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87期 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 |
|
|
本期主題 |
教會部落化,部落教會化 |
|
關鍵字: |
作者/歐蜜‧偉浪
(桃園里安基督長老教會傳道(泰雅爾中會))
|
|
|
原住民族運動史 1991年,「台灣原住民族權益促進會」成立,這一批由少數都會學生菁英份子結合在地部落領袖,形成一波波的原住民族爭取權益運動。其間「東埔挖墳事件」、「到林務局抬棺事件」、「拉倒吳鳳神像」、「廢除蒙藏委員會運動」、「原住民族正名運動」、「三次還我土地運動」等,除了都會學生菁英群外,針對在地部落組織與動員最力的便是長老教會屬下,各原住民教會傳教師、牧師及神學院學生。
部分原住民教會牧者參與社會(政治)關懷,除了信仰反省及長老教會焚而不燬的精神外,來自於深山沿海弱勢部落住民的呼聲是最大的推力。在這約二十年的運動過程中,原住民教會信徒普遍存著三種心態:一、積極鼓吹將信仰實踐在每日的生活中,因此,社會關懷是基督徒應盡的責任;二、認為基督徒不得參與社會(政治),要專心禱告,靈命才得以成長;三、不知不覺,毫無任何主見者。
信仰的實踐 長年來,原住民教會參與社會關懷(關懷內容不外乎選舉、修改不利同胞的政策及聲援社會事件)的同工信徒,有意無意中會展現一種莫名的成就感,即終於履行了對族群及信徒「實際」關懷的重責大任。有時言談中,指著那些不配合參與,有的還會在背後說閒話的教會肢體為「保守」、「沒有實踐力」、「僅僅滿足於個人靈裡充滿、個人得救」、「如同空中樓閣、不著邊際的信仰觀」等。
相反地,被指著保守的這一群原住民教會肢體認為,長年來看到有些積極參與所謂的「社會關懷者」失敗的一面(賄選、追求功名利祿、私德敗壞等),認為「喜歡功利」、「不善靈修、禱告,擅於玩弄手段」、「只靠自己的小聰明,不依靠上帝」、「選舉搞教會、部落分裂」等。
前面所述說的兩種原住民教會肢體心態,皆為負面。當然也有正面、健康、積極的信仰面向,在相異中,會以體諒、包容彼此的侷限與困難,以尊重及祝福相互鼓勵和禱告。
原住民教會的困境 以下幾點問題供原住民教會共同反省: 一、牧會者的身心靈問題:原住民教會信徒普遍是純樸善良、熱心好客的性格,對於部落教會牧者往往是百分百尊敬、順服與信任。部落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單純日子,對教會牧者而言,容易產生半退修、不積極學習(進修、增長見識與靈命)的狀態,以至於很難因應、跟進部落族人在快速改變的大環境衝擊下面對的各種問題。 二、教條式的信仰教導:原住民教會同工或信徒,在傳福音上,仍以「信仰導師」之姿,向周邊朋友宣傳悔改、認罪、歸主,而忘了耶穌基督為世人背負沈重十字架的活生生見證。部落教會嚴重缺乏以身作責的信仰內涵。
<未完待續.....>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台灣原住民運動的普世聯結 (第 141 期)
|
.從莫拉克風災談原住民滅族危機 (第 115 期)
|
.教會部落化,部落教會化 (第 87 期)
|
.921大地震後的省思 (第 65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