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96期 無障愛
字級調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
萬巴德雖然不是直接與教會事工畫上等號,但他透過輔助醫療宣教的角色,則是歷史發展必須要介紹的人物之一。
關鍵字:熱帶醫學之父  萬巴德 
作者/盧啟明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主任)
家世背景

萬巴德(P a t r i c k M a n s o n) 是清代打狗( 今高雄) 海關的醫師, 在台服務五年(1866~1871),雖然時間不長,卻因出色的熱帶醫學研究而受矚目。在香港,他的名字翻譯為「白文信」,香港大學的一所學生宿舍就以他為名;中國另有翻譯作「曼遜」。對台灣人來說,萬巴德的名字是用台語發音,特別令人覺得親切有感。另外,萬巴德雖然不是直接與教會事工畫上等號,但他透過輔助醫療宣教的角色,則是歷史發展必須要介紹的人物之一。
 
萬氏家族是蘇格蘭人, 父親是地主兼銀行經理。萬巴德畢業於亞伯丁大學( U . Aberdeen),學位有醫學士 MB(Medical B a c h e l o r) 及外科碩士 CM(C h i r u r g i a e Magister),並曾在德爾罕精神病院(Durham Lunatic Asylum)擔任助理醫官 7 個月;1866 年在醫學期刊 MedicalTimes and Gazette 發表腦疾的論文 “A Peculiar Affec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Connexion with Disease of the Brain",7 月獲得醫學博士 MD(Medical Doctor)學位。
 
來台服務

1863 年打狗開港,1865 年蘇格蘭醫師馬雅各(James L. Maxwell)來台,剛好萬巴德覺得國內轉業不易,急著找更好的出路,加上他的大哥也通報打狗缺醫,翌年(1866)6 月,馬雅各就推薦萬巴德來旗後擔任海關醫師(Medical Officer),主要業務是照顧外籍官員、製作氣象報告,並協助馬雅各的工作。1869 年馬雅各前往府城,旗後醫館就由萬巴德來掌理。據聞萬巴德初到時,檢查儀器只有一個透鏡!但他熱心看病,詳細記錄,業餘時往附近鄉村診治病患。他的醫業興隆,半年看了 1200 位病患,在台第三年底就還清 700 鎊的鉅額就學貸款。
 
萬巴德於 1870 年捲入中國人之間的商業糾紛,另有一說是涉入中日之間的利益衝突,於是受領事之勸告轉往廈門。1875 年他在 China Review 描述在台的休閒生活——利用餘暇,旅行原住民部落的邊區,學習本地語言,騎馬、打獵、游泳、釣魚、從事園藝生活甚有趣。在台期間,他除了曾罹患痛風和熱帶肝病(Tropical Liver)以外,大致上是健康而愉快的日子。
 
兄弟接棒

萬巴德轉往廈門後,打狗由弟弟萬大衛(David Manson)接手。在一些文獻中提到:萬大衛每日看病,發藥施療,「有愛心且時常研究熱帶病」,並有教會派遣助手,襄助醫館人事費用。1875 年萬大衛前往福州工作,1878 年不幸溺水滅頂。大家為了紀念他,乃由梅醫師(W. Wykeham Myers)發起,向洋商募捐,在打狗新設一所慕德醫館(David Manson Memorial Hospital),附設教學設施,有人稱之為近代台灣第一所醫學校,經由蘇格蘭醫學的影響,帶來東、西方科學的接觸。
 
田野調查

萬巴德對台灣的族群問題頗為了解,知道福佬人(Chinaman)與客家人(Hakka)是不同的,彼此之間有競合關係。至於平埔族人,則認為是好客、勇敢、慷慨、可信賴,但也有些粗心和短視近利,因此容易被漢人勸誘,買賣土地或借錢後,產業就被拿走了。平埔族人雖然知道自己缺乏組織,也沒有計畫改革,甚至外國人還被請去調停。
 
萬巴德也注意到宗教文化的變革,當平埔族人的信仰傳統漸漸消失後,以前家中掛的豬頭骨或鹿頭骨,被漢人的神像取代,本來的音樂、遊戲及日常生活習俗都蕩然無存,實在可惜。
 
醫學成就

萬巴德的成名研究是血絲蟲病(Filariasis),是他在 1871 至 1883 年廈門工作期間單獨完成的,指出人類傳染病可經由吸血昆蟲當媒介;這是革命性的發現,帶動寄生蟲病和傳染病的研究。他的另一個重要研究是肺吸蟲症(Paragonimiasis)。1877 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動物園的老虎死後解剖,發現肺部有寄生蟲,乃冠上發現者之名 Distoma westermani。之後,1878 年 11 月萬巴德在廈門診療一個葡萄牙籍病患,此人康復後離開,沒想到在 1879 年 6 月竟因大動脈血管瘤破裂驟逝於淡水。海關醫師林格(B.S. Ringer)解剖時發現肺部有寄生蟲(牧師馬偕也參與協助實驗,但並非主要發現者),於是將消息通知萬巴德。翌年 4 月,萬巴德診察另一個中國人時,發現帶血的痰中有蟲卵,乃請林格將葡萄牙人的檢體寄來比對,又送回英國鑑定,確認是新品種的肺吸蟲,命名為 Distoma ringeri。1899 年左右,動物學界把屬名改為 Paragonim,到了 1915 年日籍醫師中川幸庵及橫川定終於確認中間宿主是螺類,整個謎團終於解開。
 
萬巴德在廈門的工作告一段落後轉往香港,1886 年創設香港醫學會,1887年與康德黎(James Cantlie)設立香港醫學院(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孫逸仙曾就讀該校,且在倫敦蒙難時受萬巴德之幫助。
 
