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68期 為「本土化」驗明正身 |
|
|
老師開講 |
基督徒的簡樸生活 |
|
關鍵字: |
作者/劉錦昌
(台南神學院老師)
|
|
|
※ 聖善的人 上世紀一位著名的基督徒作家Thomas Merton(1915~1968),在他的自傳、懺悔錄《七重山》(The Seven Story Mountain)裡頭曾提到一件事,Merton認識了一名來到美國的印度僧人Bramachari,這位僧人勸告Merton要讀靈修書籍,甚至一定要讀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及Kempis的《效法基督》(或譯為《師主篇》),Bramachari告訴Merton,宣教師「之所以不能在亞洲人中播下種子,主要原因是他們懷著優越感」〈註1〉,這位僧人認為宣教師最大的弊端在於他們生活得太好、太舒服,「他們在照顧自己方面做得太周到,因此難以令印度人覺得他們是聖善的人」,而一般亞洲人民對聖善的看法是需克己苦身。 上述這段記事可能真實性頗高,早在十六世紀日內瓦的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的教導中就提醒所有基督徒當度克己、默念來生的生活,加爾文本身更是一位簡樸克苦的人;同時代天主教耶穌會被差派到日本、中國宣教的傳教人員就對羅馬提出,要選派有學識、品德、耐苦一流的人,才夠資格遣至亞洲(特別是日本、中國)來傳福音。 整個亞洲的文化、宗教傳統、知識份子品格所強調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弘道──任重道遠」這種嚴格精神與憂患意識。我們可以發現,亞洲的儒、釋、道、印度教等精神生活方式,莫不歸宗於簡樸、純真的原則上。 我們大概知道一項統計數字:「有的國家,人口只佔全球5.6%,卻用去全球資源的40%」〈註2〉,或是「整個世界是20%的人使用80%的資源」〈註3〉。面臨全球有限資源卻被少數壟斷、獨享,以及眼前經濟衰退、失業率增高的狀況下,我們一同來反省生活方式的調整,過較簡單的生活,是挺必要的事務,而且這已涉入了公共事務的領域了。貧窮人之所以貧窮,真的全在於他們是懶惰的嗎?還是因為大多數人被剝奪了工作的可能性、基本糊口的權利?從社會權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應該,也不可能會有如此懸殊的貧富之隔。
※ 體會勞苦大眾之情 好多年前曾和教會兄姊訪問魚池鄉安息日會的三育神學院,當時的院長卓甫剩牧師告訴我們,該院的收入十分之一繳交到他們的總會,而他自己雖擁有博士學位,每個月的收入只比工友多二千多元,可是全院氣氛十分融洽。這件事令我印象深刻,從此不斷反省,置身於人類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基督徒,整個的生命態度應當如何才是。求學讀書是為了獲得知識、真理,並非貪圖利祿,有更大才華、恩賜的人乃在服務眾人。那一次的經驗分享開了我的心田,內心頗受感動,也就是說愈認識真理、知識程度愈高者,理當愈能體會勞苦大眾之情,讀聖賢書所為在乎取義行仁;一個人學識越高就越深悟人生道理,因此他可以簡樸,不為貧賤屈。這也跳脫出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桎梏,樹立真正的士人(知識份子)傳統,亞洲宗教的超然精神精華亦展現在此。 讀神學院時,曾與內人、學友數人前往員林拜會作家林雙不〈註4〉,言談間被其樸實所攝,他們家中的陳設不但無華乃是真正的簡陋,夫妻兩人的收入大都用來支持台灣文學的拓展,這對夫妻和家人過的是十分刻苦、簡單的生活。從員林回台南,內心所受激盪偌大,漸漸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原以為自己生活已蠻簡易,沒想到這位我所心儀的學長(我們都學哲學)竟是這樣在生活,他不是基督徒卻如此堅持理念,叫我深感汗顏。 看到他們家的客廳和餐廳(廚房)擺設,心中有無限的感慨,安全感與舒適生活是一般人所追求的,不少大學生腦海中所企劃的便是賺一筆錢好讓自己下半輩子可以安然享用。竟然有人省吃儉用是為了培養不知名的他人之心靈健康。那一天,我對自己說,這個人比我更有基督的精神,比我更接近耶穌,我當好好面對耶穌的生活,從那時起,我經常在想拿撒勒。後來,讀到加爾度所寫的《星語──沙漠中的來信》這本小書,又從中認識了富高(de Foucanld)神父的一生,他們都在追尋拿撒勒耶穌的生命,後來我被帶入了曠野靈修的境地。
※ 簡樸的概念 靈修,將簡樸的概念從頭腦帶至內心。靈修一開始是相當依靠自力意志,後來才明白也體驗到,基督徒的靈修祈禱,是聖神用說不出的嘆息在為我們祈求,是被動的多,是享受神自己的作為,也因此恍然大悟,簡樸生活並不必靠意志行使,而是親近神,我們的心也自然清醒,不為物役。原來聖神同在的靈修,會使基督徒的生命日趨專注、簡單,心靈單純時,慾望、控制慾、安全感就鬆了,愈來愈不在乎身外之物了。 沒有電視、不用手機、不用電腦、沒有駕照、不戴手錶,交通工具只有腳踏車,這樣生活已經好久,如此的生活當然有不少不方便,但是實在也有許多方便。家中有電話、傳真機,可是也不必經常使用,很多東西可以將它關起來。自從上大學後,就比較少聽音樂,有時候持續一段時間根本就沒有聽任何音樂,音樂通常只在禮拜時才聽到、唱起;大學畢業至今已廿多年了。自己談不上什麼清貧思想,也不推行什麼運動,只是覺得人類實在發明太多東西了,有這麼必要將生活搞得這麼麻煩嗎?耶穌的生活好像簡單得很。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從聖神運行看當今的靈恩運動 (第 113 期)
|
.談古倫神父的內在靈修之路 (第 100 期)
|
.何謂「靈修神學」? (第 87 期)
|
.對「特會」的神學反省 (第 71 期)
|
.洗禮s/ (第 70 期)
|
.基督徒的簡樸生活 (第 68 期)
|
.神學院是否為塑造靈性的地方? (第 62 期)
|
.以生命證道——上帝的忠僕劉振芳牧師 (第 61 期)
|
|
1.Thomas Merton,《七重山》,台北光啟出版社,頁104。
2.E. F. Schumacher,《豐裕的時代──基督徒的看法》,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8,9頁。
3.John Stott,《當代基督教與社會》,台北校園書房,1996(二刷),頁352。
4.林雙不,本名黃燕德,早期以碧竹之筆名風行台灣文壇,後改筆名為林雙不,現出任屏東縣教育局長。當時林雙不夫婦兩人均在高中教書,以他們的收入,可以過相當中產的生活,但是他們的生命理想卻非如此,他們關心的就是台灣的將來、百姓的心靈改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