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0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新鮮人、新生命
關鍵字:
作者/許承道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助理總幹事)
  從各大專院校開學至今,對許多新鮮人最頭痛的問題之一,應該就是到底要選擇哪個社團參加。對基督徒來說,面對學校中幾個不同團契各樣的邀請攻勢,有時更是一種困難的抉擇。更廣泛地來說,面對當今教會界那麼多教派,彼此之間有什麼不同?哪個教派才適合我?也很有可能是當今青年基督徒經常思考的問題。

  「樹無根,葉(勿、會合字)旺;人無歷史,理想(勿、會合字)深。」我們確信上帝是歷史的主宰,因此在面對歷史的時候,就是在面對上帝的作為與攝理;無論所面對的是個人的小歷史或是群體的宏觀歷史。

  教派林立確實有人的軟弱與有限,但在歷史中也讓我們看到百花齊放的上帝花園,所有的教派都不過是其中的一朵或一叢花草樹木罷了;唯有努力端看全貌(雖然看不盡),才能更體會上帝的「全」能與恩慈。針對大專青年,本文特別簡列幾個教會,稍作介紹。
  
浸信會
  十七世紀初源於英國的浸信會,強調「只有相信基督的人才能受浸(全身沒入水中)」,因此幼兒洗禮或受過點水禮的人,應該要再次接受浸禮。

  1948年中國浸信會「邊疆佈道促進委員會」派遣美南浸信會宣教師,由上海到台灣訪問、考查。當年「中國浸信會全國聯會」成立,旋即派員到台灣,12月26日首次在台灣開始主日崇拜。「台灣浸信會聯會」成立於1954年,當時堂會、佈道所已達三十三間。經過二次改名稱,於1972年更名為「中華浸信會聯會」。浸信會採會眾制,也尊重會員教會「神主、獨立、自治」的原則。
  
  令人印象較深刻的「浸信會」堂會包括:
  
一、以學生(校園)為福音事工對象的教會有:台北懷恩堂(台大、師大)、中壢恩惠堂(中原大學)、台中恩光堂(中興大學)、台南恩慈堂(成功大學)。
  
二、台北嶺頭山莊,位於草山台灣神學院對面,佔地七千坪,五十年來有無數的營會在此舉辦。
  
三、浸信會神學院創建於1952年,1958年遷至吳興街底現址。
  
四、浸信會書房在台灣共有七處門市,台北懷寧街浸信會大樓落成,書房事工遷入,並更名為「浸信會基督教文字中心」。

  浸信會以「正統福音派」自居,是全球基督教教派,重視全年齡《聖經》教導,遵行大使命傳福音的實踐。近幾年,浸信會有部分牧者、信徒反省該會缺乏「本色化」,並且與基層有距離,而阻礙其深入人心的機會。

台灣信義會
  1949年中國政權易位前,在中國的信義會宣教師和一些中國教牧同工即轉至港、台、星、馬等地,繼續宣教事工。1954年「台灣信義會」總會成立,之後二十年,在台灣另有五個信義宗之總會成立。這些信義宗教會於1990年合作「中華信義神學院」的事工,開始另一種合一的可能性。

  「信義」之名表達馬丁路德強調「因信稱義」之聖經真理,因此華人信義宗(即Lutheran)教會大都稱「信義會」,其他少部分有稱「路德會」、「禮賢會」、「崇真會」者。

  台灣信義會很注重學生工作,在台北、台中、台南有學生中心,及台大旁真理堂的「信義學舍」,培養出許多日後的傳道人。該會所強調的「福音神學」,在傳福音、門徒訓練、社會服務三者互相結合。

台灣聖公會
  1954年聖公會台灣教區(台灣聖公會)成立,是由1949年來自中國的教友及美國聖公會熱心支持下而成。台灣聖公會現在仍然隸屬美國聖公會第八(太平洋)教省之教區。但為自立、自養教區。

  聖公會源自英國聖公宗(Anglican Church),俗稱安立甘宗,為英國國教派。其教義之處理,以聖經、傳統及理性經驗之三重法碼。著重崇拜禮儀,為主教制之教會,聖職分為主教、會長、會吏三級教階。

  聖公會是一個重視「聖事」的教會,包括聖洗禮、聖餐禮,以及堅振禮、悔罪禮、派立聖職禮、婚姻禮、膏油禮。前二者是人得救所必須之聖禮,是上帝恩慈的憑據和有限媒介。「公禱文」是一特色,乃崇拜、教義、及生活的基礎,是信徒相聚時的共同禱告及禮拜式,是祈禱範本、靈修指引。

