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0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
|
|
大專世界 |
TSCM議題報告:大專中心與團契間的互動及連結 |
|
關鍵字: |
作者/卓聖育
(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碩士生)
|
|
|
前言
大專中心,是各地區中會屬下的一個單位,也是特別為了學生而成立的機構,目的在於輔助各大專院校建立團契,並且派遣輔導協助團契成長;更盼望大專中心成為學生聚集的地方,藉著中心工作者,不只帶領大家分享、討論,也期待能夠有更多的對外事工及服事。但曾幾何時,大專中心(本文所提均指「台南大專中心」)變得空蕩蕩,只剩下工作者力撐,團契各自為政,與中心漸行漸遠,交集甚少,這樣的大專中心,是我們想要的嗎?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想要為大專事工努力的同工們一同來思考。
緣起
2004年夏天,TSCM(台灣學生基督徒運動)初級班在台南長榮大學舉辦,為期八天的營會,在學習一套發現問題並加以改善的工具。而過去的長青人子見哥的專講,卻意外的重新點燃了那僅存的復興火苗。
原來過去的台南大專是如此的團結,不只重視團契裡的造就,還主動關心社會上的議題,各團契甚至聯合組成了環保、原住民、勞工、婦女等小組,藉著實地訪談、親身參與,了解社會問題、感受弱勢者的痛苦及無奈,並嘗試以學生特有的純真與熱情,來帶給他們一絲鼓勵。
令人感觸深刻的是:一、為什麼過去的團契可以團結,而現在卻做不到?是大環境的改變?還是人的思想變了?儘管如此,難道就沒有辦法再次連結嗎?有沒有心,或許是成功與否的主因之一。
社會給予七年級生的評價,是所謂的草莓族,也就是無法承受任何壓力、抗壓性極低的一群。身為七年級的我們,身為團契一份子的我,實在無法同意如此的說法,起碼我們的歷練不少,每個人也都是這樣風風雨雨的成長過來,更何況,我們是一群有創造力、有思想、有能力的「長青人」。
近年來,當普世教協致力於連結各宗派的同時,我們呢?儘管現在的團契並不一定是叫「長青團契」,「長青人」這個名詞也不再專屬於某些團契,但它所代表的是一群因為理想而連結在一起的人,是為了服事而彼此同心的同工,因此不管是不是叫長青團契,對我們來說,連結的重要性勝於各自為政。
二、過去的台南大專各團契努力關心社會議題,不只看見自己周遭的弱小,還實際給予關懷、幫助;而現在的我們卻失去聆聽苦難者的心聲,亦喪失了嘗試為他們發聲的行動與能力。縮小範圍來看,若我們能看見自己團契以外其他團契所遭遇的困境和挑戰,是不是也能給予實際的關心呢?
鐵三角
因著這樣的感動,三個背景、生活習慣不同的人,住同寢室,八天TSCM一起吃、住、搞笑、流淚,因為關心大專中心的存亡,讓我們的心緊緊繫在一起,往往在每天活動結束後,還持續討論到凌晨三、四點。之後,我們對議題有個底案和共識,儘管各人都有自己忙碌的事,儘管時間永遠都不夠,但無論如何一定要持續做下去的理念,深耕在我們心裡。這個鐵三角的成員包括:前嘉藥SCM團契會長柯君霖、前致遠團契會長洪旌偉、前總會大專部學生代表卓聖育。
角色分析
我們針對「大專中心與團契間的互動及連結」這個議題,分析幾個較具有影響力的角色,希望藉此來了解問題點,並著手加以改善。
1.大專中心:中心的主要目的乃是輔助各團契,提供物質性資源,如:單槍、隨身電腦、福音車等,並且派遣輔導(含義工)至各團契給予協助,添購設備或是舉辦聯合性活動,讓各團契共同參與。但是我們發現,團契僅僅知道大專中心可以借東西、提供輔導,即使某些團契利用大專中心的空間聚會,對於聯合性活動,似乎並不是非常清楚或是沒有興趣,久而久之,大型活動逐漸減少,團契間的交流也變少。
2.中心主任:中心主任多半是牧師或傳道,其工作就是整合大專中心,並和中心輔導群共同討論,提出異象及目標,讓大專中心及各團契一起朝著這個目標前進,而中心主任所能提供的資源大多屬「決策」性質,如:分派輔導等。其實大專中心長久以來缺乏目標,而工作者的不足,造成中心主任手邊要輔導的團契也不少,致使重心偏移。
3.中心輔導群:包括中心主任、幹事及義工輔導,主要是提供團契諮詢及協助,同時連結中心與團契。目前中心輔導群的比例並不妥當,有些團契只有一個甚至沒有輔導,有些必須和其他團契共用一個輔導,有些團契則有三、四個輔導,會有這種現象,乃因每個輔導的負擔不同,造成人手不足。至於中心與團契間的連結,也是輔導群的重擔,若沒有這些輔導穿針引線,或許團契不知道有「大專中心」的存在。
4.團契會長:身為一個團契的領導者,自然必須負起團契的復興與茁壯之責任,至於做法不外乎帶領同工群探訪、多樣化的聚會內容、舉辦活動等。但是因為團契之間交流少,會長彼此間也缺乏分享,當團契面臨瓶頸時,會長們只能苦思,造成團契的成長受限。而有些團契會長甚至不願與大專中心有連結,認為那是無意義的做法,團契因此更加閉門造車。
