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9期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字級調整:

潮流.脈動
改看「公民新聞」,如何?
關鍵字:
作者/陳良哲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除了較具組織性的公民新聞網站之外,還有更多部落客在單兵作戰下寫下一篇篇報導,這些「孤鳥」之所以引起關注,關鍵在於其所撰寫的內容,是在主流新聞媒體裡被忽略或無法深入報導的。

  九○年代末期興起的部落格(Blog;或稱「網誌」)風潮,讓人人都有可能成為網路寫手,甚至成為報導生活環境各種事件的「記者」。部落格的出現,降低了技術門檻,讓被稱為部落客(Blogger)的使用者可省去編輯html的工夫,直接貼上圖文內容,增加了與閱讀者(其他的Blogger)的互動。

  在網路社群裡的說法,這種轉變正彰顯了網路技術從單向傳播的web1.0,進入了雙向交流、分享資源的web2.0的時代,而部落格正是web2.0最為典型的產物之一。它也正在改變著新聞媒體的生態,「公民新聞」的主張與相關嘗試,成為近來的熱門詞彙與概念。

※ 何謂公民新聞
  「公民新聞」其實有Civil Journalism 與Citizen Journalism之別,Civil Journalism仍是由傳統的新聞媒體與專業記者負責報導,但增加閱聽者可參與其中的相關機制,例如:由民眾提供錄像或照片給媒體報導,或辦理座談會並報導其內容、專題報導社區議題等。Citizen Journalism是指一般平民能夠直接報導事件成為記者的方式,例如ohmynews.com或一般個人部落格。在中文社群,大部份關於公民新聞的討論,似乎常混雜著Civil Journalism 與Citizen Journalism兩種意涵,並未清楚區隔。

  這幾年台灣開始出現關於「公民新聞」的嘗試。像蕃薯藤(yam.com)曾在2004年建置「全民速報」部落格聯播系統,隨後於2005年發函邀請部落客擔任「公民記者」報導全民健保公民共識會議。行政院青輔會也在該年透過智邦生活館建立「青年公民新聞平台」,並分區辦理青年公民新聞記者的培訓。公共電視台則於去年開始製播《公民眾議院》,每週邀請民眾與官員專家針對公共政策進行座談相互詰問,並辦理「社區大學與公民新聞學的對話」研討會,討論審議民主、公民新聞學等相關議題;今年還將推動「公民新聞網」的設置,與公民記者的培訓計畫。

  提倡公民新聞的論者認為,傳統媒體有既定的記者群採訪新聞、編輯部篩選與發佈新聞內容,缺少民眾參與的機制;而公民新聞則強調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公民記者」,撰寫新聞報導,決定發布內容,並與網友有直接的雙向互動。公民記者可以是一個人(或是一個工作團隊共組),也可以是受雇於某個網站(例如ohmynews.com)的獨立媒體,從事著各類「新聞」事件的報導。

※ 與公民新聞理念相近的媒體
  最常被提起的一個典範(或說是「成功的特例),是韓國的ohmynews.com網站。這個2000年所創立的網站,在短短5年內,已有38,000名公民記者,分別來自23個國家,有七成的內容是由公民記者所提供,稿件若受採用則可賺取稿費。

  在台灣的網路社群中,並不乏與公民新聞理念相近的媒體,有些甚至比ohmynews還早設立,例如作為社運新聞中心的「苦勞網」、「報導動人故事」的「生命力新聞」,皆創立於1997年左右。另外,還有收集各地社區新聞的「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以及全球之聲(GVO)的翻譯計畫,則是這兩年新興的後起之秀。

苦勞網─「台灣的社運資訊中心」
  http://www.coolloud.org.tw/
  成立於1997年的「苦勞網」,原本只是用簡單的HTML頁面,進行與社運相關的新聞收集。1998年因著統聯汽車客運罷駛事件,苦勞網開始有自己的新聞報導及評論,成為「網路媒體」。社運團體也開始將自己的各項活動消息(新聞稿、聲明、活動通知)轉寄到「苦勞網」,希望能在網上刊登,於是「苦勞網」特有的社運團體發稿介面也逐漸形成,也聚集了和社會運動相關的討論,成為社運議題交流與詰辯的場域。剪報、報導評論(投稿)、發稿介面、討論,這四類功能便組成了今日「苦勞網」的面貌。

生命力新聞─「以動人的故事,傳遞進步的知識」
  http://www.newstory.info/
  1997年,輔大新聞傳播系在陳順孝老師的提議下,成立「生命力公益新聞網」作為系上實習的網路媒體。這個公益新聞網自許「報導生命傳奇、多元社會、教育/新知、網路/媒體、社會關懷、生態保育、文化產業、世界脈動,希望用一個個動人故事,傳達能夠帶動個人成長、社會進步的知識」。十年來,累積了四千則新聞,這些新聞還曾影響傳統媒體,將「生命力」所報導的內容作為文本,製作專題報導節目。作為公民新聞的倡議者,陳順孝老師帶著學生採訪編輯而成的生命力新聞,走出了一種不同於傳統媒體的新聞報導取向,以公共新聞、公民新聞作為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在地訊息的交流平台
  http://www.dfun.com.tw/index.aspx
  不同於「苦勞網」、「生命力」,2004年開始運作的「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並沒有很強的運動取向或編採制度,而是由網站編輯邀請各地有志之士,尤其是透過社區營造、社區大學或公共事務的人們作為小地方的觀察員,撰稿報導各地關於環境與生態、新移民、農漁村、原住民、社區營造、人物等類的消息,或由網站編輯選編各部落格的相關文章,加以轉載。在行政院新聞局的經費支持下,以成為台灣各地在地訊息交流的平台自許,希望能為人們傳遞不同於主流媒體,且具有公共性、在地性的訊息。

