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20期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字級調整:

文化.藝術
幻視的隱喻──鄭建昌的大塊筆意
鄭建昌二十年來的創作,不斷反覆辯證個體和社會、土地、自然的關係。
關鍵字:藝術  台灣意象  多義美學  大自然 
作者/蔡宏明 (文化工作者)

 

進入鄭建昌的個人網頁,首先看到的就是他1993年的作品〈決心〉。這件作品畫了一個正面凝視觀眾的人物,理著平頭,古銅的膚色,雙手抓著一個像是方盒又像講桌的物件,肌肉寬厚,作著抓舉的動態,十分有力。我認為〈決心〉呈現的造形語言,好像是他對於台灣歷史重新檢視、反思以及在作品中實踐其藝術發現的宣告。 

※以山海雲樹為台灣人造像 

〈決心〉創作的年代,正是台灣意識蓬勃興起的年代,那時鄭建昌已經離開熱鬧而複雜的台北藝術圈八年。因為不願隨波逐流於西方藝術強勢藝潮的波瀾,他回到故鄉嘉義,從紮實的生活體驗生命,不斷錘鍊生命,變換各種主題與技巧,探索、提煉藝術的質素。〈決心〉以東方繪畫的陰影表現手法、簡約樸拙而有趣的筆調,展現了個人獨特的繪畫語言。回顧鄭建昌1994年至1999年的系列個展:《史詩吟唱者》、《生命的原鄉》、《島嶼印記》、《台灣山海經》,幾乎都是在這類繪畫語言的基礎上發展出來,所以我賦予〈決心〉里程碑的意義。 

與鄭建昌同一個世代的藝術家,對於「台灣議題」的創作,許多著眼於歷史事件(如:二二八事件、國共內戰、白色恐怖、威權統治)寫實的描繪,相關情境的演繹。有人企圖在畫幅中重現事件場景,以寫實手法描繪史料記載的細節,就像中世紀西洋畫家受託繪製的歷史畫,或國民黨政府威權統治時期御用畫家歌頌革命領袖的文宣。也有人借用台灣人集體記憶的圖像,比如:威權統治時期教科書中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接受荷蘭人呈遞降書的典型圖像,或曾被做成50年代郵票圖案的蔣介石戎裝立於「毋忘在莒」巨大勒石揮手的圖像,以假借、轉注的手法發揮,再置入其他人文訊息。 

鄭建昌不是這樣,他解讀當時不斷出土的史料,另外攫取生活中的台灣視覺元素,在造形語言中反覆實驗,再加入主觀的想像,編擬出台灣先民拓荒的場景,以其獨創的台灣人造像和帶著極高文學質素的感情,在畫面中佈局,進而對應出當代台灣人在政治、經濟、社會解放的意涵。 

因為從生活出發,鄭建昌的藝術內涵能夠跨越狹隘的政治性議題,而回歸「人」的本位,回歸當代「台灣人」生存必須面對的問題,不單單是政治認同、國家認同、血緣認同、文化認同,更多作為「人」必須面對的生命難題,亙古以來令藝術家對生命困惑的哲學性思考,成為他創作的動力,也成為創作無法迴避的議題。 

鄭建昌的《史詩吟唱者》、《生命的原鄉》、《島嶼印記》、《台灣山海經》等系列,以浪漫的基調,創造了心目中台灣人的形象:誇大的肢體、厚實的手掌及腳掌、挑重拓墾的形影,呈現了台灣人忠厚、實在、耐勞、祥和、恬靜的特質。在系列作品中,運用人形、山、海、土地、石頭、樹、雲、作物等意象,強調出台灣人土地的深厚情感。由生命原鄉的追溯,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進而發展出關懷生態環境的系列作品,脈絡清晰而動人。 

鄭建昌的造形元素,除了來自豐富的歷史閱讀,也從台灣人地域文化所衍生的意象,簡化或變形,組構成豐富多變的情調。他將古代輿圖重疊的山巒,轉換成大地的肌理,線條與線條之間動態幻視的量體,得以互為陰陽,構成繁複的、廣袤的空間。卷雲般造形的樹、地貌、有時留出幾道空白,成為大自然山水,再把人物或強調放大、或縮小,置放在山水之間,形成對比的趣味,傳達人與自然對話的思辯。 

※幻視隱藏台灣意象 

1999年的〈靈魂遺傳符碼〉、〈鯨紋傳奇〉畫面中納入許多象徵台灣的圖像,可視為他90年代有關台灣主體意識的創作總結。2000年政黨輪替,台灣社會持續瀰漫「轉型正義」氛圍,鄭建昌的創作一度出現如〈陰影〉直接敘述他幼年親身經歷的白色恐怖經驗。2004年的《台灣游蜉》系列,一方面呈現藝術家個人生命中困頓、苦難、漂泊的感嘆,而寓意游蜉自在著附於大自然,自期心靈能跳脫形骸,來去自如。這段期間的作品,特別偏愛黑色和白色的表現,以不同的肌理,營造出造形的趣味。其造形語言,常常帶著多義性,不是單指意象的運用,而是視覺的點、線、面、空間、色彩所形成的視覺心裡效應。 