理念分析
前面我們提到很多大專中心面臨的問題,像是中心功能逐漸式微、工作者的無力與挫敗;團契逐漸沒落,卻只能力撐;會長能力不足,又沒有得到其他團契的協助;團契與中心之間漸行漸遠,中心欲舉辦活動(如:志工隊)但人手不足,而團契卻無法、或不願提供協助。這些問題激發我們重新去思考,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改善現況?針對這些,鐵三角提出了一些看法。
「大專中心」並不只是指其建築物或輔導群,乃是指所有團契的連結。我們希望團契和中心的關係不再是單方面的協助,而是可以成為「互助」的角色,並且讓各團契間有良好的互動,彼此分享資源、交流意見。而我們以「大圓理論」提出了最終的夢想:目前台南大專中心所屬的團契有十幾個,如果將每一個團契當作是一個圓圈,並且圍繞著正中間的圓圈——大專中心。再將每個圓圈和大專中心之間劃線連結,而每個團契圓圈也都緊靠在一起。最後用一個大圓,把所有的團契圈在一起,當然,這個圓的圓心——大專中心也包括在內,這樣,就變成了一個大圓。
行動簡介
我們將議題分為兩大方向來進行,一是團契間的關係及團契與大專中心的連結;主要改善方法在於增加各團契會長、同工間的熟悉度,以達到真正的連結,並進一步共同推動聯合性事工。另一則是大專中心的自我價值認知,主要在於建立大專中心輔導群的願景及中心精神,使輔導群能確實輔助各團契成長,且逐漸朝向一共同目標前進。
針對第一大方向,我們在寒、暑假舉辦會輔營,利用短短幾天的生活,讓會長和輔導們熟悉彼此,並且凝聚共識,研議未來的事工方向,以及整合推動聯合性事工,進而建立大圓理論的基本雛形。而針對中心輔導群的部分,則分別採私下閒聊或以座談會等方式,增加輔導群對此議題的認知,藉機傳達中心精神、大圓理論等理念。
成果簡述、評估
在此分為兩階段來報告,一從2004年7月至2005年1月,包括暑假及上學期;另一則是2005年2-6月,包括寒假及下學期。
開學前,我們舉辦了暑假的會輔營,利用短短幾天拉近會長跟輔導之間的距離,從無到有,把中心精神和大圓理論深植每個人心裡。在這三天,我們討論激烈,不只針對中心現有的問題,也鎖定各團契之間的溝通連結。會長們對於這個夢想,即大圓理論的架構,有近九成的了解,在安排學期中各項活動時,可以感受到各會長對於積極改革的熱情。
一學期過後,我們卻發現:原本希望藉由舉辦活動,讓負責的團契能夠邀請其他團契一起來同工,藉此互相學習、交流,激勵成長,並共同分擔困難,讓團契的界線不再只是自己學校的範圍,而能更寬、更廣、也更遠。但實際上,我們卻看見很多接下活動的主辦團契,到頭來還是自己忙得半死,雖然釋出善意要和其他團契合作,卻發現這樣不僅要花很多時間去溝通,也很難整合,有時因為時間緊迫,最後還是自己全攬,結果在活動結束後呈現無力狀態,或在籌備的過程中就已累垮,坦白說這並不是我們所樂意見到的現象。
而舉辦活動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讓中心所有的團契契友,能夠藉由活動認識更多其他團契的人,比如以球會友的「中心球賽」,或是後來縮短至只剩一天的「中心出遊日」,或是較靜態的活動,像「開學禮拜」等,都可以增加彼此的交流。糟糕的是,儘管活動前主辦團契都會邀請所有的團契共同參與,但是來參與活動的總是某幾個團契,而那些不會來的團契還是不會來。
面對這種現象,鐵三角仍然不灰心,因為這個夢想很美、很棒,大家也相當支持,可是對於如何實現這個夢想的步驟,似乎不是很清楚,甚至造成誤解,但我們相信,這個誤解可以被澄清,更期盼在會長會議及下一次的會輔營中,可以讓會長們更清楚我們的步伐。
很快的,寒假過去,這次的會輔營在開學後,時間上沒有辦法到三天,所以最後決定用兩天來舉辦。原本鐵三角覺得經過上次的會輔營之後,只要再稍微的提醒或再描述,即可很快的整合大家,但實際上來參與這次會輔營的會長們,新任或沒參加過的會長佔多數,這讓鐵三角必須再花時間去重新闡述大圓理論,以及這個夢想的架構。討論的過程中,也有數度偏離主軸,而只要一偏離,就必須再花時間把大家拉回來,有時甚至回到起點。
就在這樣的拉鋸戰中,在座的會長們終於找到了屬於他們的結論,就某方面而言,這樣對鐵三角是好的。如果學弟妹們可以找到屬於他們自己實踐夢想的步驟,那也是即將畢業的鐵三角所期待的,但我們仍然擔心是否會再偏離主軸,又是否有人能夠把大家再拉回來?
這次會輔營有兩個重點,一是檢討上一個學期的缺失,二是要建立中心和各團契的聯絡網。
在檢討部分,有些團契並未參與上次活動的籌備,或是在場的會長不是上次的籌備者,因此後來只好變成活動的回顧。這部分的流程有待加強,應該找一個更有效的方式,確實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以台為榮 (第 91 期)
|
.TSCM議題報告:大專中心與團契間的互動及連結 (第 90 期)
|
.成為另一個保羅 (第 81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