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29期 下一站,22K?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大學教育與就業準備
對於準備就業的社會新鮮人而言,除了專業以外,學習「學習的方法」是最最重要的。
關鍵字:
作者/陳錦生 (長榮大學校長,新使者雜誌社長)

※背景

根據現行的大學法,大學教育的目的:「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與職業養成並無直接關係。因此,過去的大學教育常常著重在所謂的人才培養,如:英國教育家紅衣主教亨利紐曼(Henry Newman)所說的:「大學教育之目的乃是在培育通達而有修養與見識的文化人。」或如德國的高等教育所強調的:「大學教育旨在研究高深學術並創造知識。」但這兩種思維,常使大學淪為不食人間煙火,過度理想化的象牙塔;抑或只注重實用及效率、解決問題,卻缺乏理想的功利主義。

過去台灣的高等教育,以大學及專科兩類為主,大學屬於菁英教育,專科則為技職教育。當時就業市場空間很大,各取所需,相安無事,也沒有就業問題。但近年來,由於大學院校過度發展,加上少子化的影響,使得大學畢業生的數量遽增,相對地品質也受到影響,再加上經濟的不景氣,許多家長無不希望他們的子女在大學能學得一技之長,以免在就業市場遭到淘汰。而教育部也在輿論的壓力下,要求大學必須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任務。甚至希望把畢業生的就業率也列入大學評鑑的項目,於是大學變得越來越「技職化」,而科技大學為了評鑑和招生的壓力,也聘用許多無實務經驗的高學歷教師,甚至廣授高級學位,使得高等教育人才市場更加混亂。

※高學歷、高失業率

根據主計處2011年10月的統計,目前全台灣的失業人口有482,000人,其中大專生佔4.52%,大學以上(碩博士生)佔5.28%,相較2001年時大學以上失業率佔3.32%,增加不少。目前的大專有170餘間,每年製造近10萬個畢業生。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自2007年以來已高於高中畢業生,形成所謂的「高學歷,高失業率」現象,社會上除了有「流浪教師」外,現在也有許多到處兼課或賦閒在家的「流浪博士」,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隨著社會「M型化」的趨勢,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也有「M型化」現象,據統計,所謂前段的大學畢業生,平均投5張履歷表就可找到工作,而後段的學校畢業生平均要投50張才能找到工作,有些則甚至投了290 張尚無下文。而薪資方面,根據勞委會的資料顯示:2009年的薪資水平,社會新鮮人平均起薪23,896元,研究所畢業者平均31,214元,均較過去為低。2009年,教育部為降低短期失業率,推出22K政策,由政府補助企業薪資22,000元,美化失業率降低的假象,但也拉低大專畢業生的起薪4000元以上。而十年來物價指數上漲11%,平均薪資漲7%,等於實質降了4%。而此種低薪也使得一些不得不找工作的社會新鮮人,甘於屈就一些不需高學歷的工作,如:加油工、餐廳侍者或計程車司機等工作。另一方面,許多應屆畢業生為了逃避「畢業即失業」的魔咒,選擇延畢或繼續念研究所,希望能累積未來就業實力,這也造成各大學許多的資源浪費的問題。

※大學的對策

為了解決低就業率的問題,各大學也紛紛推出許多配套措施,如:鼓勵雙主修,設立就業學程,對於非應用科系的學生,多少有些幫助。其他如:輔導學生考取證照、英檢、設立產學合作課程等,對畢業生也有一些幫助。而幾乎每一個學校都有就業輔導室,聘有專人辦理就業輔導,媒合畢業生至產業界實習或工作。以往各校常辦理的校園就業博覽會,也因經濟不景氣,改為區域聯合辦理,以增加人氣。除此之外,各校也常邀請校友或業界人士到校分享創業或就業經驗、職場倫理、生涯規劃等活動。而一些招生不好的科系通常也是就業率較差的科系,如:文史哲方面的科系,大多面臨停招、轉型或整併的命運,這也造成大學畸形發展的無奈。教育部也為此,開放各校辦理學士後專業學程,以協助大學畢業生再回校修讀較易就業的課程。一些過去不可能在大學看見的學程如:會展人才、土地開發、證券分析、美妝美容等也紛紛出籠,原因無他,解決就業問題而已。

※企業用人的條件

在一片「文憑無用論」的陰影下,仍然還是有許多人能夠達成「畢業即就業」的美夢。根據中正大學鄭勝耀教授團隊的研究,這些「畢業即就業」的族群有下列特色:(一)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約為3:7。(二)私立技職學院最多,私立科技大學次之,公立專科學校最少。(三)商業與管理科系學門最多,工程科系學門次之,工業技藝科系學門最少。(四)修學程者較雙主修者與修輔系者為多。(五)大學學業平均數以80-89分為最多。(六)有工讀或工作經驗,且擁有證照或檢定證書者為多。 而104人力銀行2011年在南部的調查發現,南部企業認為職場新鮮人必備的條件首要為「專業證照,如電腦或金融類」(48.6%)、其次是「修過輔系,或雙主修,或具有第二專長」(30.8%)與「企業內部實習經驗」(29.9%),其中「修過輔系,或雙主修,或具有第二專長」的條件,在全國企業心目中僅排名第五,顯見南部企業更為期待新鮮人具備「多合一功能」。

