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0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
|
|
文化.藝術 |
如果一年只看一支紀錄片,那就來看《無米樂》 |
|
關鍵字: |
作者/荒兄
()
|
|
|
《無米樂》的影像不僅見證台灣傳統農業的最後一頁歷史,更刻畫出一種勤奮刻苦的豐富生命。
片名:《無米樂》(Let It Be) 導演:顏蘭權、莊益增 國別:台灣 年份:2004年 片長:112分鐘 規格:DVCam
多次獲獎 去年9月底,在公視首播《無米樂》之前,我便透過關係到誠品敦南店先看了試映,地下室放映廳的冷氣很冷,我分不清楚自己的微微顫抖是身體對忘了多帶一件外套的抗議,還是對於強忍淚水在眼眶裡打轉的激動。從那天起,讓我更珍惜吃下的每一口飯。今年5月,儘管這部紀錄片已獲得2004年台灣紀錄片雙年展首獎、南方影展不分類首獎/觀眾票選獎、金穗獎優等獎、台北電影節媒體推薦獎與百萬首獎,會看紀錄片的朋友們都看過了,仍然決定上院線。
這個決定很可能賠錢,除了沒有經費把帶子轉錄成電影院播放的film(膠捲)格式,光是轉檔就得花一百萬元,電影院的放映還必須由發行公司自己租投影機來放,使得院線上映的畫質甚至比電視還差。同時實在想不出有一部紀錄片可以在電視頻道播出二次、全國巡迴影展之後,再上院線還能成功。不過最後證明《無米樂》做到了。
這部紀錄片沒有複雜的劇情,沒有商業片講究的「爆點」,全片只要一句話就能講完:「《無米樂》不過就是記錄台灣的大米倉之一,台南縣後壁鄉三個老稻農的勞動與生活。」導演一共花了兩年半,用了十五個月的時間拍攝,寫下台灣農民的生命史。從春耕、夏作、秋收一直到冬藏,從犛田、淹水、插秧、灑肥料一直到稻田出穗,與最後的收割,所有畫面無一不盡收眼底(不過現在台灣稻米一年兩期,所以每年有兩次收成,只是往年常因為缺水而必須輪流休耕,而今則受到WTO的衝擊),除了心情隨著稻作成長而逐漸感受收成的來臨與喜悅,在不同的節氣下農民的日常生活,也深刻的展現在眾人的眼前,無論是巡稻子、灑農藥,或是在颱風來臨前趕忙收割,收成後還得講價錢等,辛苦了四、五個月,一共賺七、八萬元,平均一個月還不到兩萬元。
記錄稻農的勞動生活 崑濱嬸在嫁給崑濱伯那天,還不知道丈夫是哪一個,兩人總是為小事鬥嘴,不時有「嫁給你真歹命,夭壽」、「我要去找個幼齒的,不要妳這個老太婆」等的對話出現,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共同奮鬥了數十年。「我老婆肯吃苦,她一邊幫忙種田,一邊到聲寶工廠做臨時工,一個月賺幾塊錢,加減賺,說起來我老婆很乖,很可取,我不會對她說感謝她,但是心裡知道她幫我很多忙。」崑濱伯在與導演的交談中,不肯多說一句感謝,卻讓鏡頭前所有的觀眾明白心中深刻的感激之情。
光是種稻的微薄收入無法支撐開銷,煌明伯只好在農閒時,背著古老器械撢起手工棉被,在無法吹電扇的環境裡,一件兩斤重的內衣濕了又乾,乾了又濕,一整天才有辦法撢出一條被子。雖然汗流滿面,在棉被最後用紅色尼龍繩綁緊時,仍然驕傲的說:「這個還有外銷到德國去呢,熟客知道我們手藝較好,就會來買。」學習另一項技藝是不得不為:「真的是做良心的啊!我們做的棉被,現在要出去跟人家談價錢,也不知從何說起……。」另一方面,煌明伯在為農地鋤土時,一面擰乾汗水,一面說:「雜草是農民的敵人,太常噴灑除草劑,會破壞土壤。」這就是他的執著。
執著的不只他,還有仍然堅持用牛耕田的文林伯,以及後壁鄉最後一頭牛,那頭當初用老婆嫁妝買來的一頭牛。文林伯一直捨不得賣掉。「我這條牛,有時會拍片,有時載小孩玩,比較乖啦!我就是這樣捨不得賣……說起來牛的命不好,做得要死……。」卸下牛軛,水牛慵懶地在泥巴中翻滾,文林伯同時為水牛潑水解暑,以對待親人的方式,疼惜這個最忠實的朋友,這就是台灣農民質樸的生命哲學。
省思WTO帶來的衝擊 這部紀錄片什麼都好,唯一的缺憾就是把畫面拍得太美了,美到幾乎失了職,讓人忘了直視經濟底層的不公義。同時也對都市中生活步調日益加快的人們上了一堂頗具文化衝擊的課程,片中農人依照時序變化、敬天順天的謙卑生活,仍然保留早期農業社會的縮影。一部將近兩小時的紀錄片,其實已悄悄地將農人的一輩子,完全捕捉下來。《無米樂》的影像超越了經濟議題的層面,直接進入每個觀眾的心中,令人感動、落淚,同時還帶有一股溫馨的暖流。我們終於第一次跳出課本看見,一粒米是花了多少時間、汗水與毅力所堆疊而成的珍珠。