鄭建昌慣常運用的造形手法是:以線條分界,然後沿著線條塗布漸層的顏色(或陰影),而兩道分界的線條間塗布的漸層色調於是成為一個在視覺上「動態幻視」的量體。動態幻視的產生,來自觀眾對於視覺型態的心理作用:因為藝術家刻意的造形,塗布陰影部分與周邊的區塊對照後,使得投射到視覺網膜的影像形成的形體,有時彷彿凸起,有時彷彿凹陷。比如在〈新神木〉中,樹幹虯纏的肌理,因為動態幻視的作用,邏輯上判斷「應該」凸起的木紋,也可以被幻視為凹陷的河流,這才使隱藏在樹幹中的「台灣」或「島嶼」的意象變得很合理,而達到隱喻的多義趣味。 

多義美學豐富了觀眾的想像,也提高繪畫的文學性。《台灣游蜉》系列的〈孤島上的生命〉、〈生命樹〉、〈新神木〉隱匿在畫面中的台灣意象,令人聯想:台灣是否能跳脫強鄰覬覦的宿命,台灣人在艱難險惡的現實中堅忍求生,或許如游蜉般渺小,但生命力卻極為豐沛,得以綿延不斷。雖然如此,《台灣游蜉》系列中的〈探秘〉、〈子宮花〉、〈腦叢〉那些只有人體解剖學教科書中才會出現的器官造形,還是「明示」了物質與心靈的辯證。這樣的解讀,使我們可以通過2006年的〈當我經過站起來的土地,看見舞動的神木〉、〈黑山白水之際〉、2008年的〈跳躍的生命-蕃薯落土根不爛〉,而和近兩年來的《大塊系列》作了合理的連結,印證了鄭建昌二十年來的創作,不斷反覆辯證個體和社會、土地、自然的關係之藝術核心。 

※探索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大塊」一詞源於《莊子‧大宗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的句子。「大塊」不是「大地」也不是「土地」,而是「天地造化」,若用現代漢語來說,可解釋為:「大自然循環的規律」。《莊子》有關「大塊」這句話,在強調人必須順從造化的運作,而造化也將安排好人的生死歸宿,太想干涉反而會壞了造化的運作。近幾年來,全球暖化問題日趨嚴重,許多國家不斷發生重大的地震。在台灣許多地區,經常只因一陣豪雨就釀成水災、土石流,甚至導致山地部落一夕之間遭到掩埋。小林村滅村的悲劇,透過電子媒體的報導,成為台灣人可以親歷其境的「大地反撲」的活教材。 

鄭建昌把「大塊」擬人化,成為巨大的畫幅中宏偉的人體,「大塊」身上的肌肉、筋骨、血脈、毛髮,化成大地、溪谷、山澗與森林,「大塊」呼出的氣息,成為雲彩與氣流,而「人類」只是「大塊」身上渺小的存在。擬人的「大塊」被安排成各種動態:在〈與大塊老師對話〉「大塊」背身而立,回首和渺小的人類說話,隱喻天地造化的不離不棄;在〈與大塊老師對話——亦步亦趨〉「大塊」危顫顫走在前面後頭跟著渺小的人,隱喻人類從自然生態危機中學習;在〈被壓縮的巨人——奮起〉「大塊」從被壓縮的區塊作勢起身直立,隱喻物極必反的規律;〈大塊的吸引力〉「大塊」眉目間有一道螺旋狀的氣流將卑微的人捲入其中,隱喻自然界無可抗拒的力量。 

鄭建昌在最近的一篇自述中說,他的藝術「以歷來人類的精神觀、宇宙觀及當代的精神心理分析為經緯,作為探索個體與大自然、個體與心靈世界關係,以及個體原型與集體無意識之源生關係的參照。以有形的人、土地、樹……為元素,歷史與當代生活之連結為血肉,採用變形、幻形方式,借喻無形、無限的精神體;以身分符號的置換手法,追求超越軀體束縛的心靈自由。」回顧他的創作歷程,我認為,作為視覺藝術家,鄭建昌確實用他高明的「動態幻視」造形語言與「多義美學」,為他富於哲學性、文學性的探索,另闢一條當代台灣藝術家未曾發現的蹊徑,相信也會成為觀眾矚目的焦點、美術研究者值得研究的新議題。

 

【編按】鄭建昌,1956年生,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一直在國中任教,同時創作不輟。他是嘉義西門教會的執事,在教會中熱心服事,敬虔忠實。

同作者相關文章:
幻視的隱喻──鄭建昌的大塊筆意 (第 12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20 期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43-4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0期  2010年  10月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120
本期主題: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發行日期:2010/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一場信念與財富的寧靜革命
從一杯咖啡實現經濟正義
范達娜 .席娃博士的牛糞傳奇
油菜花田背後——農業結構與糧食安全
菲律賓農民哀歌
土地「利益」傷害自然之母 ——小農在新自由主義下的掙扎
不用問漁人——曠野裡的林宗義
延續平埔巴宰文化的鯉魚潭教會
幻視的隱喻──鄭建昌的大塊筆意
在正義與生存間找立足點——淺談「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 WCRC)
ECFA與經貿自由化問題
看!十字架上的凶犯
破碎
“chhi-chha?k” kap阮理解e意思無仝 
記得我們的飢餓與掙扎 —— 2010年TSCM參加感想
遇見祢--教育生活體驗營心得
你知道你很特別嗎?
信仰與友情
教會對同性戀者應有的態度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