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6期 我的家庭真可愛?!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家庭成長與個人成長
關鍵字:
作者/陳冠宇 (精神科醫師,婚姻與家族治療師)
  自有歷史以來,大多數人的童年都在家庭中長大,即使成年後,大多數的人也都生活在一個家庭中。家庭影響著千千萬萬人的心理與人格成長。就讓我們從心理成長的角度,來縱覽家庭在人生不同階段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幼年期
  毫無疑問,嬰幼兒必須要有至少一位、穩定的成年人來加以照顧,才能夠發展出穩定健全的特質。根據心理學家Eric Erikson的理論,一歲半以前的嬰兒透過主要照顧者(大多數是母親),發展出對這個世界的基本信任與不信任感,學會辨別誰可信,誰要小心,並且對人生產生希望。一歲半到三歲的小孩,擁有對身體機能更成熟的控制能力,開始可以試著離開照顧者去探索世界,也因此偶而會對大人的管教出現反抗的行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透過這種「探索—反抗—得到教訓—學乖—復合」的過程,發展出自主的能力,也開始出現自我懷疑與羞愧的感覺。

  大約在幼稚園階段的三到五歲小孩,開始有能力與同儕共同遊戲活動,但是父母親仍然是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大人們如果能夠配合孩子渴求被肯定的強烈動機,讓他們適度的表現並獲得恰當的肯定,可以培養他們未來努力向上的動力。

童年期
  進入小學階段的兒童,生活圈逐漸擴大到同儕與師長的範疇。這個階段的兒童被一種普遍存在的自卑感所驅使,開始建立勤奮向上的習慣,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在此階段,若能獲得來自父母的指引與心理支持,並且接納他們從外界獲得的新經驗,則不但孩童們能夠成長,父母的人生經驗也能夠獲得提昇。

青少年期(自我認同——人生觀建立的階段)
  進入小學高年級以及中學的青少年,面臨人生中最大的轉變,不只體格與生理有鉅大改變,心理也面對極大的改變。青少年們已經有很好的抽象思考能力,可以像大人一樣的思考問題,但是他們的情緒控制能力與社會經驗普遍不足,加上越來越能強的體能,使得許多青少年們讓家長與學校老師們感到頭痛。

  根據筆者多年來與青少年工作的經驗,其實,在台灣大多數的青少年還是很單純與乖順的,反而許多的困難來自家長本身的侷限性。有些家長過度在乎孩子的學業成就,忽略了孩子在青春期其他的發展需求,例如:人際關係的開拓、良好生活習慣的建立、情緒的管理、正確人生觀的建立等等;有些家長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性1,對於孩子們失控的言行太過嚴肅看待,採取指責、圍堵、甚至「鎮壓」的態度,灑下親子互動長期惡化的種子。

  家庭在孩子青春期的最佳功能,應該是由父母共同來協助孩子們發揮他們最佳的才能,建立他們的自信心,並且建立良好的人生觀(包含信仰)與生活習慣。無論孩子的學業表現如何,一個被父母所接納與肯定的孩子,通常就比較不容易自行尋找出路(例如:逃家、迷上網、甚至加入幫派,當然也有些找到好的路,發展的很好) ,至少有比較好的親子關係。

  根據筆者家族治療的經驗,許多父母的婚姻問題會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成為青少年發展的絆腳石。父母的不協調,輕者造成孩子的困惑與鬱悶,重者加重青少年原本就有的心理問題,甚至發展出明顯的心理疾病。當然,並非所有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他們的發病都與父母的教養有關,但是父母關係良好,又能適當的回應成長期孩子的各方面需求,顯然可以保護他們,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

青年期(戀愛期)
  這個時期的年輕人,通常度過了青春期的狂飆,開始渴求人生第二次的親密關係(第一次當然是指親子關係)。在這裡,父母婚姻關係與教養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又再次展現了。經驗過父母成功婚姻的青年人,若是有足夠的機會發展出獨立的個性,也就是有了健康的自我認同,通常較容易建立穩定健康的親密關係。同樣父母關係良好的狀況,若是父母有一方或雙方一起過度保護孩子,讓他們在青春期沒有機會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則孩子可能會在異性交往上過於天真與不成熟。

