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41期 普世精神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緊扣時代脈動的新聖詩
豐富多元的新聖詩,幫助我們更認識信仰與普世合一的精神,從而有新的價值觀、人生觀。
關鍵字:
作者/陳琇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禮拜與音樂委員會主委)

「為何需要唱這麼多不同民族的詩歌」?這是在推廣新聖詩時,許多人直覺的反應。也有人質疑我們的聖詩放上當地語言,所為何來?真的有人會嘗試去唱嗎?回答這些問題,可以從新聖詩為何特別強調「普世精神」來切入。

※普世化的趨勢

20世紀後葉以來,歐美主流教會編輯聖詩著重普世精神的趨勢已日益明顯。以美國長老教會的新聖詩為例。1990年出版的《聖詩》,收錄一首台灣聖詩:「真主上帝造天地」。2013年9月出版的新《聖詩》,則增加為收錄八首駱維道牧師創作或採集的詩歌。其中第387首 「Let us come to worship God」(新聖詩265「咱著敬拜主上帝」)、第426 首「Search me, O God」(新聖詩327「主上帝,求祢鑒察我」),歌詞更直接用台、英對照呈現。

※普世文化是資產   

90年代,先生和我在匹茲堡讀書時,除了在華人教會服事,也曾在美國長老教會Fox Chapel、和發起世界聖餐主日(World Communion Sunday)的Shadyside教會聚會。印象很深的是,牧師常會邀請我們用台語和華語在特別禮拜中朗讀聖經,聖歌隊指揮也請我教他們唱台語或華語的詩歌(一個字、一個字示範,還有人錄音,回家重複聽,再三練習),藉此豐富禮拜中的普世文化與精神,也讓我們在服事中深覺被接納。

※普世——地球村

詩歌吟唱可以跨越國界、種族、文化、政治藩籬,直指內心,引起共鳴。2012年夏天,全球基督徒醫務協會(HCFI)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辦75週年聯合聚會。結束當天,拍攝團體照的攝影師爬上雲梯指揮大家如何站位、露臉,以便從高點向下拍攝。然而來自世界各地、三十國的八百多人,卻彷彿巴別塔下語言紛散,各自交頭接耳聊天,正不知該如何讓大家安靜聚焦,忽然有一位同工帶頭唱:「阿〜們,阿〜們」,在高聲唱阿們中,所有人發自內心洋溢出喜樂,弭去所有紛擾的雜音,共同的詩歌形成地球村的向心力,也留下裡外都美的相片。

※普世詩歌心寬宏   

美國CNN電台報導台灣人熱情接待出外人、外國朋友,我經常走訪世界各地,真的沒有比台灣更友善的國家了!但坦白說,某些時候,一些人亦會鄙視不是來自歐洲、北美、膚色較黑的外國人,雖然我們都說教會為眾人開放,但教會似乎只是包容同質性高的人,都會區的教會幾乎為中產階級以上的特定族群。我們是否說一套,做一套?一位學生跟我述說,有一天一位樣貌邋遢的陌生人來教會找牧師,幹事告訴來客,牧師外出。學生疑惑:「牧師不是在嗎?」幹事回答:「這個人看來是會給牧師添麻煩的人。」得小心,某些我們引以為豪的教會傳統,反而讓初次踏入教會的人覺得自己真的就是「外人」。例如:表示對上帝敬虔,不少弟兄姊妹禮拜天會打扮得較平日正式 (Sunday clothes),但是若外在看來有品味,卻冷淡對待一般穿著的新朋友,難免給人表裡不一的感覺。又如禮拜中頻頻出現的宗教術語,無人協助引導的程序,不只讓人有距離感,更失落信仰的本質。新聖詩253首,俄羅斯詩歌,歌詞恰巧針對上述情況帶來提醒:

1.上帝教會不只是聖殿,人用黃金寶石打點,虛假做樣上帝不喜歡,唯有十架信徒真傳。

2.信徒來自遙遠的地方,東西南北跋涉四方,即使遠從冰天雪地來,不再作客以友相待。

3.基督教會主復活身體, 出死入生恩典印記,十架基督曾將被拒絕,天地藉此更新喜悅。

4.教會追求和平永不停,面對苦難、衝突、戰爭,身帶和平印記常反省,不斷奮鬥努力前行。」

※「傳統」聖詩風格被神聖化

有人說,新聖詩若旋律好聽,且近似傳統風格,較易被接受。這裡所謂的「傳統」,泛指19世紀浪漫時期和聲風格,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期,此風格發展到顛峰,例如: 調名NICAEA「聖哉,聖哉,聖哉」,極其莊嚴,至今仍廣受喜愛。但這類聖詩風格被神聖化了,以致愈是標榜重視聖樂的教會,愈發不易接受其他類型的聖詩。其實這也是世界各地教會的普遍現象,非台灣所獨有。然而,隨著歷史向前走,「傳統」可隨時代不同而重新定義。對21世紀的人,傳統聖詩是否更當指西元313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當時的米蘭主教聖安布羅修斯(Saint-Ambroise 333-397)收集整理的聖詩?或是西元六世紀末教皇葛利果一世將當時流傳於教會與民間的宗教歌曲編輯成冊,成為教會儀式音樂來源的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

以往我們認為歐洲、北美洲是基督教的重心,其實初代教會最早的重心是在猶太全地和小亞細亞,結果現在重心卻正在轉移:今日的韓國、迦納,甚或明日的中國?台灣長老教會總會2009年出版的新《聖詩》收錄許多非洲、亞洲、中南美洲…包含73個國家的詩歌,已被美國琵芭蒂音樂院選為聖詩學的教材。「耶穌喜愛一切小孩,世上所有的小孩。無論紅黃黑白種,都是耶穌心寶貝, 耶穌喜愛世上所有的小孩…」,是幼時在主日學唱的詩歌。以此推論,耶穌應該也喜歡各種聖詩風格?因為音樂風格也帶出族群的認同與信仰的內化,我們若侷限於自己的認知、主觀評論好聽與否,是不是很可惜呢?

※社會關懷.信仰反省

台神2013年的聖誕禮拜以新聖詩64首當回應詩(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多年來聖誕禮拜亦常吟唱此聖詩),帶出聖誕的中心信息:

「喜樂和平兒,……總是祢提醒,做喪鄉子兒。聖誕分禮物, 細子欠食物。阮將祢閣一擺釘死,聖誕樹受苦, 喪鄉子耶穌。」

菲律賓馬尼拉市區的貧民窰,全市的垃圾都往那裡倒,堆積如山,因焚化而不停冒煙,故稱為SMOKEY MOUNTAIN。本曲以SMOKEY MOUNTAIN為調名(tune name),暗喻絡繹不絕的貧民在垃圾山翻尋食物及回收品的窘境。被譽為當代四大英語聖詩作家之一的紐西蘭女詩人雪莉茉蕊(Shirley Murray)寫Child of Joy and Peace,傳達上帝親自成為貧窮嬰兒,如同所有嬰兒,需要肉體的食物。如果聖誕節我們只忙於錦上添花互贈禮物,不曾顧念飢餓中的孩童,就是將新生的耶穌再度釘死在聖誕樹上!

作曲者駱維道牧師藉著音樂語言來呈現此聖詩的意涵,以模仿印尼甘美藍 (Gamelan)樂團中主旋律的變奏與裝飾法,加上低音部不同音響的伴奏為創作理念。希望透過較神秘、感傷的異國音效,讓人有反省默想的空間。同學反應,這首聖詩的歌詞與曲調,有種唱到心裡的疼痛感受,但事先若未加練習,不易吟唱。為了愛世上的罪人,耶穌道成肉身,詩歌提醒我們要去憐愛那些貧窮、無辜餓死的嬰孩。(註1)

※自由民權的普世價值

被稱為南非自由之歌的Siyahamb’ ekukha nyen’ kwenkhos’(我們同行, 邁步走在神光中),新聖詩619首,不是每人都能用祖魯語吟唱,但是即便用台語或華語來唱,想像南非的黑人爭取自由、不畏打壓,似乎看見黑暗背後的光明…能不動容嗎?甚至白人基督徒在面對種族隔離政策的存廢時,能不因此詩歌而深切反省嗎?這首歌正是上帝光照下人們得自由的寫照。去年年底南非國父曼德拉追思會,聽到祖魯語的詩歌,甚是感動。(新聖詩另一首祖魯語的詩歌是297Masithi, Amen)

