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婦女的「油麻菜籽」命,那是30年前那一代人的共同宿命。她們活在以父權為主的家庭及婚姻裡。出嫁前在娘家要扛起大部分的家事,15歲左右就要去加工區賺錢供應家裡男孩的學費、嫁給誰由父親決定。出嫁後,她成了婆家全家人的女傭,服侍公婆、生孩子是必要的任務、關照小叔、小姑,大娘姑是另一個小一號的婆婆。稍有不慎,連自己的丈夫都加入指責她的隊伍。
女性成了娘家與夫家的「外人」身份,是年輕女性覺得十分荒謬也無法接受的事。現在的中年女性是混亂的一代,上有舊思維的公婆,下有刺青露肚的青少年;公婆責備媳婦沒把孩子教好,孩子卻覺得父母思想古板,無法溝通,寧願在外面租屋,也不願回家同住。家庭的結構不是瓦解,而是大弧度的在轉型。女性自覺是高知識下的產物,能力與經濟的獨立讓女人不再被附屬,也不允許自己被非人格地對待。於是,產生另一套折衷的邏輯思維出來,就是「自己的媽媽自己養」,換句年輕人的白話說:「誰養我長大,我就養誰終老」,讓丈夫去照顧婆婆,太太照顧娘家媽媽。孩子則要一起照顧,清楚分工;這也是一個好辦法。
在我採訪過的女性當中,大多是年長者,她們是父權社會下的犧牲者。她們共同的處境是「弱勢」。因而,必須靠自己堅強,被要求要懂事,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尋求幫助常遭拒絕,對妯娌吐露心聲會被出賣,而唯一能依靠的丈夫,看到妻子夜半落淚時卻轉身,靜默不語。
另一位受訪者的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結婚第一天婆婆就給她下馬威:「妳如果看到我站著,妳就不能坐著;妳穿的褲子不能在膝蓋以上,這樣才不會引誘妳的公公;客人來要搶先一步去門口擺好拖鞋;我說什麼話,妳都不能頂嘴,才不會讓我覺得妳沒有教養。還有,千萬記得,絕對不能讓妳的先生下廚,更不能讓他洗妳的衣服……」。
隔天,她丈夫的姐姐雙眼直亮的瞪著她說:「妳只要記得一件事,就是絕對絕對不能惹媽媽生氣,否則誰都救不了妳。」這位受訪者說結婚第三天她就想離婚,卻沒有面子逃回家,只能選擇逆來順受。後來夫妻搬出去住,婆婆時常叫兒子回去吃飯,把她丟在冷冷的角落。等到她經濟可以獨立時,也是工作和孩子兩頭忙的時候。
這位受訪者後來透過不斷的進修,讓自己破繭蛻變,不再被桎梏於上一代的枷鎖裡,她說叨念是上一代的「癮」,不念不快;女人的奴隸角色是上一代的「舒適圈」,離開就沒有安全感。她說:「時間都會過去,人也會過去。只要我能把自己變強,任何情緒都不會干擾我。」換位思考,讓她心裡不再發霉,別人愛生氣是別人的事,無需錯怪自己,心裡若沒有烏雲,生活就晴空萬里。
生命既是延續的,女人就永遠有漢堡夾層的混亂。上一層的醬料看起來糊糊髒髒的,但去之無味;下一層的生菜清淡乏味,但少了它就缺少健康的平衡。我們是漢堡夾層,麵包再貴,都只是保護和陪襯的角色;麵包再好,也顯不出漢堡的價值。女人,要永保鮮嫩,才能成為最閃耀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