事工 (第 91 期)
海洋兒女之歌——蘭嶼東清教會的社區宣教 (第 86 期)
我願緊跟我主——大衛牙科蘇嘉俊醫師 (第 85 期)
我們愛,因為上帝愛我們──蘭嶼第一位居家護理師張淑蘭 (第 84 期)
我們愛,因為上帝愛我們──蘭嶼第一位居家護理師張淑蘭 (第 84 期)
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訪翁居甲、翁林玉雪長老夫婦 (第 83 期)
為教會與社區搭一座橋--台南湖美教會社區事工 (第 81 期)
他總是垂聽我的禱告 (第 80 期)
牽手走長路-談我妻翁金珠女士 (第 72 期)
目錄s/ (第 62 期)
重返聖經──實踐篇 (第 49 期)
乘著音樂的翅膀傳福音──李瑞雄長老 (第 48 期)
女性之悲歌 (第 41 期)
鄭信得牧師、李玉燕長老和許多愛主的弟兄姊妹們,在阿里山,那個低海拔的教會默默耕耘,您願意參與那美好的過程嗎?如果您對茶山的苦茶油有興趣,願意幫助原住民會友,或是想品嘗好吃的原味香芋、甜筍的「田媽媽的餐」,可向鄭牧師聯絡:05-2513249、0921286040。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2 期 幹嘛讀大學? (44-4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2期  2006年  2月 幹嘛讀大學? 92
本期主題:幹嘛讀大學?
發行日期:2006/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努力升學為哪樁?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正在孵「醫生蛋」的母雞
踏出船身,走向水面
醉裡挑燈看劍——回顧狂狷大學生活
以經濟角度談台灣教育的社會現況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王興武牧師傳道軼事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教會與藝術
泰澤團體——紛擾中的寧謐處
邁向更有希望的明天——鄒族茶山教會的社區工作
喜歡還是愛?
為何大學與基督教越走越遠?
國際青年部落遊學側寫
你知道嗎?他是我爸爸!
側寫陳丁財校長——主日學教育達人
從離散社群理論看台客現象
誰來認證一個認證?
萬事互相效力
教會生活改變了我
一生恩典的標記與提醒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