  聖公會強調遵循耶穌基督典範,在生活中作見證,以及「和諧安寧」,同屬一個大家庭。在其禮儀中特別可以感受到此氣氛。

衛理公會
  原本為英國安立甘教會(聖公會)牧師的衛斯理約翰,1739年第一次舉行露天佈道,針對社會廣大平民階級傳福音,開始一波「搶救靈魂、聖潔生活、社會工作」的運動,帶動英國人心靈與道德的重整。

  1949年來自中國十六個省份的信徒及宣教師遷居台灣,在各地借用長老教會禮拜堂聚會。1953年台北衛理堂正式成立,隨後台中、台南也相繼建立教會。1962年「衛理公會台灣臨時年議會」正式召開,直到1972年宣布成為自立教會,名為「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

  除了地方三十二間教會之外,東吳大學、衛理女中、陽明山福音園、衛理神學研究院等,是一般人較熟悉的。

  依照衛斯理「向平民傳福音」的精神,衛理公會在各地的教會應該是很基層的,只是在全球各地都可以看到有歷史的教會漸漸中產階級化、貴族化。
台北靈糧堂

  1954年由趙世光牧師創立,1985年台北和平東路的靈糧宣教大樓改建完成後,發展極為迅速。1996年開始推動「細胞小組化教會」,分別以細胞小組(十至十二人)、會眾(Congregation,三十至一百人,如大型團契)、慶典(主日崇拜等大型聚會),來展現其教會生活的三個層面。目前分堂已有一五九間,台灣國內有五十七間,其餘一○二間分佈世界各國。

  「靈糧」一詞取自〈約翰福音〉6章35節,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在教會定調上,和世界許多新興的基督教會一樣,強調不屬於任何教派,不受限於傳統與體制。台北靈糧堂期待自己「踏實,並且合乎聖經」,但卻強調該教會的路線「尚未踏定」。這種「遊走神學」的風格,會避開敏感、結構性、深層傳統歷史、宗派等思緒,專注於受洗人數增加之基調,而有各式各樣的聚會、活動、造就課程。針對外語族群的增加,台北靈糧堂除了華語、台語、英語外,還有越、泰、印尼等語言的聚會。靈糧山莊是另一種特別的聚落,經常舉辦訓練會或佈道會,對宣教事工頗有幫助。

  其實,在學校附近積極向校園內的大專師生傳福音的教會或團體,還有「召會(一般稱為『聚會所』)」、「學園傳道會」、「校園團契」。校園福音團契源自十九世紀所興起的學生佈道、普世宣道的運動,在校園中廣傳福音、訓練門徒;學園傳道會強調「差遣」人至地極傳福音;召會則期待在第一時間就為你施洗、讓你受浸。
  
  不論是哪個教派,哪個團契,所希望的都是期待所有的新鮮人,能在大專世界裡擁有新生命,享受新生命。或許大專院校新生的課題,就是思考著:「面對各有特色的團契、教會,我應該參加哪一個?」而你,決定了嗎?
同作者相關文章:
富教會與窮教會---主內肢體的互助如何可能 (第 117 期)
最後的演講——最不可思議的恩典 (第 110 期)
新鮮人、新生命 (第 90 期)
為自己出征 (第 86 期)
成為傳揚的天使 (第 70 期)
牧會關顧中的性教育事工 (第 64 期)
大專事工的定位與功能 (第 48 期)
週休二日的分享:牧者篇:牧師的休閒生活 (第 47 期)
一趟不容易的旅途 (第 45 期)
社區事工外一章──「那位管會堂的鄰居」 (第 44 期)
基督徒一定要參加主日禮拜嗎? (第 40 期)
牧會與EQ (第 3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0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8-1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0期  2005年  10月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90
本期主題: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發行日期:2005/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再見了!長老教會!?
新鮮人、新生命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驚豔傳統之美——二十年前一位長老教會青年的覺醒
草地囝仔做牧師——林宗要牧師
咱的米——自己種的米
超教派合作與我
教會合一運動在台灣——論台灣教會的教派合作關係
如果一年只看一支紀錄片,那就來看《無米樂》
音樂人的社會實踐
貞碼D940
上帝怎能允許這樣的事發生?——論上帝的全能和南亞海嘯
青少年,「輕」少年?——淺談教會青少年的「流失」問題
歌仔戲與青少年福音文化的醒思
我不會迷失在社會的價值裡?——社會新鮮人在低潮中給上帝的禱告
找到可以貢獻的地方
幸福的再思——跨國婚姻家庭的新見證
EASY net韓國行
TSCM議題報告:大專中心與團契間的互動及連結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