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56期 政教關係——教會在社會情境中如何自處? |
|
|
本期主題 |
當教會遇到政黨 |
|
關鍵字: |
作者/蔡銘偉
(現為台灣神學院神學研究所三年級學生)
|
|
|
回顧台灣政治發展史,我們會發現戰後五十年之中,1975年到1995年這二十年中是台灣政治變動最激烈的期間。政治史學者認為整個台灣政治轉變的開頭始於中壢事件。因為在中壢事件之後,蔣經國開始起用台灣籍政治人物擔任高級政府官員,就是所謂的「吹台青」政策。吹台青政策之後台灣本土在野政治勢力逐漸集結開始衝撞高壓的政治體制,而雙方的衝突在1979年的高雄事件達到高潮。 但隨著蔣經國生前解除戒嚴,以及主導六大政治議題改革,使得壓抑已久的社會力量在1985年後大規模爆發,除了政治議題的運動之外,各種不同議題的社會運動蓬勃發展,再加上媒體開放,黨禁開放的助力,在短短的時間之中台灣政治從一元化走向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而台灣政治的變動在1997年的修憲之後暫時趨於緩和。 1975年後的二十年之中,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都扮演著積極性的角色,特別是透過三篇政治關懷聲明表達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認同本土的信仰立場。也因為這三篇聲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遭受到國民黨當局極大的壓迫。在這種被壓迫的共同經驗中,長老教會相當同情與支持反對運動(特別是民進黨)的發展,甚至給予比較多的包容。整體來說,長老教會是在支持建立台灣成為新而獨立國家的立場上而支持「台獨黨綱」的民進黨。 但逐漸壯大的民進黨為了執政的考量,開始對台獨黨綱作出不同的詮釋,民進黨一連串對台獨現實化的詮釋以及許多民進黨的政治人物操守墮落,使得長老教會對民進黨的台獨立場開始有所批判。 但是另外一方面國民黨在李登輝的領導之下開始了本土化的歷程,「中國」國民黨開始轉變成為「台灣」國民黨,不管各整黨間的口號如何,「台灣優先」已經成為各政黨間的最大公約數。1997年的修憲雖然荒謬走調,但是極端的意識型態已經從政治的光譜逐漸退縮,台灣社會開始產生「台灣優先」的共識,這種共識促進了各政黨間有更多對話的機會,也凝聚了「台灣命運共同體」的意識,筆者認為「台灣命運共同體」意識的產生才是台灣民主化運動最大的成就。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可見的未來台灣政治活動仍然是政黨主導的,但是台灣的政黨政治仍然有兩點需要努力: 第一、黨政活動的陽光化。由於法令的缺失,導致台灣的政黨活動極不健全,例如國民黨憑藉執政的優勢發展出全世界最可觀的黨營事業,而黨營事業所得的暴利是如何被運用在選舉的動員上,是一個無從考證的大黑洞。 第二、選舉制度的改進。選舉多是台灣社會的一大特色。在未來的十二年中,除了一年之外,年年有選舉。而過度頻繁的選舉明顯的過度消耗了台灣社會力。另一個更重要的議題是小選區的選舉制度。目前的選舉制度產生的候選人代表性太低,以台北市為例,一位立法委員候選人只要獲得選舉人數的十分之一弱即能當選。這種制度變相鼓勵候選人當小眾代言人,國會議員成天只為跑紅白帖忙碌,而無心在職權上。 雖然台灣政黨政治已然成形,但是面對新的政治情勢,基督徒不僅不能放棄對政治的關心,但是要有進一步的反省: 一、要勇於向政黨及政治人物說不:幾年前北大的感恩禮拜邀請李登輝致詞,李登輝到場時正好聖餐進行到一半,主理的牧師便中止聖餐的程序轉身鼓掌歡迎李登輝到場。教會就是信仰團體,基督徒行事乃是依著信仰的原則,而不是看政治人物官階的高低。教會要把握住教會的主體性,不要讓政黨或政治人物牽著鼻子走。以前述的例子來說,教會的領導人更需要向李登輝說不。 二、教會與政黨的合作,不必然代表對該政黨全盤的肯定:對於未來政治或是社會議題的發展,可以預見掌握資源權利大餅的政黨自然會有一定的發言地位。因此教會不可避免的會和政黨有對話甚至是合作的機會。但是筆者認為和單一政黨對單一議題合作並不必然代表對該政黨的全部肯定,雖有合作關係但是教會不能因此喪失信仰立場。 三、教會不能成為民粹強人的幫手:在總統選舉中,候選人為突出自己的特色,往往將自己做過度的膨脹,這種過度膨脹的具體表現就是鼓吹民粹思想。但是選舉中的民粹思想往往成為執政後獨裁的先兆。換句話說,政治的獨裁往往來自於人民的縱容。特別在97年的修憲之後,總統的權力極劇擴大,而且是有權無責。如果未來的總統是民粹強人時,很讓人擔心民主法治會受到嚴厲的考驗。在這種情形之下,教會也許會有屬意支持的對象,卻不能助長政治人物的民粹思想。
台灣從極權政治步入民主化僅僅花費二十年的時間,台灣在美國國務院的全球人權報告中早已從極權國家之林出列。但是民主化的完成並不保證民主化的成果會永遠維持下去,因為當下民主化的成果正面臨民粹政治人物的挑戰,因此教會更有責任在這種情境中擔任「守望者」的角色,憑藉著信仰良心來拒絕任何對土地對人民有害的政治主張。這可以說是現階段教會對政治最重要的態度。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回應王永宏〈詩篇十五篇《現代中文譯本》翻譯疑義〉一文 (第 192 期)
|
.耶穌潔淨聖殿(可十一15~19)與耶穌納稅給凱撒(可十二13~17)的社會修辭分析 (第 175 期)
|
.道與真光的創造:約翰福音前言(1:1-18)淺析 (第 157 期)
|
.保羅的福音:羅馬書前言(1:1-17)淺析 (第 151 期)
|
.上帝的「道」與「道路」:談使徒行傳中的教會 (第 145 期)
|
.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路加福音中的「做門徒」 (第 133 期)
|
.淺談使徒行傳中的「方言」現象 (第 130 期)
|
.在Mega Church的陰影下——訪林方榮牧師談新加坡長老大會的青年事工 (第 127 期)
|
.司提反為何被處死?初代教會一樁死刑事件分析 (第 123 期)
|
.當教會遇到政黨 (第 56 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