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來的那一天
The Day War Came
戰爭來的那一天,花兒靜靜在窗台上,爸爸哼歌哄弟弟睡覺。媽媽幫我做了早餐,親親我的鼻子,陪我
走路上學。
那個早上,我認識了火山,唱了一首蝌蚪變青蛙的歌,還畫了一張小鳥的圖。
然後,午餐一結束,戰爭就來了……
故事是從一個小女孩的平凡上學日開始……。好景不常,戰爭轟然而至,小女孩被迫與家人分開遠離家園。跋山涉水才到了一個安定承平的國度,但沒想到的是,戰爭仍影響著她;人們對她狼狽的模樣投以異樣的眼光,甚至當她想要走進校園,像從前那樣,也無法如願以償。她得到的說法是:「這裡沒有空位,沒有半張椅子給你坐,你必須離開。」
我來到一間學校,從窗戶外頭看進去,他們正在認識火山、唱歌,畫小鳥。
我往裡面走,走廊滿滿是我的腳步聲……
我把門推開,所有的人都望向我,只是,老師的臉上沒有一點笑容,他說:「你看,這裡沒有空位,沒有半張
椅子給你坐,你必須離開。」
就在那時我明白,戰爭也到達這裡了。
這不是完全虛構的故事。2016年春天,英國政府拒絕發出庇護權給3000個沒有家人陪伴、從各種難以想像的幽暗中逃離的兒童難民。同一時間,作者聽說有學校拒絕難民兒童,而理由是—沒有椅子。他終於忍不住提筆寫下這個故事,並搭配一張空椅子的插畫,發表於《衛報》。文章發表後,成千上百的人在網路社群上分享各種空椅子的圖畫,都想為那些失去依靠、沒地方去也無法受教的孩子發聲。
我轉身回到小棚屋,看起來,戰爭已經奪走全世界,和所有的人。
碰的一聲,門被推開來了傳來一個男孩的聲音:「我帶了這個給你,這樣你就可以來學校了」那 是一把椅子,
一把能將戰爭從我心裡趕走的椅子。
善意戰勝惡意、仁慈超越冷漠。藉著作者溫暖而富含詩意的動人文字,融合繪者溫馨的插畫,孩子得以想像跟他們處於不同世界的難民生活處境;同理並期許良善的人性繼續傳遞愛與希望,讓不完美的世界,仍存著一分美好未來的想望。正如譯者幸佳慧老師說:「任何人都可以是推門的小男孩,一張張椅子能鋪成一條道路;一束微光可以驅走一整片黑暗。」
「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裡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總要察驗何為主所喜悅的事。」(以弗所書5:8-10)
炸彈娃娃
Une Sl Jolie Poupee
2022年4月,一名在基輔的外科醫師心痛地控訴,俄軍部隊在烏俄戰爭中,為削弱烏克蘭抵禦俄軍的力量,竟然將炸彈植入兒童的玩偶中,包裝成「泰迪熊炸彈」來誘殺當地兒童,許多兒童因此受到災難性的傷害。然而,大約在20年前,法國兒童文學家【貝夫】也曾因為聽聞雷同的病態戰略,而被激發創作出《炸彈娃娃》這個故事。
在一些戰爭中的國家,正有一些美麗的娃娃被製造出來,但這些娃娃的肚子裡都是空的。
當娃娃被製造出來、塗上美麗的顏色之後,他們都以為自己將成為小朋友們存放糖果、零錢或
保存重大秘密的玩具娃娃。他們被運出工廠時,也都興奮地幻想著自己被小朋友擁在懷中的
美好情境。沒想到,最後他們的肚子裡卻是被放入一顆又大又冰冷的炸彈,只要一有小朋友
碰到他們,就會馬上爆炸……
貝夫是當今法國最受童書作家歡迎的插畫家之一,他將《炸彈娃娃》看似殘酷寫實的文本,用畫面詮釋的充滿熱情與衝突,成功帶給大小讀者深刻的感受。2000年11月,貝夫在飛機上的廣播報導中聽到,在一些戰亂的國家,地雷被藏在玩具裡,放在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許多孩子因此被炸斷了手、腳,或甚至喪命。接下來的六個月裡,這篇報導一直盤旋在作者腦海中,因著對生命和孩子的愛,《炸彈娃娃》於是誕生了。讓製造及使用這些地雷顯得可怕的,並不是爆炸聲,而是那些更值得大人和小孩一同深思反省的問題。