GVO翻譯計畫 http://www.bigsound.org/gvozh/
  「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 Online)是一個非營利的全球公民媒體計劃,是Ethan Zuckerman與Rebecca MacKinnon所創立,由哈佛法學院的柏克曼網絡與社會中心贊助成立。透過編輯群分區分工,編選與追蹤全球網絡上的對話,提出地方觀點與重要事件。台灣所進行的GVO翻譯計畫,本來只是《破報》編輯黃孫權的發想,部落客Portnoy在深有同感下,在他自己的blog「龜趣來嘻」上開始翻譯GVO的報導。後來,Portnoy更邀請志願者一起參與這項翻譯行列,形成一個工作團隊。這個計畫希望透過翻譯將其它地方的在地觀點傳達至中文世界,並提供主流媒體所忽略的視野,讓中文網絡世界能與其它國家的blogger對話。

  除了比較具有組織性的公民新聞網站之外,還有更多的部落客其實是在單兵作戰、無償撰寫的環境下經營著自己的部落格,寫下一篇篇的報導。這些「孤鳥」之所以令人關注,實是它們所關注所撰寫的內容,是在主流新聞媒體裡頭所被忽略或無法深入報導的。例如著名的Salam Pax,在美軍轟炸巴格達期間,以「巨細靡遺的記錄與尖銳風趣的筆觸」,在《Where is Raed ?》這個網誌中,講述著他在巴格達的生活(註1);或如《healing Iraq》的Zeyad,報導伊拉克的在地處境,成為眾人了解伊拉克現況的重要窗口(註2)。

  雖然「公民新聞」提供了更多在地的、庶民的觀點,也成為傳統媒體面對新世代的挑戰,但因帶有地域性、短時效的特色(甚至部分還有些「自言自語」或「爆料」的性質),它並無法完全取代傳統媒體。對於重大事件且需要長期追蹤的調查報導,若沒有團隊的奧援與經費的支持,是比較困難完成的。我們也的確很難想像一個部落客,在單槍匹馬下就能成就像「水門案」這類調查報導(註3)。

  厭煩了充斥各類八卦廿四小時SNG連線藍綠對抗眾噴口水的新聞頻道嗎?公民新聞雖有其侷限,但仍不失為在各家八卦媒體以外的另一種選擇,有空的話,換個「頻道」試試看吧!


註1︰在英國衛報尚未找到Salam Pax本人之前,網路上對於他的身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美國或以色列的特務,亦有說是社會復興黨的成員。Salam Pax的文章後來加以編輯出版,書名為《Baghdad Blog》,台灣已於2005年由「好讀」出版,書名為《巴格達部落格》。原部落格《Where is Raed ?》 ( http://dear_raed.blogspot.com/ ),從2004年8月18日之後就不再更新。

註2︰2003年12月10日,巴格達街頭有數千名伊拉克人上街,抗議異議者的爆炸攻擊,因其造成的平民傷害遠大於軍隊傷亡。紐約時報與其他主要媒體並未報導此事。當地的部落客在事前即鼓吹大家參與,並詳細報導巴格達的處境。《healingiraq》(http://healingiraq.blogspot.com/ )的Zeyad因報導詳實,在這次事件後,讀者群暴增。

註3︰關於調查報導,可參考下列兩本書籍:林照真,2006,《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調查報導的構想與實現》,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約翰.皮爾格(John Pilger),2007,《別對我撒謊:24篇撼動世界的調查報導》。
同作者相關文章:
農民擺攤組市集‧蔬果親手賣你給 (第 111 期)
該如何追尋那光? (第 108 期)
從解放知識到草根民主的嘗試——社區大學運動 (第 105 期)
改看「公民新聞」,如何? (第 99 期)
軍火交易的世界 (第 97 期)
雖是聖誕,但戰火未曾止息 (第 97 期)
舞?詩篇般的人生-舞蹈家廖末喜的創作與信仰 (第 97 期)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系列~誰的神研?誰的大專? (第 87 期)
看!長老教會──對「社會關懷」的批判性反省 (第 85 期)
請原諒我,女孩! (第 64 期)
「援助交際」在台灣:以封閉性網路社群色情現象為例 (第 61 期)
留還是不留? (第 5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9 期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30-3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9期  2007年  4月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99
本期主題: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發行日期:2007/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誰能力挽媒體狂瀾?
目錄s/
誰的新聞、誰的真相--談台灣的新聞圈生態
政黨輪替後的廣電政治學
「大話新聞」現象的若干觀察
小蝦米的媒體戰爭
誰來決定新聞晚餐?
解讀新聞 探索真相
耶穌停、看、聽──淺談基督教媒體倫理
改看「公民新聞」,如何?
台灣橄欖球王——柯子彰
歡喜做大戲 教會謝平安──當歌仔戲遇到基督徒
上帝與人之間的橋樑──以色列的先知
把愛傳出去--重新教會的社區服務
戀愛之五馬奔騰論
定睛在己,抑或是上帝?—關於基督徒藥師的角色
在內在朝聖的旅途中相伴——記天主教世界青年日
思考「復活」的腦袋運作軌跡——我讀《天天經歷復活喜悅》
基督徒可以「恨」嗎?
在靜默中凝視熱情──大專泰澤靈修有感
分享就是最大的神蹟
我的第44屆神研班
當輔導,你也可以!——神研班輔導心得分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