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女宣雜誌 > 第448期 參與主所造的美善世界
字級調整:

特輯
主題探討/美麗的礦產與哀愁的土地
關鍵字:
◎ 作者 /伍杜米將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住民學士專班兼任講師)
人類生活裡的礦物
 
我們的生活與各種礦物息息相關,倚賴到我們往往認為理所當然而忽略了它們的存在。我們靠著這些礦產幫助我們建立安全舒適與便利的現代生活,究竟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哪些跟礦物有關呢?
 
1.建材器具—自古以來,人類就會使用環境中較堅硬的石材,來建立生活與防禦工事,要堆砌出能夠承重與隔離的物件,比如柱、牆,隨著文明發展甚至有更具規模的大型建築。
 
除了堆壘石子,人類還會尋找石材場進行採取,如台灣在清領時期有名的北投唭哩岸打石場。而台灣原住民族當中的部分族群,如排灣族與魯凱族,其傳統建築也有使用板岩或頁岩,堆疊出非常獨特的石板屋。
 
隨著建築工法與材料的轉變,當代使用的水泥,其原料亦來自於礦物。而具有美麗紋理的大理石,從古羅馬應用於建築及雕塑來營造帝國權力的光輝,到現代各式建築的牆面與裝飾,都是人類一直喜歡的天然建築用材。
 
2.金屬器具—金屬要能被拿來製作成器具,需要經過冶煉,從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均代表著人類文明對環境應用的智慧與技術之發展,有不同的進程。台灣的十三行遺址,就是屬於鐵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冶煉的金屬,製成的各式器具如煮食用的鍋鼎、耕作用的鋤耙、狩獵或爭戰用的刀箭,也可以透過鑄製、鍛造、打磨與蝕刻等方式,製作成更精美、具裝飾作用的器具,如具有符紋的鐘鼎、威武的塑像或個人身上的配件。
 
3.寶石財物—寶石通常指稀有且具有色澤的結晶石,經過打磨後更是耀眼奪人,成為一種富貴與榮耀的象徵,具有裝飾、贈與及保存的價值。聖經對於寶石也有很多記述,其中啟示錄中用了12種寶石來形容聖城基石的榮耀光輝,如象徵聖潔與豐盛生命,明如水晶的碧玉,和代表堅固與尊貴的紫晶以及在出埃及記形容為明淨天空顏色的藍寶石。
 
4.特殊性質—礦石經過打磨或提煉後,有些特性會拿來應用於現代科技中,如應用在光學儀器中,而更多在我們生活裡出現的則是電子儀器裡的金屬物質,無論是導電體、半導體、絕緣體、光電轉換等作用,應用在通訊、醫療、雷達、雷射等設備裡,除了提升生活的便利與品質,在國防科技上也有稀有金屬的使用。
 
5.其他—無論是隔熱、過濾、化學材料、顏料製作、潤滑、施肥等等,許多材料也是從礦物中採取與提煉的。出門前化個妝,洗澡後鋪爽身粉,睡前刷牙使用牙膏等等,均有各種礦物的使用。
 
採礦而衍生的事
 
每一種礦物的存在條件不同,採取的方式也會不同,有挖坑進入地底深處挖掘,也有露天開採,而礦脈在海下地底,則需要增設深入管線,將採取的礦產輸送到海面處理。
 
在台灣有許多的煤礦場與金礦場,開挖隧道深入地層,隨著礦脈進行挖掘,如台灣的菁桐礦場遺址,其礦坑深入地底一公里,南北長度達到5公里,是台灣開採最久、最深而開採面積最大的礦區。同樣是煤礦,中國撫順的西露天礦坑屬於露天開採,礦坑總面積為14.52平方公里,開採垂直深度400米。這樣露天開採的模式,會造成大量的土地破壞。
 
礦物採取過程中,除了使用機具挖掘,也會使用炸藥破壞地層,這樣爆破所造成的影響,會讓地質鬆動,也會有地表震盪與音波衝擊。而礦土的篩選分級、運輸與提煉過程所產生的廢棄物質,也都可能會衍生許多對環境、對人的傷害。比如採金礦場,需要透過硫酸將銅礦及金礦自岩石裡頭分離出來,但過程中產生的酸性煙氣與粉塵,就會直接對廣大環境周邊的土地、地下水與人,造成直接傷害。
 
 
鑽石是諸多珍貴寶石中最有價值的一種,因其特性以工業上或科技上的用途,但最廣為人知的是與奢侈華麗畫上等號的裝飾用途,鑲嵌於各式配件,成為具有特殊意義的贈禮,或展現財富與身分的象徵。只是,其開採的過程亦會造成環境的破壞,要在礦脈處砍伐森林以建立礦場,開採挖掘導致土壤流失或侵蝕,或因使用化學物質的開採法而導致地質改變,及有毒粉塵飄散的汙染。
 
此外,環境條件不佳讓礦工安全堪虞或健康受損,也有坐落於第三世界的礦廠,有童工、奴役等侵害人權的故宮情形,如同電影「血鑽石」的故事背景,正在真實世界中上演。這些,往往是消費者所不知道的,尤其在龐大的經濟利益下,利益集團更是不欲外界知道這些真相,以避免開採權利受影響,或市場機會受阻斷。
 
土地與人
 
難道人類生來就是要這樣破大自然,引發各種災害,造成生態與人類的浩劫嗎?
 
