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呼呼和秀秀
你們說:「我們好像只剩下小孩的事情可以聊,或問要吃甚麼?在教會發生什麼事情?兩邊家人最近的狀況。試過很多次,想給對方想法或建議,往往都以吵架收場,漸漸閉口不談那些讓各自不滿、希望對方改變的事,髒衣服請丟髒衣籃、順手洗用過後的餐具、減少非必要消費、多點親密關係等。」
秀秀說:「反正我說一百次,他都不會改。我已經為他、家庭犧牲這麼多,憑什麼他要我做的事,我就要配合?」
呼呼說:「她根本是用女權當作拿好處的工具!我加班到沒日沒夜,忙到連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她非但不體貼,還嫌棄我不做家事。難道我做得不夠多嗎?連期待她晚上陪我說話或有親密關係,都太過分嗎?」
秀秀說:「別人讚美我老公說:『你好厲害喔!生四個小孩。』可是他卻回說:『不是我生的啦!是我老婆!』怎麼會只是我生的呢?我們不是一起生下這些孩子?他的責任好像只是提供精子、賺錢回家,然後就沒有他的事了。家裡所有的事情全都我包,連小孩子哭,他也只出一張嘴,要我叫小孩安靜,他沒辦法好好休息,會影響工作。這樣公平嗎?不、公、平、啊!我以前也有工作,要不是為了家庭好,我也不用辭職啊!」
「我們彼此之間,好像越來越沒有愛了。只剩下我工作、她照顧小孩的責任。不是說好要一起幸福的嗎?怎麼變成這樣了!」呼呼挫敗地說。「是不是要等小孩再大一點,我們就可以有多一點時間給對方,可以重新擁有當初說好的幸福?」你們互問對方。
「什麼是當初說好的幸福?」我問。「當初我們說,要努力打造有愛的家庭、每天和對方聊天、用親密育兒法和愛的教育照顧孩子、共同分擔經濟和家事……。」你們說。
「《聽見歌再唱》電影裡的體育教練說:『我不知道我做了會怎麼樣,可是我已經很清楚知道,如果我不做的話會怎麼樣。』因此他奮力一搏,即使不會合唱指揮,也硬著頭皮接下合唱團,帶隊去比賽;只為了讓山上的小學不會關閉。同樣的,我不確定小孩再大一點,你們是不是有多一點時間給對方;但我很清楚知道,你們現在再不改變,永遠都不會擁有當初說好的幸福,只會漸行漸遠,甚至無法繼續再一起牽手走下去。」我說。
在傳統和現代觀念中糾結
傳統的社會認為「男主外、女主內」乃天經地義;「父親的責任是賺錢,母親的責任是照顧家庭」乃理所當然。即使隨著時代的進步,性別平權的觀念已經慢慢灌注到思想之中,台灣現今的社會制度也有考量性別平權,理論上可以擁有男女平權、共同分擔家庭經濟和照顧子女、家務的責任。但實際上,整體社會價值仍無形中框限,使人無法擺脫傳統思維的禁錮,不知不覺行著「男主外、女主內」之實。更常抱怨沒有良好的育兒環境,犧牲女性來照顧家庭;生氣政府沒有改善高工時、低收入的職場,犧牲男性來賺錢養家;並怨懟伴侶,不明白自己為對方的犧牲,無法體貼自己為家庭付出的辛苦。
雙方在氣喘吁吁結束一天職場跟家務的勞累後,不是陪著孩子倒頭大睡,就是只想獨處滑手機、讓自己放空。當初說好的幸福,自然就漸漸消失。
「那怎麼辦呢?難道我們只能複製上一輩,對彼此沒有愛,卻美其名說為了子女好,而繼續維持這個有名無實的婚姻?那不是我們要的幸福啊!」
對啊!家庭幸福不是只靠一句slogan,而是由「夫妻雙方共同努力營造」的實踐行動。如果你們都期待「幸福」的家庭,那麼我們該思考:如何建構呼呼和秀秀──男與女、夫與妻雙方都能同樣感受到的愛,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無論為夫或為妻,結婚是「在生命路程中遇見彼此,共同追尋生命的美好,一起建造在地上如同在天上的上帝國家庭。」所以,夫妻不該是期待從對方獲得什麼好處,更應該要知道如何成為夥伴、互相支持、彼此成全。在婚姻中,雙方各自把自己當作成為滋養對方生命的禮物,同時促使自己與對方靈性更加成熟,在家庭生活中更加體認出上帝美好創造!
