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75期 馬可福音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你要不要作基督門徒?
馬可福音的結尾邀請我們閱聽者決定,要跟隨耶穌或是跟害怕而不發一語的門徒一樣?
關鍵字:
作者/陳益慧 (台南神學院新約副教授)
翻譯/張洵宜 (普林斯頓神學院神學碩士,專職翻譯)
前言
 
有人說:「告白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很多,基督門徒卻很少。」基督徒跟基督門徒不一樣嗎?原則上應該一樣,基督徒本來就應該是門徒。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的《追隨基督──作門徒的代價(The Cost of Discipleship)》(註1)奠基於山上寶訓(太五~七),可是他主張「基督呼召一個人的時候是命令他來赴死」。(註2)潘霍華是在闡釋耶穌告訴門徒的話:「如果有人要跟從我,就得捨棄自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十六24;路九23,八34)。作門徒的代價不小,不是因為委身跟隨耶穌的人,而是因為上帝的獨生子為這人而死。(註3)換句話說,作門徒關乎基督論,亦即耶穌的身份。
 
本文探討馬可福音關於基督論與門徒的議題。在馬可福音裡面,福音書作者馬可用「人子」一詞表達耶穌的身份,特別是耶穌跟猶太領袖、門徒之間的對話。在這些對話當中,他們駁斥或者誤解耶穌的身份及/或使命。另一方面,這卷福音書裡面的邊緣人物(例如婦女)對於耶穌及其事工展現信仰與勇氣。作門徒就是認定耶穌為基督,即使面對艱難處境也有勇氣跟隨祂。
 
馬可福音的脈絡

傳統上認為馬可福音的作者是馬可,就是使徒行傳十五章22~40節跟書信(門一24;西四10;提後四11;彼前五13)提到的約翰・馬可。馬可不是使徒,不過他跟彼得有交情。約翰T. 卡羅(John T. Caroll)主張這卷福音書寫作日期在主後70年耶路撒冷陷落、聖殿被毀前後不久。該主張基於這卷福音書強調耶穌的跟隨者面對災禍與迫害(可四16~17,九42~48,十17~31,十三9~13、 19)。此外,主後第一世紀的世界由羅馬帝國統治,在巴勒斯坦引發不少政治與社會動盪。羅馬當局以武力與敵意來鎮壓任何的革命或者反抗。因此,我們讀馬可福音的時候必須思考羅馬帝國的情境。(註4)
 
馬可福音跟新約其他福音書都類似希臘—羅馬的古代傳記,述說名人的生平,例如普魯塔克(Plutarch)寫亞歷山大(Alexander)的一生。(註5)馬可福音也述說耶穌的生平故事,可是跟古代傳記不同之處在於述說上帝的兒子活著、死去、復活的生平。這卷書呈現耶穌的故事是好消息。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祂也是基督;祂是新約各卷福音書的核心人物,是「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一1)。
 
耶穌是誰?

施洗約翰宣布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好消息」,將要來臨的耶穌能力比他更大,要用聖靈為他們施洗(可一8)。此外,聖父在耶穌受洗的時候表明其身份為祂的愛子(一11)。馬可福音的試探故事雖然不長,不過撒但有表明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一12~13;參太四1~11;路四1~13)。福音書作者馬可在耶穌於加利利開始服事之前強調耶穌的身份至關重要,因為信息體現於身份。「好消息」關乎已經來到的上帝國,呼召閱聽者要悔改相信(一14~15)。
 
馬可福音的開頭指出耶穌的身份是上帝的兒子,結尾由百夫長喊出十字架上那一位真的是上帝的兒子──具有政治意涵(十五30)。羅馬皇帝也被賦予「上帝的兒子」之名。
 
不過,馬可福音另一項重要的基督論稱號是「人子」,福音書作者馬可用了14次。(註6)雖然許多新約學者認為馬可使用「人子」,主要跟但以理書七章13~14節有關,不過舊約其他地方也有用到(結四、七、十、二十二、四十~四十四),而且耶穌用來表達祂是終末的先知,跟以西結一樣恢復以色列國(可八38,十三26、34,十四62)。(註7)
 
「人子」的另一項意涵在於耶穌宣告自己的權柄。耶穌宣告「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二10),也在另一處經文宣告祂有掌管安息日的權柄,因為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二28)。這兩處經文的脈絡為耶穌遇到質疑其權柄的猶太當權者,第一次對遇講到祂有赦罪的權柄(可二5),第二次對遇是當權者控訴祂的門徒在安息日摘麥穗違背律法。
 
