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73期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 |
|
|
本期主題 |
從「我祖我父的信仰」到「我的信仰」--記神研班 |
|
關鍵字: |
|
作者/陳冠宇
(精神科與內科專科醫師,德國醫學博士)
|
|
回想神研班對自己的影響,第一個想到的竟然是高中時參加校園團契的回憶。高中之前,自許十分科學理性的我,原本對於信仰就存著許多的疑問。進入學風開放的高中後,一方面要面對來自不同信仰的挑戰,例如:其他信仰同學的質疑,許多反基督教的書本(這些書在當年的書店是很醒目的),還有,最重要的:自然科學界的質疑;另一方面在學長的邀請下,加入高中團契,與一群來自各教派的同學一起追求。當時的自己,在團契輔導的鼓勵下,養成了每日讀經的好習慣,但是對於來自內心的種種信仰疑問,聖經以及輔導們,在當時似乎無法給我什麼滿意的答案。唯有在唐崇榮牧師的培靈佈道大會中,唐牧師機智的現場問答,讓自己能夠信服。但是許多的問題仍然存在心中。
進入大學後,有一次在教會實習神學生(後來的梁重光牧師)鼓勵下,很不情願的參加了現代門徒訓練營,覺得有一些收穫,也第一次聽到聖經神學研究班。在許多前輩推薦下,首次參加在南神舉辦的神研班(那一次應該是1981年暑假吧),研討路加福音。其實,當時演講的內容幾乎記不清楚了,只是對於在正式會議之外,與許多年輕人探討教會與社會文化的議題,甚至因此聊到午夜之後,印象最深刻。當時最感到驚訝的是,身為基督徒可以如此批判的看自己的信仰,可以提出這麼多的問題而不覺得自己不夠敬虔。我逐漸覺得,裡面那個熱烈追求信仰的心,與不肯輕易相信的個性,似乎並沒有那麼困難整合。
食髓知味,後來我就連續兩年再參加創世紀與羅馬書的神研班,甚至有一年是在嶺頭台神與會期間,趕下山參加最後一堂的期末考。後來的經驗雖然不如第一次那麼震撼,但是對神學的愛好,則是在經過這些陶冶之後,與日俱增。人生歷練則讓自己真正明白,生命的對遇才是讓「我祖我父的信仰」成為「我的信仰」最重要的途徑。
在很多的教會或是團契中,過多的疑問似乎意味著信心不足,但是神研班的經驗讓我深信,我們的信仰是夠豐富的,它經得起任何理性的質疑。在台灣制式教育下長大的我,透過神研班經驗到一個新的世界,一個可以對教條批判的世界。學習自然科學的我,透過神研班,逐漸明白真正的科學精神與所謂的科學主義有很大的不同。科學主義讓許多學科學的人自大,以為在科學當中容不下上帝,他們的驕傲讓他們遠離上帝,也遠離完整的真理。神研班,讓我逐漸明白,只有謙卑才能認識上帝與認識真理。 所以,我要說,神研班,真的很好。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芬蘭 極光 旅人 (第 166 期)
|
.嚴謹幽默的主角 (第 161 期)
|
.家:成長之路 (第 158 期)
|
.台灣社會的鹽與光 (第 148 期)
|
.青春生命無憾的追求 (第 133 期)
|
.被輕忽的生命尊嚴 --從台灣社會反廢死刑談起 (第 119 期)
|
.貧窮與疾病 (第 117 期)
|
.變性可不可?(二)──精神醫學角度看變性 (第 100 期)
|
.變性可不可?(一)──當牧師面對棘手問題 (第 100 期)
|
.基督徒可以「恨」嗎? (第 99 期)
|
.家庭成長與個人成長 (第 96 期)
|
.Are you ready?——談婚前的準備 (第 94 期)
|
.幸福,天國在心中 (第 89 期)
|
.抉擇與審判--一個心理治療師對教會倫理教育的省思 (第 88 期)
|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 (第 76 期)
|
.從「我祖我父的信仰」到「我的信仰」--記神研班 (第 73 期)
|
.SPA與芳香療法 (第 72 期)
|
.基督徒醫師只需要做好醫療工作嗎? (第 66 期)
|
.性、感情與婚姻——給青少年的幾個提醒 (第 64 期)
|
.生物醫學科技進展的省思——談複製人與人的行為責任 (第 62 期)
|
.只是習慣不去而已 (第 57 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