在基督信仰中解套
「你說得很簡單,可是我們……」秀秀覺得很難做得到。「但是我很想努力看看耶!我覺得我們還是有機會的。」呼呼說。
的確,只要我們有意識到夫妻之間的問題,彼此還有想重拾家庭幸福的共識,幸福還是會來敲門的。育有年幼子女的夫妻,在基督信仰中,以「成為夥伴、共同努力打造幸福家庭」的新目標,來探索自己與對方:
一、是否用「男人」與「女人」的刻板印象來看待彼此?思考如何讓呼呼與秀秀都成為上帝所創造的「人」。就如創世記一章27節:「於是上帝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他造了他們,有男,有女。」不須過度強化男或女的角色,而是應該更看重上帝賜予每個獨特個體作為「人」的美好樣貌。
二、愛不只是一種獲得,更是一種「付出」、「承諾」。在這樣的愛中才有幸福感。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史登堡(Robert Jeffrey Sternberg)的「愛情三因論」提到,愛
的三個要素包含:激情、親密、承諾,缺一不可。換言之,愛是一種「關係的滿足」,必須擁有激情、也要獲得親密與承諾,雙方就能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三、夫妻彼此可以更深入溝通,多花時間了解自己與對方所需要的「愛」究竟為何?蓋瑞博士(Gary Chapman)在《愛之語》提到「愛的語言」有五種,包含肯定的言語、服務的行動、真心的禮物、精心的時刻及身體的接觸。我們需要更深入理解,彼此需要獲得與願意付出的愛,是著重哪幾個面向,讓彼此愛的交流更有感。
再走一哩路
願意在基督信仰中,重新釐清上述這三個觀念後,我們可以再多走一哩路,在生活上努力幾項調整:
一、不做「工具人」。男人不把妻子當工具,當成生育、理家的工具;同樣的,女人也不把丈夫視為「賺錢的工具」。雙方的關係須從To Have(所有)提升到To Be
(所是)。例如:夫妻之間的對話,最不宜有「你只要照時間拿錢回來就好」、「小孩怎麼這麼吵,妳是怎麼教的?」這類的句子。因為這暗示著:男人只要賺錢給家庭,女人只要照顧好小孩。夫妻彼此是互為所愛、也互為所屬,而非從對方身上得到甚麼物品或好處。
二、關掉手機。既然要建造「關係」,就應當專心在對方身上。心不在焉的陪伴,無法獲得真實的幸福。全家人吃飯卻都看著手機,只想著遠方的人、事、物,沒有在乎身邊的人,這樣無法建造親密關係。
三、買個新的餐桌吧!收掉電視與網路。越來越多台灣家庭是沒有餐桌,就在客廳茶几圍著電視吃晚餐,「吃飯配電視」不只對身體不健康,也有害彼此的心靈與關係。
四、營造全家人的共融生活。教育觀點常提到:小孩要的不是更多糖果或禮物,而是更渴望父母的陪伴。同樣,夫妻、子女心理所需要的並不是對方贈送什麼高價值的東西,而是能夠維繫深度關係的陪伴。因此,可以在餐桌、房間、或任何家庭的角落,營造親子、夫妻的共融生活,全家一起讀經、祈禱、分享,給予對方所需的愛的存款。也可透過固定的散步、參加教會聚會、參加慶典的儀式,或是年度外出旅行等,來創造共同的回憶。這種連結於信仰的共融生活,是打造幸福家庭的基石。
願耶穌基督繼續用祂的恩典幫助你們,上帝的疼愛與你們全家同在,聖靈賜下改變行動的動力給你們。盼望下次見面時,能聽見你們分享幸福的好消息。
你們的朋友 敬上
◆附註:本文呼呼與秀秀的對話是融合許多個案故事(包含作者)編輯而成。
◆延伸閱讀:
王雲良(譯)(1998)。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原作者:蓋瑞.巧門)。台北市:中國主日學協會。
洪曉華(譯)(2006)。沒空做愛(原作者:David & Claudia Arp)。台北市:宇宙光。
蕭寶森(譯)(2019)。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全新增訂版)(原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台北市:光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