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60期 教會有性別嗎?——她的教會?他的教會? |
|
|
編者的話 |
編者的話 |
|
關鍵字: |
作者/黃伯和
()
|
|
|
「教會有性別嗎?」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兒深奧,也有點兒奇怪。但是對大多數台灣教會的信徒而言,它卻是很真實的問題。在一次新使者的編撰會議中,年輕的女性編委突地冒出了一句「教會的男青年量少質差。」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從男性青年都到哪裡去了,教會聚會也是女多男少,到教會權力結構為何未能反映男女信徒的結構與比率?編委會於是決定以「教會有性別嗎?」這個主題來探討教會中男女兩性的參與以及其角色扮演的問題。為什麼教會中女性的參與會比男性積極?教會是「她」的教會嗎?又為何女性參與比較多的情況下,教會的決策參與卻是以男性為絕對主導?教會是「他」的教會嗎? 討論教會的性別,從神學上來說牽涉到教會的本質,保羅界說教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一:22-23),基督則是上帝的「道成肉身」。因此教會的性別問題又扯上神觀的問題。本期的「主題文稿」因此以楊雅惠牧師的「上帝是女的嗎?」為開始,提供讀者對上帝的性別問題作一個省思。傳統上教會因為習慣以「父」稱呼上帝,久而久之也就誤認為上帝是有性別的,而且是男性的。這種擬人化而致把上帝性別化的習慣,近年來受到女性神學工作者的批判和糾正。因為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是創造兩性的造物者,他是沒有性別的,也不受性別的束縛。我們與其關心上帝的性別,不如考究上帝對兩性的作為與對待,如果上帝平等對待兩性,那麼男女就應該遵行上帝的旨意,平等對待兩性。
在教會實際的操作上,徐佳青姐、白鷺鷥以及朱麗娟牧師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作了深入的分析於診斷。 徐佳青姐的文章指出,基本上長老教會會員在事工參與和服事的分工仍然是依循傳統的性別分工模式,他認為在各界積極提升女性的地位與角色,台灣人民也選出女性副總統的同時,長老教會未能隨整體社會變革大幅度調整的原因與其內部倫理教導和權力結構的形式僵化有關。因此她呼籲從教會的選舉制度與規定著手,規定男女比例並在神學教育以及牧者在職進修方面提供性別倫理的教導,促成教會決策的民主化與合理化。白鷺鷥則期盼透過兩性教育,一方面促使女性自覺鼓勵婦女參與公共決策,一方面也讓男性從傳統中釋放出來,使人的價值與尊嚴不因性別不同而有不同的待遇。朱麗娟牧師以實際牧會的經驗強調女性的任職者往往更能善用女性的恩賜來使得教會的決策機構運行得更順暢。他認為若我們能給女性更多的學習機會與空間,她們也能成就極大的事奉。
除了教會的信徒、聚會與決策的性別差異外,往前面看,在教會年輕的一代是否也呈現同樣的問題呢?這方面怡萱和怡君提供了兩篇很有參考價值的文章,怡萱的文章是訪問稿的整理,怡君寫的是一篇對話式的文章。兩文都針對團契中的女多男少問題作了分析與探討,不但呈獻年輕人對團契的看法,也指出改進之道。對團契活動關心的人應加詳讀。在分析過教會的現象後,葉志雄先生以教會男青年的角度提出「如何建構兩性共榮的教會」的建言。他從家庭傳統束縛,役期限制,傳統期待,以及價值觀與成就感四個方面來歸納男性在教會參與較少的原因,他呼籲:量少質差的話題應不再被提起,取而代之的應是針對前述各項造成男性服事意願低落的因素,依個別教會的特性,尋求解決之道。