圍繞在這支紀錄片的眾多討論中,似乎一定得與WTO的影響有關,因為這是個「正確觀點」,即便在片中對WTO與農業的關聯實在交代不多也不深。的確,導演企圖拍攝這一群六、七十歲的老稻農,如何面對WTO帶來的衝擊,然而這個企圖在我看來是失敗了。對於老農民順應結構的自適與謙卑的強烈印象,遠遠掩蓋過思索WTO所可能造成的問題。除非是對WTO機制已有概念的觀眾,否則片子看完,我們還是不知道WTO究竟是如何影響了農民的生活,甚至嚴重到我們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可能再也看不到朝陽融入天邊,反射出綠油油的秧苗、黃澄澄的稻穗。再沒有農人在斗笠下,頂著大太陽,伸出布滿皺紋的粗大雙手,細心照料稻子。
不過WTO還是要談的,只是我們換個角度,從記得務農的辛苦,了解生產者的付出開始。就算有一天,台灣因為WTO的政策,大部分稻農都被消滅了,我們一邊吃著第三世界國家所生產的便宜稻米,也會同時希望下一代記得「粒粒皆辛苦」,不要因為稻米的低廉價格,看輕了農人的重要性。《無米樂》雖然沒有明顯呈現WTO對農民的影響,不過片中卻呈現出一種氛圍,讓觀眾感受到,WTO好像是一組對農業殺傷力極大的英文單字。
或許我們也可以說,觀看《無米樂》是關注WTO對產業衝擊的一個起點,當我們不捨於片尾崑濱伯用毛筆寫出「末代稻農」四個字,崑濱嬸在一旁吐嘈應該是「末代滅農」的時候,心中好像有一股衝動,想要更多的了解整個產業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來看《無米樂》,仍然有它一定的價值。至少在面對WTO對農業衝擊的反應,除了白米炸彈客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切入的方式。
那麼WTO究竟是什麼樣的機制,對農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恐非一篇觀影心得能夠闡明。簡單的說,台灣農業為小農經營型態,農場規模較小,相對於外國大型農場,灑個農藥都還得開農用飛機的景況,台灣農業產銷成本偏高許多。在台灣加入WTO後,必須履行相關規範及入會承諾,在貿易自由化的競爭下,台灣農業產品面對國外輸入的便宜稻米,在價格上完全沒有競爭力。農業部門必須調整產業結構,從量大走向質精的轉型,並讓精緻農業更切合現代生活需要,才有機會凸顯競爭力。這樣的轉型事實上就相當於請農人「辭職換工作」,而且這個新工作的內容還不確定,一邊摸索前進,卻看不到遠景與保障。
衝破五百萬元的票房 除了WTO議題之外,《無米樂》在決定上院線後辦了一場「網路寫手」試映會。共有三十餘位網路寫手到場,其中不乏知名的電子報主編和blogger(書寫blog,也就是網誌、部落格的人)。在幾天內,這些寫手紛紛寫出影評,讓《無米樂》的網路串連陸續展開。透過電子報的推銷及blog網絡的引用,同時點燃各大電影討論區的推薦,吸引了無數原本不看紀錄片的觀眾進場收看。《無米樂》破天荒的以黑馬之姿衝出五百萬元的票房,繼由陳水扁總統所推薦的《生命》之後,再度打破台灣紀錄片沒有票房的魔咒。
《無米樂》在網路串連上的成功,也讓人再一次正視資訊傳遞的不同管道及方式,用網路傳遞資訊不是新鮮事,然而以blog串連起觀眾對同一議題的討論及興趣,則是一個比較新鮮的現象。影片資訊由上對下,片商對觀眾點對點的傳輸,進一步透過blog這個新興媒介,使得單個觀影身分,得以相互連結成龐大的推薦網絡。不僅比起片商的宣傳更真實、開發出異質的觀影客群,同時也展現blog的更多可能性。
刻畫上一代的生命哲學 《無米樂》的影像不僅見證台灣傳統農業的最後一頁歷史,更刻畫出一種勤奮刻苦的豐富生命。導演之一的顏蘭權說:一粒米的消失,不僅是台灣農業的消失,更是那一代的生命哲學與道德判斷的消失。《無米樂》片中最深沉的感慨,就是「種稻文化的消失」,這是加入WTO後最直接的衝擊。你們可以想像,當外國米全面取代本國稻米市場後,不久的將來,嘉南平原將整個改觀,但這還只是最表面的改變而已。當種稻文化消失,跟著流逝的將不只是農產業的技術而已,包括他們對人、對天、對地的質樸態度,都將跟著消失,這對台灣傳統的美德與文明都將會是多大的損失啊!
什麼是《無米樂》?崑濱伯在片中說:「心情放輕鬆,煩惱不要太多。即使無米吃,也要快樂!」每個曾經吃過台灣米的朋友,真心期待您也有機會看到這支紀錄片,看著嘉南平原上金黃的稻穗隨風起波,我想一定,也會在心底流下複雜但暖暖的熱淚。人與土地的連結與感情,在兩位情侶檔導演所安排的畫面中,伴著崑濱伯哼唱的日本老歌,不斷地在心頭上激起漣漪。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如果一年只看一支紀錄片,那就來看《無米樂》 (第 90 期)
|
.紀念若望保祿二世——一位既開明又保守的教宗 (第 88 期)
|
.公民社會的提倡 (第 85 期)
|
.長青團契與地方教會 (第 81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