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56期 政教關係——教會在社會情境中如何自處?
字級調整:

潮流.脈動
信用卡——資本主義成功運作的產物
關鍵字:
作者/盧悅文 (現為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研究生)
  說到「信用卡」,現代人不會不認識。一張名片大小的塑膠卡片,外加背面的一條磁碼,取代了一疊疊花花綠綠的鈔票。別小看背後那一條磁帶,因為它記錄了持卡人使用在這張卡片的交易記錄、信用額度、所剩的可用餘額和卡片擁有人的密碼、發卡銀行的授權號碼。換句話說,這條磁帶記錄了持卡人和銀行之間的機密資料。

※ 信用卡的形成原因(來自美國)
  信用卡,字源來自英文的credit card,意指以個人的「信用」化做一張卡片的形式,做為個人和銀行之間的擔保品。顯而易見的,這是來自西方金融體系的產物。根據Jack Weatherford《金錢簡史》一書,「信用」起源於銀行界拓展個人「信用貸款」的範圍。起初,個人以自己的「信用」做為抵押品,向銀行借貸金錢,使成為各種購買行動的資金來源。譬如說,房屋和汽車貸款、支付教育費用等等。之後,因為美國石油業為了解決擁有汽車的消費者沒有足夠的現金負擔油料和維修費用,便想到以發行「簽帳卡」的方式提供代售其產品的商家使用。後來,為提供富有人士使用金錢的方便,美國國際大來卡公司(Diners Club)在1950年發行第一張現代版的的簽帳卡。1951到1959年,美國運通通司(American Express)在奠定其「旅行支票」的地位之後,發行首張塑膠信用簽帳卡。

  1950年到1970年,信用卡的兩大系統——以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為首發行的威士卡(Visa Card)和美國紐約花旗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發行的萬事達卡(Master Card)正式形成。這兩種塑膠信用卡允許該銀行的優良和菁英客戶,在不論結帳餘額是否足夠的情況下,都可於購物時簽帳。到了1990年代中期,Visa已成為全球流通最普遍的信用卡系統,全世界一千二百萬個商業機構,總共有四億張的Visa 卡在流通使用(Weatherford:1997)。自1959年首張塑膠信用卡的出現,帶動了消費文化一波新的金融風尚和消費行為。 也因為信用卡在北美和歐洲地區的普遍通行,以致於商業交易由「現金交易」被「信用卡」,也就是「塑膠貨幣」所取代。最普遍的理由是:帶著大把現金不如使用一張塑膠卡片來得安心和方便。

※ 信用卡在台灣
  不到十年的時間,信用卡在台灣人民的生活中已佔有一席之地,特別是年齡層分佈在20-35歲的族群。台灣各銀行無不把業務主力放在信用卡年輕客戶的招攬上,就是看在這個年齡層的驚人消費能力。以Ⅹ信託銀行為例,其信用卡在台灣信用卡市場上高佔有率的成功祕訣就在於發行學生信用卡。此銀行把申請學生信用卡的條件降低,只需要學生證和身分證以及年滿20歲即可。若信用和繳費表現良好,在畢業時此銀行會自動把額度自一開始的二萬元調整到某一水準(銀行計算的調高比率)。筆者記得三年前在淡江大學就讀的時候,當時Ⅹ信託銀行先是在學校文學館對面開設一間24小時的無人銀行,之後,在銀行前面設立申請信用卡的小攤位。只要學生把身分證和學生證交給工作人員影印、把資料填好,二個禮拜之後,一張信用卡和使用手冊以及一卷錄影帶便以掛號的方式寄到府上。

  學校附近較有人氣的商店外面,隨時都可見這種申請各家銀行信用卡的小攤位,同時打出吸引學生申請信用卡的口號。這些口號不外乎:免年費、可享有某百貨公司平時九折、週年慶再95折的優惠、贈送精美禮品等等。有一時期,發行「認真的女人最美麗」的Y銀行更打出只要現在申請其信用卡,就有機會得到鑽石。天啊!那時,特別是女孩子無不把握這個機會申請。

  銀行推出信用卡,都必須用各種花招和優惠條件吸引學生群的青睞(特別是年滿20歲以及20歲以上的大學生)。除了免年費、鑽石之外,還有贈送某高級書店會員卡半年、某百貨公司會員卡,或是贈送當紅的卡通人物造型布偶。各式各樣的條件,讓消費者眼花撩亂,造成有人同時擁有一張以上信用卡的現象。當然,經濟的不景氣,讓銀行業者無不挖空心思在信用卡的推廣和促銷中尋找金主。所以,信用卡後來又推出新的促銷方案。如:有晶片的信用卡,可以將消費者在其聯名商店消費的金額轉成點數記錄在晶片上,每刷一筆記錄一次,每一筆交易皆有所謂的「累積紅利」。待紅利累積到某一程度之後,除了可換贈品、抵銷年費之外,還可轉變成在銀行的儲蓄金額。甚至還有提供以信用卡繳交另一張信用卡帳單費用的服務。所以,信用卡的功能幾乎無所不包:預支現金、提供各式保險功能、購物優惠、提供購屋貸款等等。信用卡拓展了貸款信用,只要使用者付出費用,發卡銀行就負擔評斷和承擔顧客信用的責任與風險。