本期「教會人物檔案」由鄭仰恩牧師寫梅監霧牧師。鄭牧師綜合梅牧師的一生說,他是一位露天的佈道家、歷史神學家、聖樂家、屬靈的聖徒。他的英國同工稱他為「英國乞丐」,他的台灣人同工稱他為「台灣保羅」,鄭牧師則認為他是台灣教會史上最有趣的人物。「潮流.脈動」由社會女青年寫目前正流行的八點檔連續劇「阿扁與阿珍」,探討它所反映的社會價值與流行的迷思,以及Jerry所寫「跳舞機與電玩潮流」。「漫畫」部分由張純菁繼續執筆。「文化.藝術」本期刊載蕭資明牧師的「台灣早期教會的建築與藝術」和陳耀武長老寫的「光.晝光.新眼光」。蕭牧師介紹台灣教會早期建築的特色,陳長老則以上帝創造之光來說明畫作的真與美。都是值得一讀的佳作。本期的「厝邊頭尾」請蔡南信傳道師寫「社區事工的合縱連橫」。透過竹山社區重建關懷站的經驗,蔡傳道提出教會社區工作的三點建議:以社區的一份子為前提設計事工;以伙伴關係為基礎尋求資源;以道成肉身為方法宣揚福音。值得教會從事社區工作時的參考。 「神學淺說」由旅居德國的王貞文傳道寫以歷史觀點看對「異端」的不容忍,異端的題目本刊曾經談過,如今王傳道從歷史的角度再談一次,仍然是很具有啟發性,值得再讀。「感情.婚姻」由徐立堅先生寫「女生男生誰追誰?」,林煒翔、鍾淑惠夫婦合寫「比翼雙飛」。徐先生以「我們不一樣,但是平等」為主調,對女生追男生可不可以有一番獨到的見解,讀者不可錯過一讀為快。林、鍾文則以新婚的經驗提供讀者婚姻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對要踏入婚姻生活,或在婚姻生活中的新手都是很有助益的建言。「解惑之窗」本期由黃哲彥老師寫「團契聚會可以取代主日禮拜嗎?」有這方面疑問的讀者應該一讀。信仰生活本期收集三篇文稿,分別是許佳詩的「堅強母愛」,林曉綠的「木棉花與杜鵑花」,以及竹白的「都是佛誕節惹的」,其中有對母愛的頌讚,有對獻身成長過程的反思,也有對教會宣教、見證的之心志的激勵。本期的「特稿」是由葉景安傳道介紹他參加AEC2000亞洲普世課程的經驗,以及張馨文姐寫「參與第32屆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總會心得」。「老師開講」則由輔大教授張宏哲先生分享「生活與信仰經驗的點滴」,張教授舉了幾個頗具啟發性的小故事,讀來溫馨動人。「大專世界」本期也有三篇文稿,分別是:廖國堯的「大學生所學何事」,小鈴的「服事的路上」,以及YuYA的「只是為了填版面的雜記」從不同角度向我們透露了大學生在信仰與生活上的掙扎和追尋。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教會合一運動在台灣——論台灣教會的教派合作關係 (第 90 期)
|
.為何信仰告白須重新制定? (第 80 期)
|
.「敬拜讚美在禮拜中的位置」 (第 69 期)
|
.編者的話 (第 60 期)
|
.智慧的語言 (第 59 期)
|
.編者的話 (第 58 期)
|
.在台灣的新處境中再思「政教關係」的議題 (第 56 期)
|
.全球化趨勢對教會的挑戰 (第 55 期)
|
.信徒(laity) (第 54 期)
|
.為什麼要以新眼光讀聖經? (第 51 期)
|
.台灣人心靈的寄託——一個神學的反省 (第 48 期)
|
.牧者在職教育平議 (第 46 期)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憲法的精神 (第 45 期)
|
.什麼是聖靈降臨? (第 41 期)
|
.何謂「異端」 (第 37 期)
|
.永續不斷的啟示──記使用現代中文譯本聖經的感想 (第 37 期)
|
.從基督信仰的本質看妖魔鬼怪 (第 35 期)
|
.「論揀選」 (第 31 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