「我心在我裡面甚是疼痛;死的驚惶臨到我身。恐懼戰兢歸到我身;驚恐漫過了我。我說:「但願我有翅膀像鴿子,我就飛去,得享安息。」(詩篇55:4-8)
阿里不達戰爭
Die Schlacht von Karlawatsch
「前進!撤退!」雙方將軍喊著,軍人對著彼此攻擊,鞋子啊、帽子啊,
身上所有的物品全都丟了出去,象徵對立的色彩也全都擲了出去。這下子,
脫下戰袍,敵人和朋友看起來似乎沒什麼不同了。「我餓了!」有人大喊。
食物的香味引領軍人們回家,只剩下兩位將軍還站在高高的堡壘上,變成了雕像。
劇情從翻開書的扉頁就開始了,原來這場阿里不達戰爭的起因,只不過是滴在小狗身上的一球冰淇淋。故事的開端,單純只有圖畫的頁面並不少,這些看似「無聲」的畫面卻重要的鋪陳緊張的氣氛。強烈的紅、藍兩色對比,顯示參戰雙方的對立,分別佔據頁面的左右兩半部,蓄勢待發地準備進攻到書溝的另外一邊。大戰接著就在文字出現的同時點燃,隨著戰爭越演越烈,代表雙方戰力的色彩也跟著交雜在一起。
然而,除了雙方軍隊身上的配備之外,其餘畫面卻呈現一片空白,背景是白的,脫下戰袍的人物也全身白,這或許暗示了所有人的本質並無差異,卸下裝備之後,也沒什麼敵我之分。本書巧妙地探究人際的紛亂與戰爭的本質,引發小讀者思考其中的荒謬性。
「暴怒的人挑啟爭端;忍怒的人止息紛爭。」(箴言15:18)
「紛爭的起頭如水放開,所以,在爭鬧之先必當止息爭競。」(箴言17:14)
在黑暗中,放入光明的種子
曾有一位到兒童書店買書的家長對店長說:「幫我挑兩萬元的繪本,不過有一個條件,就是“不能有任何負面的故事情節”,因為我得保護孩子,只給她看這個世界真善美的部分。」 多年以後,當年的店長—我,也已為人母多年,不時還是會思索這個問題:面對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著的陰影:戰爭的殘酷、兒童難民、恐怖攻擊等,基於保護孩子,避而不談真的好嗎?如果應該要談,該怎麼對話才不會嚇到孩子呢?
烏俄戰爭或許距離我們很遠,但孩子看的到媒體上不斷更新的戰爭報導畫面,聽的到大人們有一些的情緒反應,就能敏銳感受到有不同於往常的氣氛;雖然不一定有表現出來,但在他們的內心中難免會恐懼焦慮,且產生許多的疑問:「為什麼會有戰爭?」、「有很多人死掉嗎?」、「什麼是難民?」、「我們住的地方也會有戰爭嗎?」
這時,身為家長或老師,要怎麼與孩子對話才能拿捏合宜,幫助他們從焦慮的心情裡走出來?其實,最適合的媒介仍然是『繪本』。我們能對孩子描述和平美好的故事,守護他們對世界的憧憬與希望;我們也能對孩子訴說戰爭悲傷的故事,讓孩子在溫暖的膀臂裡發展出照顧內心失落的能力。
以上推薦的戰爭相關繪本,我與九歲小女兒親子共讀,也在青少年團契與國高中生們分享。當文字與插畫引發出彼此內心最深層的感受時,成人與孩子之間自然就脫離單向的解釋,轉化為雙向且深刻的對談:「為什麼大人不能好好相處呢?」、「兩邊的士兵都一樣會想家和肚子餓」、「炸彈娃娃很可怕,但她自己也非常可憐」、「我也想要搬椅子給遇到戰爭的小孩」等……。
透過繪本,這些發自內心深處的回應,能引領孩子從固著在單方面的美好期待,走向接納與適應不完美的彈性,並發展出可以托住自己面對陰暗面的力量。當孩子開始想要為其他人做點什麼的時候,良善的種子正在發芽,最終也才能真正走向光亮。
思考提問
1.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爭執,小至人和人之間的摩擦,大至國家間的戰爭。這些害人無數、死傷慘重的戰爭你覺得是怎麼開始的呢?
2.其實生活上的衝突、誤會無可避免,如果放任其擴大,很有可能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引起一場激烈的戰爭。請問你通常是如何化解日常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