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49期 重返聖經
字級調整:

特稿
舊事新知——回想大專原住民教育體驗營
關鍵字:
作者/朱潔嵐 (現為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專事工,在八○年代末期開始和一些泰雅族和布農族教會合作,舉辦原住民學童寒暑期課業輔導。大專工作者原本的用意很簡單:以平地大專生作師資,在寒暑假到原住民教會對當地國中、小學童作課業輔導,希望原住民學童在學校師資不足及不良的情形之下,可以克服文化和語言的弱勢,掌握更多的就學機會,和一般平地學童競爭。幫助原住民的下一代,是這活動的主要目標。大專工作者本來稱這活動為原住民學童教育營。

※ 反省一:教育體驗營可以是文化自主運動
  有趣的是,平地大專生在投入這個營會之後,向工作者反應自己從原住民家長和學生學到的事情,比自己教給學生的多。這些平地大專生老師在營會期間,有的住在原住民教會,有的則被招待住在民家。在課餘時間,跟當地居民一起生活,體會原住民的營生、社區/部落型態,了解不同於自己的風俗文化。這些實際的體會,是在自己的族群和一般教育體系裏學不到的。經由原住民文化,平地大學生學習跳開自己的文化立場,從不同的觀點來觀察檢討自己習以為常的文化和所謂「文明」的社會。更用心的大專生,則更進一步內省自己平時不自覺的文化驕傲和種族偏見,盼望能從內心徹底的改善自我,學習尊重生命和基本人權。

  教育別人的營會後來轉化升格到體驗別人的處境,並且反省自己的文化。所以大專工作者把營會的頭銜加長了,叫做「教育體驗營」。對原住民學童的課業輔導還是重點,但它也成為一個界面,使得不同的文化經由這界面互相欣賞和學習。

  我在一九九○年年初參加布農族馬遠教育體驗營。從中學習到一個非常寶貴的文化比較功課;我跳開自己習以為常的漢人文化,發現自己的文化嚴重地受到中國沙文主義污染。雖然從八○年代起台灣文化的自主性開始被許多人看重,本土文化的勢力逐漸抬頭。但是比較起台灣原住民文化,福佬和客家文化實在還不夠本土。原住民的神話傳說裏雖有些也說其祖先來自其他海島,但大多數的故事、節期、慶典都發展自台灣本島。連其生活習性和發明的用具,都緊扣著原住民腳下的海洋和山川大地。相形之下,福佬和客家文化雖已在台灣發展百年,認祖歸宗的唐山文化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歌仔戲和地方民俗傳說的內容不斷重演中國歷史。難怪漢人不必國民黨或新黨教,光聽阿公阿媽講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都會認為台灣人就是某種中國人。

  學習並認同原住民文化,是擺脫漢文化中心思想的良方。在建立一個具包容性的台灣文化和認同的過程中,原住民文化的特色和比重必須要被強調。事實上,學習原住民文化以確立新興國家文化的主體性,是九○年代的趨勢。比方說,南非共和國在廢除種族隔離政策之後,開始用班圖族的文化傳統來重新述說南非的歷史。澳洲在一九九六年亞特蘭大世運會的閉幕式上,也用原住民的舞蹈和澳洲特有動物強調澳大利亞文化的特殊性。曾經風行台灣一時的美國電影「與狼共舞」,描述一個白人聯邦軍人如何成為達克達蘇族的一員,投身抵抗聯邦政府除滅原住民的惡行。這些例子,都表現出接納原住民文化的觀點,重新解釋歷史。這種重釋歷史的努力,其實就是建立主體性文化認同的努力。而這種文化觀點出自真正的人民──弱勢的原住民──更是獨立的觀點,不以依附官方或強勢文化之下為滿足。

※ 反省二:教育體驗營可以是環境保護運動
  對大專原住民教育體驗營的反省還有更豐富的內涵。既然原住民文化和台灣這片土地緊密相扣,文化自主和認同土地自然地引發對土地和環境的保護運動。