萬巴德於 1890 年返英繼續研究,1894 至 1898 年和駐印度的軍醫羅斯(Ronald Ross),密集通信討論瘧疾的傳播方式,認為瘧疾是蚊子傳染的寄生蟲疾病,推翻了舊有的「瘴氣說」,是熱帶醫學史的重大突破,羅斯更因此獲得諾貝爾獎。此一歷程也象徵殖民地物質文化與田野研究的演進,透過取得研究材料且發展出相關的材料處理與操作技術,在帝國學術中心透過資料與標本的收藏、分析與展示活動,來建立有系統的知識,並說服歐洲醫學界接受殖民地的研究成果;殖民地和帝國醫學中心之間的合作,則是透過標本與信件的交流所構成的關係來支撐與進行。這樣的物質文化是十九世紀英國殖民科學與醫學的重要特徵。
 
1898 年萬巴德創設倫敦熱帶醫學院,並任熱帶醫學會會長,著述、論文甚多,尤其《熱帶疾病》(Tropical Diseases: A Manual of the Diseases of Warm Climates )一書是經典之作,並由女婿 Philip H. Manson-Bahr 改編,長期刊行。
 
結語

萬巴德於 1922 年因心臟病去世,享年78 歲,在當時算是高壽。綜觀萬巴德的一生,可以說是充滿傳奇與冒險的「人生勝利組」;他被認為是完美主義、自我成功型,具有領導能力的人格。
 
他 22 歲就離鄉背井到「白人墳墓」的熱帶,在開業與海關工作之餘,還能研究醫學,甚至創設全球知名的醫療學府。他的醫術頗佳,內外科兼通,擅長婦產科、眼科及泌尿科,連李鴻章的舌膿瘍也是他用外科手術治好的。他還有語言天分,華南與南洋的各種方言都略為通曉。不可諱言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萬巴德的人生目標也包括賺錢,他也很會「大外宣」——運用媒體經常曝光,來宣傳瘧疾研究的進展,使他名利雙收。
 
另外,1864 至 1871 年馬雅各在早期服務時寫給英國的海外宣道會之書信,就出現幾次萬巴德的名字,例如:1867 年 9 月 6日和 1869 年 5 月 5 日分別向萬巴德兌換 50和 67 英鎊的銀票,馬雅各稱讚他能夠妥善處理打狗醫館的財務和醫藥費。從金錢與事務的往來,可見萬巴德受到信任,頗有照料醫館的能力,可以說是「馬(雅各)友友」。
 
不過,在此要對照另一種情操,相較於開業醫師,馬雅各在 1867 年 5 月 28 日寫給母會的信說:「我的時間屬於海外宣道會的資產,……這種崇高並非用錢可以衡量。……醫療宣教不能為自己來行醫,尋求獲利的誘惑,以免好名聲遭受重大打擊。醫療宣教不能作為一種無聲賺錢,或是掛上宗教名義的行為。」馬雅各不是在批評萬巴德,而是警告「醫療」與「宣教」有時在本質上會呈現衝突。萬巴德代表的已是世界極致的標準,醫師救人也當然是崇高的天職,但是白色巨塔的聲聲引誘召喚,則在各個時代都必須慎思明辨之。
 
延伸閱讀:

1. 臺南研究資料庫:萬巴德 https://trd.culture.tw/home/zh-tw/people/110404
 
2. 賴永祥,〈229 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教會史話 3 》,台南:人光,1995。
 
3. 陳永興,《臺灣醫界人物百人傳》,台北:玉山社,2021。
 
4. 朱迺欣,〈萬巴德醫師的臺灣緣:熱帶醫學之父在打狗工作的補述與澄清〉,《成大醫訊》17:2(2006.6)。
 
5. Philip Manson-Bahr and Colonel A. Alcock, The Life and Work of Sir Patrick Manson.
 
6. Patrick Manson,“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The China Review 16 (1887), pp. 65-73.
 
7. Douglas M. Haynes, Imperial Medicine:Patrick Manson and the Conquest of Tropical Disease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1).
同作者相關文章:
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 (第 196 期)
日治時期台灣基督徒的身分認同 (第 186 期)
順天.榮神.益人:許鴻源與林碖夫婦 (第 179 期)
從日治台灣的鼠疫反思當前的COVID-19疫情 (第 173 期)
診治社會:投身台灣農民組合的黃信國醫師 (第 169 期)
發芛上青(Hoat-ín Siöng-chhin):日治到戰後的TKC前史 (第 168 期)
戰後初期幼兒教育和主日學教材的推手: 白勵志姑娘(Miss Daisy Pearce) (第 164 期)
日治時期北部教會三年運動的舵手——蕭樂善牧師 (第 134 期)
日治時期主日學和教會公報的耕耘者——潘道榮牧師 (第 13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96 期 無障愛 (26-2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96期  2024年  6月 無障愛 196
本期主題:無障愛
發行日期:2024/6/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有愛無礙
我們都有可能會不方便!
我是教會中的障礙信徒
相逢在「東方」以外——神學與身心障礙的對遇
打造無「礙」空間,讓更多人可親近主
從《我說話像河流》談障礙的「言說」與「聆聽」
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
為所有人打造「無障礙」的海佃教會
陳平逝世十年
陪伴心智障礙者,創造生命的各種可能
愛與礙的距離
聾聽共融:談如何與聾人共處及合宜的態度
我是聾基督徒,也是聾牧師
學習做戇人,甘願做戇人
「福氣啦!」因為這是我的生命
亞伯拉罕通過考驗了嗎?
讀士師記,再思權力與領導
本心
在司馬庫斯遇見.祢」泰雅族人與土地連結的印記
用心陪伴青年生命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