這些研究其實只表明一部分客觀的條件,並不是人人可以適用。事實上大家都知道,「學歷」不等於「學力」,「就業力」(employability)才是「就業率」的保證。有些企業主對於員工在大學學什麼並不在意,對於成績的好壞、是否名校出身亦不計較。因為大學所學的知識大概前幾年可能有用,之後就落伍了,因此他們反而較重視在職的訓練。對於名校的畢業生,有些企業主反而覺得他們雖然比較會念書,卻好像溫室的花朵,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較不耐操,容易跳槽,不如一般非名校生較能穩定。因此,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勤能補拙,亦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

※大學生的就業準備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於「2006年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指出八項重要的核心就業力技能:(1)良好的工作態度;(2)專業知識與技術;(3)表達與溝通能力;(4)穩定度及抗壓力;(5)學習意願及可塑性;(6)基礎電腦應用與技能;(7)團隊合作力;(8)發覺與解決問題能力。這些就業力,在大學時期就要慢慢培養。一般而言,專業知識、電腦應用比較沒有問題,其餘的特色則是不容易量化,在成績單上也看不出來的。譬如:態度、穩定度與抗壓力、團隊合作、發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特徵,一般在大學是不被重視,但卻是最重要的。要記住:你的人生成就和你學業上的成績,幾乎是一點也沒有關係。因此,在大學中,參加社團及課外活動,學習團隊合作或訓練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很好的訓練。對於事情處理的熱忱,特別是對於完成任務的責任心與使命感,也是對於將來就業的一種很好的訓練。當然,有些私校學生或中低收入戶,他們必須利用課餘去打工,無暇去參加社團活動,也沒有關係,因為打工也是另一種人生的歷練,其效果較社團活動毫不遜色,在求職時更可以當作加分的依據。在課程方面,有一些課通常不被學生重視的,如:勞作課或勞務實習、服務學習之類的課程,要求學生一大早起床清掃校園,雖然當時苦不堪言,但卻是耐磨耐操的歷練。有些企業主對此類成績比學業成績還來得重視。另外,如:一些通識課程,一般被視為營養學分,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用混的態度去應付,讓這些學分變成「沒有營養」的學分,殊為可惜。通識課程如果好好的學習,可以增加知識的廣度,這也是目前企業所需求的。蘋果電腦的創辦人賈伯斯,如果不是在大學時修了書法的課程,領略了書法的美,我們今天可能就看不到蘋果電腦那些漂亮的字體了。因此,所謂的營養學分,就要讓它真的有營養又有學分,才有意義。通識課程當中,像我們學校開的「卡內基訓練」、「創意及創業學程」等都是不分系別專長,卻對將來培養EQ和積極思考的態度、溝通技巧、人際關係、創意思考和大格局思考等特質都很有關係的。另外,和修課無關,但卻是很重要的,就是要注意你在網路世界的言行。在這個網路時代,公司的老闆在決定用人時,往往會上網搜尋一下應徵者的資料,這些資料也可能成為一些致勝或失敗的關鍵。

在這些學習當中,我個人覺得最根本的學習是要時時刻刻不斷地去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瞭解自己的興趣、人生的方向和意義,才能讓你對工作保持永不熄滅的熱情。對於準備就業的社會新鮮人而言,除了專業以外,學習「學習的方法」是最最重要的。大學所學的知識,過幾年就沒有用了。如何學習新知識以因應瞬息萬變的時代,是我們最大的挑戰,這些知識當然可以在進入學校再學習或利用職場上的在職訓練來達成,也可以靠自己不斷地閱讀或各種機會的主動學習來達成,這種正規教育以外的個人進修才是你真正的「實戰智慧」。除了保持終生學習的心態外,其次就是「敬業」的態度,正如加爾文所說的,每一個工作都是上帝的呼召,做每件事都像是為上帝做的那樣的心態。最後,我覺得也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永遠保持樂觀的態度,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一個樂觀的人,當他設定目標時,一定會看到未來的願景,這也是保羅所說「常常喜樂」的意義。

王永慶曾說:「所謂運氣指的是:當機會來到,你已做了萬全準備並已下定決心。」當機會來臨時,希望我們每一位都可以大聲說:「我準備好了。」

同作者相關文章:
《新使者》150期的省思 (第 150 期)
教會的變與不變 (第 146 期)
大學教育與就業準備 (第 129 期)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第 92 期)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第 92 期)
幸福,一種靈性生活 (第 89 期)
論「大補帖」 (第 52 期)
教會狂想曲 (第 4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29 期 下一站,22K? (4-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9期  2012年  4月 下一站,22K? 129
本期主題:下一站,22K?
發行日期:2012/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下一站,22K?
目錄s/
大學教育與就業準備
職場新人,準備好了嗎?
低薪青年冏世代 誰來幫幫忙?
關於工作貧窮化與貧富差距的一些思考
從困境到創意
預備我們的心思‧勇敢上路
安息日不僅僅是宗教
2030年大預言:《崩世代》
大專事工宣教的異象與策略
向自然避難:林攀龍的文學、信仰體會
我的故事:文字的力量
一個從感性進入理性的歷程
不後悔的破碎重建之旅
充實感恩的神研班
金色時光,往日情懷——懷念葉茂竹
李斯特的神劇「基督」
龍年到 (Liong Ni Kau)
讀經筆記8 「t?i-ke」抑是「tak-e」 ?
隨風撒種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