  至於那些父母關係惡劣的年輕人,發展起來就十分辛苦了:有的為了逃離氣氛很差的家庭而匆匆結婚;有的因為心理陰影的影響,下意識老是找上原先以為很好後來又很不負責的對象;有的害怕婚姻,甚至根本不敢開始交往異性。當然,這個階段的年輕人,因為人格相對穩定許多,即使無法在親密關係上取得健康的進展,許多也能夠透過工作或是嗜好等來讓自己滿足。

初婚期
  若是順利找到合適的對象,結婚初期最大的挑戰就是雙方要如何與原生家庭劃清界線。〈創世記〉2章24節有記載:「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兩人成為一體。」這個「離開」其實十分重要。離開不一定代表要與父母分開住,而是指在心理上與經濟上的獨立。到了這個階段的成年人,既然選擇結婚,最好就要把心理上的依附對象由父母逐漸轉移到另一半。

  這可不是輕鬆的任務,需要新婚夫婦彼此的支持諒解以及雙方父母的放手。如何在原生父母與配偶間保持合適的心理距離,並且開始建立與對方家人合宜的關係,對於每個新郎與新娘都是極大的挑戰。許多婚姻與家庭的問題經常在這個階段就開始萌芽。隨著孩子的到來,以及現實的生活壓力,有些夫婦就不再處理初婚期所遺留下來的調適問題,雙方的情感因此逐漸淡漠,甚至出現隱藏的較勁等現象,等到孩子進入青春狂飆或逐漸離家之時,這些「積怨」就會成為整個家庭心理健康的障礙。為了避免如此的遺憾,在結婚之初建立經常與順暢的溝通習慣,就成為家庭幸福的重要關鍵。


<未完待續.....>
同作者相關文章:
芬蘭 極光 旅人 (第 166 期)
嚴謹幽默的主角 (第 161 期)
家:成長之路 (第 158 期)
台灣社會的鹽與光 (第 148 期)
青春生命無憾的追求 (第 133 期)
被輕忽的生命尊嚴 --從台灣社會反廢死刑談起 (第 119 期)
貧窮與疾病 (第 117 期)
變性可不可?(二)──精神醫學角度看變性 (第 100 期)
變性可不可?(一)──當牧師面對棘手問題 (第 100 期)
基督徒可以「恨」嗎? (第 99 期)
家庭成長與個人成長 (第 96 期)
Are you ready?——談婚前的準備 (第 94 期)
幸福,天國在心中 (第 89 期)
抉擇與審判--一個心理治療師對教會倫理教育的省思 (第 88 期)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 (第 76 期)
從「我祖我父的信仰」到「我的信仰」--記神研班 (第 73 期)
SPA與芳香療法 (第 72 期)
基督徒醫師只需要做好醫療工作嗎? (第 66 期)
性、感情與婚姻——給青少年的幾個提醒 (第 64 期)
生物醫學科技進展的省思——談複製人與人的行為責任 (第 62 期)
只是習慣不去而已 (第 57 期)
1.蓋瑞巧門著,王雲良譯,《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中國主日學協會,1998年9月初版。

2.蓋瑞巧門、羅斯甘伯著,吳瑞城譯,《愛之語──打開親子愛的頻道》,中國主日學協會,2000年11月初版。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6 期 我的家庭真可愛?! (21-2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6期  2006年  10月 我的家庭真可愛?! 96
本期主題:我的家庭真可愛?!
發行日期:2006/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擁抱破碎
形式外的愛與委身
從「我」到「我們」——如何經營家人關係
是成長夥伴或是病態共生?
「不一樣」的家庭
家庭成長與個人成長
處處是溫暖的家
基督信仰對家庭有願景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淺談情略說愛
團隊齊事奉,集體結果子──迦勒團隊的事工分享
MSN與火星文
當外國來的馬偕遇上本土布袋戲──談《馬偕在臺灣》布袋戲
岩前教會的傳奇人物——施佩蘭小姐
全方位牧師娘——吳威廉牧師娘
換你/妳當「小天使」了
從吸毒、販毒到重生得救
從〈創世記〉看家庭的衝突與建立
吃飯前為什麼要禱告呢?
讓年輕人有「家」的感覺
伯里斯回頭看──文化送舊的那一個夜晚
E世代青年的見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