※ 信用卡背後的弔詭:「塑膠貨幣間奏曲」和階級地位的想像
  信用卡固然好用,卻也有隱藏的陷阱。信用卡的循環利息(在台灣一般是16%-20%),是利上滾利,愈積愈多,到最後累積的數字大的嚇人。它讓使用者在購物之際免於財物暫時短缺的窘境,並且可以提前享受自己尚未賺到或收到,但假設在日後可獲得的金錢還給銀行(如:薪水、零用錢或是會錢)。筆者曾有位好友,每月的零用錢幾乎全數都花在繳交信用卡的費用上。因此,在月底經濟拮据的時候,盡量到可以使用信用卡的地方消費,到月初有錢的時候,再用繳交帳單剩下的錢生活。一個月下來,收入與支出可說是剛剛好,一毛錢也沒剩,這種「提前使用尚未拿到,但在日後獲得的金錢」的使用方法,被Weatherford(1997)稱為「向明天借貸的經濟生活」。持卡人經由日後的收入,只要購買一些東西就可以創造金錢。對商家而言,不管消費者在銀行有無存款,出售物品所得的收入並沒有改變。製造商獲得商家的付款、營業員獲得佣金、政府有稅收、商家有賺頭。基本上,向明天借錢的方式是創造了金錢。

  除了「向明天借貸」的生活方式之外,「信用卡」也間接的塑造了「生活風格」。在信用卡的層級中,有所謂的頂級「白金卡」。「白金卡」的出現,可說是銀行將持卡人以擁有信用卡的類型,劃分社會階級的高低和其特有的「生活風格」。「白金卡」是社會階層中屬於金字塔族群的消費能力的象徵。使用「白金」或「金」的字眼,無不是與珍貴金屬產生聯想,所使用的廣告詞莫過於「會員獨享」、「高尚典雅」、「聲望隆重」等錦上添花字眼(Weatherford:1997)。

  在台灣,白金卡的促銷是在廣告上中看不到的,因為有資格申請這種信用卡的族群,對於公開、明目張膽的拉客廣告根本不屑一顧。因此多半是銀行主動上門詢問申請的意願。提供的服務包羅萬象,只要頭腦想的到、可以用金錢解決的問題,發卡銀行都可以代為效勞。「生活風格」的塑造,是資本主義對產品的「擁有」慾望的形塑過程。因為「擁有」會使用某種信用卡「消費」,妳/你的身價與被對待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信用卡的普及和擁有,代表人們渴望經由某種「炫耀性」貨幣,彰顯在消費競爭如此強烈的時代,被尊為貴及與眾不同。

  日前,誠泰銀行藉由發行凱蒂貓信用卡,在短短半年內吸收了十二萬七千張信用卡,這是另一次「資本創造瘋狂需求」的奇蹟。在高興的擁有凱蒂貓信用卡之餘,卻不知道有一群人正因為這張信用卡被誠泰銀行惡意解雇。資本主義厲害的地方,就是把人對社會階級、生活風格的憧憬和嚮往,投射在擁有一件件沒有生命的物品上。原本是人所造出來的商品,經過消費主義對慾望的形塑,反而有了獨立的生命,使人崇拜自己創造的商品。商業的新花招和新的負債方式,改變消費和付款行為,金錢的本質、物品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改變了。
活在資本主義無所不在、對物品無意識的擁有慾的大環境中,人連逃離的機會都沒有,豈不悲哀啊!
同作者相關文章:
每個禮拜四,我穿著一身黑服 (第 182 期)
我的普世?你的普世?——淺談地方教會與普世關係事工的脫軌 (第 177 期)
Mitri Raheb牧師對COVID-19的信仰反省 (第 174 期)
面對中國要知己知彼 (第 164 期)
愛,得以戰勝死亡 (第 157 期)
總統道歉後一定落實政見 (第 155 期)
再見了!海岸公路上飛揚的白蝴蝶 (第 149 期)
神學教育與體制對於青年事工的影響 (第 147 期)
這些年,這群人教我的事 (第 141 期)
Aysgarth老人背影——紀念安慕理牧師 (第 137 期)
在工作、祈禱與靜默中和上帝重新相遇——我在曠鄉(下) (第 136 期)
在工作、祈禱與靜默中和上帝重新相遇——我在曠鄉(上) (第 135 期)
在正義與生存間找立足點——淺談「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 WCRC) (第 120 期)
信用卡——資本主義成功運作的產物 (第 56 期)
附註:推薦讀物
1.Weatherford, Jack 1998《金錢簡史》。楊月蓀譯。台北:商周出版社。

2.關於城泰銀行惡意解雇員工之相關文章,請參考「長青世界」站的「讀書會」版。「長青世界」站址:203.67.66.16。此標題是Jack Weatherford(1997)在《金錢簡史》一書中專文討論信用卡時所使用的標題。個人認為這標題用的很貼切,所以借用它。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6 期 政教關係——教會在社會情境中如何自處? (26-2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6期  2000年  2月 政教關係——教會在社會情境中如何自處? 56
本期主題:政教關係——教會在社會情境中如何自處?
發行日期:2000/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自由s/
編者的話
論政教關係
從歷史看政教關係
在台灣的新處境中再思「政教關係」的議題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當教會遇到政黨
我是基督徒,我看選舉
熱心事奉傳主恩——吳來好長老的一生
信用卡——資本主義成功運作的產物
八福山教堂
洛林總理的童貞女像
中寮,別再哭泣了!
為什麼褻瀆聖靈的人永遠不得赦免?
反敗為勝的婚姻
老頭與我
紋面的習俗是迷信嗎?
那一夜,我心感動
站在出口——原住民災區探訪記實
神學生雜記
宗教與政治之間
理想的教會——從羅素來反省我們的教會觀
大學生活與教會事奉工作的回憶
我的團契生活
記我在台大的日子
教育營與我
我很快樂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