台灣早期上街頭的民主鬥士很多出自長老教會,以致滿街唱著「榮耀、榮耀、哈利路亞」,美國著名的愛國歌曲"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的複歌(chorus)。
雖然英國、美國以基督教立國的精神如今看來些許諷刺,但其國歌(National anthem)中對上帝信靠、仰望的宣告,仍令人心嚮往之。新聖詩258首奧地利聖詩,
調名AUSTRIAN HYMN,乃交響樂之父海頓(Franz Joseph Haydn)採用克羅埃西亞(Croatia)民歌譜寫的奧地利國歌。看來詩歌真的是凝聚共識、理念的不二利器。

※族群平等接納的信仰普世原則

教會如一張圓桌,一席開放宴桌,

座位不分高或低,人人平等身份齊;

同桌分享主筵席,打破你我藩籬…

慶賀無人受排斥,都蒙上主的醫治;

人人都是主邀請。〈新聖詩360首〉

以路加福音14:21-24大筵席的比喻,詮釋教會好比圓桌的含義。圓象徵平等、包容、合一、永恆,桌子是團契、分享、服務的象徵…圓桌的特色:無人在前也無人在後,大家能平等享受交談和眼神接觸的機會。作詞者Fred Kaan出生於荷蘭,幼時家庭曾保護一名受納粹壓迫的猶太人,所以特別能體會種族歧視、宗教對立、貧富差距…產生的種種緊張。作曲者模仿日本陰音階表現柔和圓滿的意涵。伴奏音型左右交織、前後呼應,營造合一平等的音響。有一回守聖餐,唱著此詩,一位詩班員竟然奪門而出。當晚,收到電郵:「唱這首詩歌時,我真的受感動,情緒激動,因為同性戀的家人也被主接納,可以坐在筵席中。」(註2)

※在詩歌中同感一靈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帶來慘重傷亡。我先生在台灣基督徒醫學協會發起「尼希米行動」,期盼能陪伴、重建八八風災重創的阿里山鄒族。2011年5月底一群醫護人員、教會弟兄姊妹上山種百棵杏樹「再造杏林」,行前請我為他們找一首種樹時可以唱的詩歌。新聖詩524首,好像是為這特別的時刻量身訂做的:

主基督,阮鄉土你賞賜,阮著疼土地,

和平公義滿四界,照顧土地有代價。

主基督,你疼痛催迫阮,互阮通作夢,

夢見撒種boe了工,枝葉茂盛gau大欉。

主基督,阮界限你拍破。教阮著相疼,

族群無閣分內外,相和相疼福滿滿。

奇妙啊!王貞文牧師2005年寫的歌詞配上鄒族古調…種樹的同時,山下的朋友與鄒族眾牧師、會友一同吟唱這首詩歌,看見啟示、異象,帶來認同,在詩歌中同感一靈。豐富的14族原住民音樂、藝術是台灣的文化資產。新聖詩收錄阿美、布農、排灣、平埔、賽德克、西拉雅、達悟、泰雅、邵、鄒族的音樂,也有客家民歌,和以民謠乞食調、思想起的動機發展的詩歌。

※與普世教會接軌

1996年夏天,我參加美國管風琴歷史協會的音樂之旅,去到德國北方呂北克城(Lubeck,人稱管風琴之都)的聖瑪麗教堂做禮拜。(年輕的巴赫曾經徒步250英里來此聽駐堂管風琴師Buxtehude的音樂會)。當日的序樂(巴赫管風琴聖詠前奏曲)和會眾吟唱的聖詠(choral),清一色德國莊嚴學院風。就在禮拜接近尾聲,牧師領大家公禱後,意外出現一首現代詩歌,雖聽不懂德文歌詞,卻貼近我心,努力拿筆記譜,任憑眼淚爬滿面。會後問牧師,為什麼最後會選一首風格迥異的詩歌?牧師答,德國教會鎖在自己神學領域內,和普世教會互動少,所以他每個禮拜向會友介紹一首外國詩歌。1999年我加入新聖詩編輯團隊,第一次編輯會議竟然就發現3年前讓我飆淚的詩歌:新聖詩第17首〈著向主上帝唱新歌〉:「著向主跳舞、拍鼓、彈琴、作樂……願大山及海出聲歡喜謳咾」(詩篇98篇),這首巴西民謠風旋律擄獲人心,讓吟唱者全人隨之律動。