不過,更顯著的「人子」用法關乎耶穌的受苦。「人子」的14次出處裡面有八次指涉耶穌的受苦、死亡、復活(八31,九9、12、31,十33、45,十四21a、21b、41)。巴特・葉爾曼(Bart Ehrman)提出福音書作者馬可描繪耶穌基督為上帝受苦的兒子,在彼得於凱撒利亞・腓立比告白耶穌是基督以後變得相當顯著。(註8)在彼得告白之後,耶穌三次預言祂將在耶路撒冷受難(八31~32,九30~31,十33~34)。耶穌在這三次「受難預言」中自稱「人子」,將會受到猶太領袖棄絕、被殺、從死裡復活。耶穌在最後一次「受難預言」的結尾表明,跟隨祂的人都要作眾人的僕人。耶穌以身作則,「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十45)。作門徒是十字架的道路。要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耶穌(參八34~38)。耶穌已經預備好走向十字架的道路,跟隨祂的人全都要照做。「承受十字架不是悲劇;苦難是單單效忠耶穌基督的果子……不是只有苦難,而是苦難加上棄絕。也不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理想或者信念而遭到棄絕,而是為了基督的緣故。」(註9)
 
耶穌基督的門徒是誰?

跟隨耶穌約莫三年的門徒,應該會完全了解耶穌的身份與使命,可是顯然並非如此。耶穌每次講完「受難預言」之後,門徒都誤解祂身為上帝受苦的兒子所代表的身份與使命。彼得告白耶穌是基督,可是耶穌第一次講出「受難預言」之後,他就責備耶穌,因為他無法接受彌賽亞受苦的概念(八32~33)。同樣地,其他的門徒(甚至在耶穌說出自己即將受難以後)彼此爭論誰最大(九33~34)。最後,雅各跟約翰竟敢求耶穌進入榮耀的時候,讓他們坐在祂的左右(十35~37)。門徒被描寫為一群令人失望的跟隨者。耶穌私下教導他們,他們卻無知地誤解耶穌的身份與使命。門徒獲悉內幕,卻不明白耶穌的身份與使命。
 
另一方面,福音書作者馬可描繪的邊緣人物展現信仰與勇氣。門徒要有信仰與勇氣,尤其在性別、種族、殘障、地位或交疊起來的面向受到壓迫的時候。在耶穌的時代,這些邊緣人物被猶太人跟外邦人的群體視為「局外人」,可是耶穌特別關注這些「局外人」。邊緣人物有巴底買(十46~52)、古利奈人西門(十五21),尤其是不知名的女子。本文將點出幾位不知名女子的門徒風範,她們展現出真誠的決心、信仰、勇氣(五25~34,七24~30,十四3~9)。(註10)
 
經血不止的女人這段故事(五25~34)夾在葉魯的女兒生病跟得到醫治的故事中間(五22~23、35~43)。經血不止的女人在這段故事裡面是主動的。她經濟獨立,「浪費」她的錢去看醫生。從她的獨白(五28)跟對於醫治的認知也可以看出她「主導自我」、「有自我意識」。她出面向耶穌坦白自己摸了祂。耶穌稱呼她為「女兒」──表示她回歸群體,也宣告她的信仰使她痊癒。雖然她確實從耶穌身後靠近祂,不過這並不表示她卑屈奉承,因為也有其他女子並非如此,例如敘利亞—腓尼基婦人(可七24~30)或是膏抹耶穌的女子(十四3~9)。(註11)
 
敘利亞—腓尼基婦人跟耶穌的對遇發生在推羅。耶穌在這個外邦城市不想被人打擾(七24~30),不過敘利亞—腓尼基婦人為了被鬼附身的女兒找出祂所在之處。這是經文第一次指出她堅持不懈的地方。儘管耶穌用強而有力的隱喻貶抑她:「讓孩子們先吃飽,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妥的。」(七27),她也沒有放棄。是的,她是一隻「狗」,可是這隻「狗」用隱喻吠回去:「主啊,桌子底下的小狗也吃小孩子的碎屑呀!」(七28)。她冒著二度遭到非難的風險爭取到女兒的健康。她膽敢跟耶穌對質的舉止引發祂採取行動,醫治這位外邦的孩子。換句話說,敘利亞—腓尼基婦人的無畏信仰與堅持不懈、勇氣與聰慧不只讓耶穌醫治她的女兒,也讓耶穌對於外邦人的態度產生重大的轉變。耶穌的事工不再侷限於祂的同胞,而是包含外邦人在內。(註12)
 