  到過原住民社區、部落的平地人沒有不讚歎其自然環境的美好,欣賞低密度人口所帶來的廣闊空間。這些地區沒有被過度開發,卻不保證能避免遭受文明侵蝕的命運。台灣從二次大戰後因著蔣氏政權對抗中國共產黨,經濟體系歸屬西方陣營,採納資本主義。從美國來的影響開始形塑台灣社會。從六○年代之後的美國拜金主義和消費文化,變成台灣住民嚮往生活幸福的美夢;台灣人像沒有自我的傀儡,有樣學樣,毫不考慮文化差異。一味追求美國主流生活,不管美國國內人士早已提出對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的警告;更無視西方環保人士對本國政府施加壓力以保護其自然資源的事實(美國國家公園成立的歷史)。台灣住民丟棄了原有勤儉樸實的生活方式,政府更大打進步發展的口號,企圖以犧牲自然資源所換得的「經濟奇蹟」,來遮掩被國際社會忽略的自卑感。我總不明白,為什麼人一定要用錢建立自信,為什麼我們總要成為山姆叔叔(Uncle Sam, U.S.)的寵物猴?

  認同原住民的文化自主/本土運動,讓我們的自信建立在認識和保護自己的資源和土地。幫助我們反省,所謂「自由」經濟體系社會裏,貧富不均和過度追求物質享受所帶來的社會危機。

  查究根本,我們不得不問一個問題:究竟國民生產毛額的提升,是不是和我們主觀的生活幸福感有正面的關係。舉凡講求「進步開發」的所謂開發中國家,都假定這個相關性成立。但是已有不少經濟學家指出,以國民生產毛額預測國民主觀幸福感的錯謬。Clifford Cobb、Ted Halstead和Jonathan Rowe在一九九五年十月的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註一)裏,曾抨擊平均國民生產毛額過於籠統含糊。此指標只計算每個國民的平均交易量,卻不問這交易量的內容是什麼。因此,花在防治環境污染、犯罪、和不關產業升級的娛樂,包括色情行業的交易量,都能被算進平均國民生產毛額。但我們知道這些交易量其實是社會成本,是社會成長的阻礙。相反地,正常健康的家庭關係和社區互助是整個社會的基石,這些反而沒有被算進平均國民生產毛額。

  回到談原住民教育體驗營。它提供機會給參與人士接觸小社區、原級團體和基礎產業。讓我們了解我們不能耗盡我們有限的成本和資源,用後代子孫的幸福來滿足我們現今短暫的美式或日式消費習慣。土地認同和環境保護是文化自主的實踐方式。生命真正的活力來自草根,來自和土地緊密相依的物種和原住民。

※ 反省三:教育體驗營可以是生活簡樸運動
  在路加福音十六章1-15節,主耶穌教導門徒在處理錢財上要機警。主耶穌並沒有完全否定錢財在我們生活上所扮演的角色。然而祂清楚教訓人是錢財的管理者,而不是錢財的奴役。人的終極關懷乃在天國的事(9節),乃在於成為上帝的忠僕(13節)。路加福音十二章22-34節也記載,主耶穌教導門徒要把追求神國的義列為優先,祂用野地的百合花為例,說其美麗更勝於所羅門王的榮華。

  從以上的反省來談論簡樸,簡樸運動是抵擋物質享樂的宣傳和風潮。讓我們更清楚地聽到神對我們的呼召,看見人的基本尊嚴。同時也體會人貪婪和自我中心的罪性。徹底認罪,改變生活型態,來行出神造人所賦予的價值。

  觀察美國的文化現象,可以發現追求物質享樂不是所有美國住民的夢想(American Dream),美國國內已有許多人提倡簡樸生活。對美國人而言,簡樸其實是一種文化返復運動,回復到美國開國和拓荒時期的勤勞樸實、不務華麗。愛好自然和簡樸生活,是這個年輕國家活力的來源。一般美國人的生活,也不像美國紐約新聞媒體和好萊塢娛樂事業所描述的那樣奢華和愛好流行。住在南方、中西部、北加州和西雅圖一帶的人,都愛好自然環境和戶外活動。台灣凡事被美國都市媒體報導牽著鼻子走,卻儘學些連美國有識之士都覺得荒謬的生活方式(註二)。沒有自主性以至於沒有選擇性地模倣,是台灣自古以來的大問題;學日本、學中國、學美國,都只學到別人最膚淺的東西。