※以新心向主唱新歌

上帝的真理,是既「亙古不變」,又「歷久彌新」。「不變」的是由上帝啟示的真理之永恆絕對性(三一神、耶穌救贖恩典…),「新」的是真理在每個世代、族群、個人的詮釋與應用,兩者互為表裡,更顯豐富。具普世精神的聖詩,承載上帝不變真理,卻由不同信仰團體在不同時空中,透過不同的聖詩創作與吟唱,來回應上帝的啟示,也在無形的屬靈普世教會中,互為肢體、彼此激勵,經歷上帝國的臨在。

這幾年我努力介紹新聖詩,時而被嗆,也有人積極回應說:「多年思考的問題在新聖詩裡找到答案」。更令我受激勵的是,當有大教會拒絕唱新聖詩時,離島澎湖七美教會已將新聖詩從頭到尾唱過兩遍了。對於先前不熟悉的音樂元素,我們一時不見得會欣賞,但是否能讓我們先放下己見去認同?不要安於習慣,拒絕改變。改革宗是改革進行式。對神學研究、聖樂創作自視甚高的德國教會正積極地向會友介紹普世詩歌,相信我們2009年出版豐富、多元的新聖詩,假以時日,將能引起更多共鳴、感動,幫助我們更認識信仰與普世合一的精神,從而有新的價值觀、人生觀。讓我們以新心向主唱新歌,如同新聖詩175首(加拿大詩歌):        

新天地,新世界,上帝的靈運行,

新種子,新創造,生命的靈運行。

新男性,新女性,上帝形像運行。

新慈愛,新憐憫,上帝的靈運行,

新力量,新希望,生命的靈運行。

新的心,新的靈,生命的靈運行。

新思想,新智慧,上帝的靈運行,

新律法,新契約,生命的靈運行。

新名字,新性格,生命的靈運行。

向主唱新歌,祂使萬物更新。  

2009年總會出版的新《聖詩》是依照我們的信仰告白所編輯:教會是上帝子民的團契,蒙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且根植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讓我們「唱我所信.信我所唱」!

註1、2:

請參考駱維道牧師所寫世紀新聖詩導唱,或上總會詩歌分享綱頁 http://hymn.pct.org.tw/Default.aspx,點選聖詩(2009) ( Sèng-si 2009 )

同作者相關文章:
緊扣時代脈動的新聖詩 (第 141 期)
唱我所信 (第 123 期)
在禮拜中與上帝相遇 (第 81 期)
夫子s/ (第 77 期)
您可以欣賞的「聖詩」CD (第 70 期)
雅歌——婚禮實用篇 (第 4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1 期 普世精神 (22-2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1期  2014年  4月 普世精神 141
本期主題:普世精神
發行日期:2014/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普世精神
共享上帝美好的家園:普世合一運動的精神
普世教會現況中PCT的處境與責任
由下而上的合一共融:以泰澤祈禱進行的合一運動
跨越自己的界限
緊扣時代脈動的新聖詩
台灣原住民運動的普世聯結
擁抱‧普世‧青年
台灣青年在WCC釜山大會
踏出海外,看見使命
這些年,這群人教我的事
《漫漫歸途》: 一位普世婦女運動領袖的前傳
從普世走向普世
至死忠心——洪碧雲長老小傳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記「2013 港深城市╱ 建築雙城雙年展」的抗議行動
現代台語譯本聖經翻譯暨審議小組回應「讀經筆記」
六天五夜,與神一起生活的日子
光在最黑暗處彰顯
我與約瑟
改變的起點
願主開更多人的耳和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