馬可福音的受難敘事始於不知名的女子在痲瘋病人西門家膏抹耶穌的頭(十四3~9)。她用的是昂貴無價的香膏,拿去賙濟窮人更有利。在圍觀者的批判聲中,耶穌為她的行為提出辯護。耶穌指出「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十四6)。不同於門徒,這位不知名女子理解耶穌與他們同在的意義。耶穌並非貶低賙濟窮人的重要性,而是因為祂不會永遠跟他們在一起(十四7)。馬可福音多次提到女性服事與供應耶穌(一31,十五41)。這位不知名、不發一語的女子藉著這件「美事」展現出先知性行動。她並非膏抹耶穌作王,而是為了耶穌的安葬把香膏預先澆在祂身上(十四8),是為了十字架而非冠冕來做預備。(註13)最後耶穌預言,「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都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來記念她」(十四9)。(註14)
 
馬可福音裡面的門徒是誰?相較於耶穌的男性門徒,以上呈現三位不知名女子也是。在聖經世界當中,名字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名字讓人「看出一個人的個性、社會位置、將來、別人對於這個人的看法。在聖經裡面,名字常代表一個人的核心本質」。(註15)這些女子雖然沒有名字,不過她們呈現門徒的重要特質,也就是具有深刻的見解與信仰、大膽堅持不懈、甘冒風險、無畏於他人的恐嚇與批判。她們是願意捨己,拿起十字架來跟隨耶穌的門徒。
 
結論

根據馬可福音最早的抄本,許多學者同意這卷書在十六章八節劃下句點,門徒目睹空墓又聽見耶穌已經早一步去加利利,嚇得不發一語(十六7~8)。馬可福音這樣的結尾邀請我們閱聽者決定,要跟隨耶穌或是跟嚇得不發一語的門徒一樣?這是給予基督徒個人跟基督徒群體的邀請。
 
附註:

1. Dietrich Bonhoeffer, TheCost of Discipleship, (London: SCM Press Ltd., 1971).
 
2. Ibid., 79.
 
3. Ibid., 37.
 
4. John T. Carroll, Jesus and the Gospels. An Introduction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16), 49-50.
 
5. Bart D. Ehrman, The New Testament.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Early Christian Writings (Oxfor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7), 51-55.
 
6. 參Marius Nel, “’Son of Man’ in the Gospel of Mark,” In die Skriflig/In Luce Verba, 1-9. Open Access. http://www.idieskrifligh.org.za. 馬里爾斯・內爾(Marius Nel)在文中勾勒《馬可福音》關於「人子」的問題,指出舊約背景以及《馬可福音》的神學用法。
 
7. Ibid., 2.
 
8. Ehrman, The New Testament.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Early Christian Writings, 65-66.
 
9. Bonhoeffer, Cost of Discipleship, 78.
 
10. Carol Meyers, Toni Craven, Ross S. Kraemer, eds. Women in Scripture: A Dictionary of named and unnamed women in the Hebrew Bible, the Apocryphal/Deuterocanonical Books, and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0). 這本字典很好,按照聖經各卷簡述有名無名的女子。
 
11. Amy-Jill Levine, Mark 5:25-34. Woman with a Twelve-Year Hemorrhage” in Carol Meyers, Toni Craven, Ross S. Kraemer, eds. Women in Scripture: A Dictionary of named and unnamed women in the Hebrew Bible, the Apocryphal/Deuterocanonical Books, and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0), 424-425.
 
12.Elisabeth Struthers Malbon, “Fallible Followers: Women and Men in the Gospel of Mark” in In the Company of Jesus. Characters in Mark’s Gospel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0), 41-69.
 
13. Raquel S. Lettsome, “Mark” in The Gospels and Acts. Fortress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Study Edition, eds. Margaret Aymer, Cynthia Briggs Kittredge and David A. Sánchez (Minneapolis, MN: Augsburg Fortress, 2016), 206.
 
14. 依莉撒白・薛絲麗—費蘭札(Elisabeth Schüssler Fiorenza)從女性主義角度研究基督教起源的女性有使用「來記念她」一詞。參In Memory of Her: A Feminist The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Christian Origins. New York: Crossroad Publishing Co., 1994.
 