  認同原住民文化,過一個自主而不受外來文化擺佈的簡樸生活,是作為一個台灣基督徒信仰的表達;這也是我們一直嘗試福音鄉土化的動機。我們體會到我們需要普世的福音,但不意味要把承載福音的西方文明照單全收。我們要用我們自己的歷史和生活經驗來表達上帝的啟示和基督的拯救。

  原住民教育體驗營是一個徹底本土化的途徑,從這活動中我們教也被教。我們從差異中看出相似,看出人生中那些跨越文化的共同主題:愛、罪、拯救、自由等等,因而知道宣講福音的著力點。同時也肯定我們台灣住民獨特的歷史感和文化認同。

  我在參加過布農馬遠教育體驗營多年之後,從更廣的角度來看這活動,才體會出它具有的豐富內涵。它把文化自主、環境保護和實踐簡樸生活聯合在一起。我從原住民弟兄姐妹身上所學得的,比我當時教給他們的孩子多。我也在那次營會中認識當時在台師長青團契的韶容。儘管我們成長的家庭背景不同,赴美讀書的地點也相異,多年以來我們用簡樸堅強的心保持聯繫。雖然相隔1172公里,一年只見四次面,每次只有幾天,我們終於還是訂婚了。所以當我讀到一些文章談到青年男女在不大的台灣裏分分合合的故事,或是在海外因留學而分手的消息,總有許多感慨。在台灣「文明」的都市生活裏,人們少了一份單純的心志而不自覺,我們失落了。如今唯有回到自然的山林或海邊,才能再度聽見上帝的耳語,找回自我,從我們人生中的舊事,體會新的意義,看見新的異象。
同作者相關文章:
新聞是跟平庸之惡的搏鬥 --評論電影 驚爆焦點 (第 154 期)
培養跨越文化的多元溝通能力 (第 150 期)
在後現代思潮中泅泳的現代教會 (第 111 期)
聽道手記——示範以讀者情境做中心的讀經講道法 (第 94 期)
舊事新知——回想大專原住民教育體驗營 (第 49 期)
科技使我們得自由?──談發展網際網路和電腦模擬技術的道德問題 (第 42 期)
註:
1.如有興趣研究比較正確的生活品質指數——「真正進步指數」(Genuine Progess Index,GPI),可以上網到www.rprogress.org瀏覽美國華府的一些經濟學家如何重新定義生活品質。

2.九○年代起志願簡樸運動(Voluntary Simplicity)在美國受到重視。想深入了解美國消費文化現象,可以上網查看www.newdream.org。

3.作者電子郵件信箱gatony@yahoo.com,歡迎來函討論。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49 期 重返聖經 (63-6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49期  1998年  12月 重返聖經 49
本期主題:重返聖經
發行日期:1998/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耶穌那孤獨的身影!
編者的話
「重返聖經」的歷史考查
用聖經上帝的話重建教會
重返聖經──實踐篇
在新時代中覺醒
從修辭論述看一貫道如何引用聖經
致力教會音樂工作的鄭溪泮牧師
軌道車的震撼
布勒哲爾的「巴別塔」
揚名國際的高山統治者──布農族
東榮教會的社區關懷事工
論《契機文獻》一書
相親真言
叔公、嬸婆和梅子姨婆的感情三叉路
禱告可以唸事先寫好的禱告文嗎?
微言s/
英倫見聞大補帖
我的最愛
顛覆聖誕夜——聖誕夜……變色了……
基因工程研究與上帝的創造
舊事新知——回想大專原住民教育體驗營
唯獨聖經--一個平信徒的觀察
回應「教會與青年」座談會
憶學舍生活
對話錄s
愛自然如同自己
金崙溫泉教育生活體驗營後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