15. Karla G. Bohmbach, “Names and Naming in the Biblical World,” in Carol Meyers, Toni Craven, Ross S. Kraemer, eds. Women in Scripture: A Dictionary of named and unnamed women in the Hebrew Bible, the Apocryphal/Deuterocanonical Books, and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0), 33.關於聖經世界名字與命名的完整探討,參Bohmbach, 33-39.
 
參考資料:

1. Bohmbach, Karla G. “Names and Naming in the Biblical World,” in Carol Meyers, Toni Craven, Ross S. Kraemer, eds. Women in Scripture: A Dictionary of named and unnamed women in the Hebrew Bible, the Apocryphal/Deuterocanonical Books, and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0: 33-39.
 
2. Bonhoeffer, Dietrich. Cost of Discipleship. London: SCM Press Ltd., 1971.
 
3. Carroll, John T. Jesus and the Gospels. An Introduction.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16.
 
4. Ehrman, Bart D. The New Testament.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Early Christian Writings. Oxfor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7.
 
5. Lettsome, Raquel S. “Mark” in The Gospels and Acts. Fortress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Study Edition, eds. Margaret Aymer, Cynthia Briggs Kittredge and David A. Sánchez. Minneapolis, MN: Augsburg Fortress, 2016: 173-215.
 
6. Levine, Amy-Jill.Mark 5:25-34. Woman with a Twelve-Year Hemorrhage” in Women in Scripture: A Dictionary of named and unnamed women in the Hebrew Bible, the Apocryphal/Deuterocanonical Books, and the New Testament, eds. Carol Meyers, Toni Craven, Ross S. Kraemer.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0: 424-425.
 
7. Malbon, Elisabeth Struthers. “Fallible Followers: Women and Men in the Gospel of Mark” in In the Company of Jesus. Characters in Mark’s Gospel.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0: 41-69.
 
8. Meyers, Carol. Toni Craven, Ross S. Kraemer, eds. Women in Scripture: A Dictionary of named and unnamed women in the Hebrew Bible, the  Apocryphal/Deuterocanonical Books, and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0.
 
9. Nel, Marius“’Son of Man’ in the Gospel of Mark,” In die Skriflig/In Luce Verba, 1-9. Open Access. http://www.idieskrifligh.org.za.
同作者相關文章:
你要不要作基督門徒? (第 175 期)
對話:關於約翰福音4:1-42 (第 157 期)
你要不要作基督門徒? (第 175 期)
公共場域中帶來解放的相遇 (第 162 期)
愛與生命的重量 (第 161 期)
尋求經濟與土地的公義 (第 160 期)
約瑟與他的兄弟姊妹一同追尋自由 (第 160 期)
對話:關於約翰福音4:1-42 (第 157 期)
處境化聖經研究:與南非工人探討經濟問題 (第 154 期)
聖保羅聲明:生命經濟之國際財經轉型 (第 144 期)
上帝與一切活物立約 (第 139 期)
原來大哥哥大姐姐是農夫? (第 6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75 期 馬可福音 (14-1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5期  2020年  12月 馬可福音 175
本期主題:馬可福音
發行日期:2020/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給慢飛的基督徒讀者
泰雅媳婦觀察手札──邊緣的權力運作
走往門徒之路──從地方教會牧者看馬可福音中的門徒
一個永不結束的故事──馬可福音的敘事分析
你要不要作基督門徒?
耶穌潔淨聖殿(可十一15~19)與耶穌納稅給凱撒(可十二13~17)的社會修辭分析
從聖餐看上帝國文化的塑造
馬可福音書──十字架的起義
冒險的人生旅程
為愛而生
十架
夢想的起點──公路旅行
用五官體驗農村的滋味──草湖教會
信仰的掙扎
阿菁黑白畫
將學說作為教導的反思
防癆與委身:記黃珠心與謝綸的委身事工
唱歌吧!
「我名叫羣」——馬可福音五章1~9節的台式閱讀
在社青讀經營思考信仰心得
天國限時批
馬可福音講--个謙卑
謝緯生命樂章──紀念謝緯牧師/醫師別世50週年
母語傳承mú ngî chhôn siiǹ
機車環島看台灣
我信不足,求主幫助──2020福音隊心得
從外人的角度望向基督
集合吧!團契競技生死鬥
真光閃耀 勇敢向前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