人類的文明發展,需要一個載體,也就是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人類接觸這塊土地,在這塊土地上謀求生存,認識一草一木,了解日月交輝,進而累積知識,然後在生活中使用這些知識,也在群體中互動傳遞學習,並進一步發展出行為規範,在傳承的過程中,社會出現,文化誕生。
 
人類原本跟這片土地是很親的,知道季節如何變化,了解動物將如何遷徙,明白植物將如何繁茂或凋零,還有如何選定適宜居住的地點、如何辨識環境的安全性、如何找到適切的建築材料……懂得要在這片土地生活得如何因應。人們透過符號及語言來溝通,建立社會規範來維繫彼此,也建立群體間共同信守的價值判斷與集體利益,這裡說的集體利益並非指線性的領域範圍,而是大家如何永續利用。
 
台灣原住民族的傳統社會就是以這樣的模式來運作,以部落或家族集體核心,在傳統領域中行使人與自然和平共存的方式生活著,這都是千百年累積起來的生活經驗。認識自然環境的性質,了解生活其間的方法,便是當前在推動原住民族文化調查與復振工作上,常使用的「生態智慧」一詞。
 
已退休的中央研究院陳章波研究員曾與人共同著述一篇《學自生態的智慧》文章,強調人從大自然中尋求生存而累積了知識,卻在自我體驗求得智慧。此般人與自然間的關係,卻不是只有利用、開發與破壞的關係,也應在師法大自然之中去產生保護甚至復振生態的關係。
 
台灣當前的礦物議題
 
世界歷史中,殖民國家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往往被當成無主與「未開發」的地區,一旦有現代文明生活物資需求的物質被發現,各種入侵與掠奪便跟著開始。南美亞馬遜雨林的破壞,在於農業開發而帶來的濫墾,據媒體報導在過去十年間,亞馬遜雨林面積減少了6.2萬平方公里,為台灣面積的1.72倍。此外,環境資訊中心報導美加兩國原擬建設1885公里的輸油管,但因橫跨原住民保留區內的水源地,召致印地安立岩蘇族的強力抗爭。台灣政府在1957年為建設石門水庫強迫了當地的Qara社
(卡拉社)部落遷至外鄉他處,造成後來的部落瓦解消失……這都是屬於土地掠奪的案例。
 
亞洲水泥公司在1973年透過秀林鄉公所設法取得礦場土地的使用權,發生了偽造文書等情事在法院纏訟了很多年。後來亞洲水泥的礦權於2017年11月到期,於2016年再向經濟部申請礦權展限20年,在各界反對下竟獲得經濟部核准,此舉引發了太魯閣族以及原民團體、環保團體等組織的撻伐,進而提出行政訴訟。
 
亞洲水泥公司的採礦不只是衍生環境生態破壞、部落安全堪虞等議題,也因礦場周邊部落在當代生活中部份居民已仰賴礦場的工作機會,以及政治人物與亞洲水泥間可能存在的利益關係,破壞了部落社會規範與部落居民集體共生之傳統價值。
 
在社會經濟弱勢以及國家主流文化的處境中,部落族人的生活文化逐漸被邊緣化,服膺於現代國家法規進而造成傳統社會規範的文化內涵之流失,與這片土地和平共存的傳統生態智慧也愈加式微。人們與環境生態原本應該和平共生的狀態,卻是受到國家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侵蝕而變質,這情形也正在原住民族身上上演。生活在文明社會有許多物質上的需求,在使用這些物質的同時,我們往往不知這些物品的來源與生產方式,也形同間接默許了這些開發行為。我們或許無法立即恢復過去的生態平衡,但我們還是可以從簡單的地方開始,除了資源回收這種末端的補洞策略,我們更可以透過了解與監督的積極方式,包括從立法院修訂法規,從源頭減少開發行為帶來的破壞。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主題探討/美麗的礦產與哀愁的土地 (第 448 期)

原文來自 http://women.pct.org.tw/magazine.aspx女宣雜誌 第 448 期 參與主所造的美善世界 (6-17頁)
女宣雜誌 Lusoan Magazine  448期  2020年  7月 參與主所造的美善世界 448
本期主題:參與主所造的美善世界
發行日期:1900/1/1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珍愛世界
幹事的話/凝視萬物懷抱的美善
主題探討/管家?管佳?-管家倫理的挑戰
主題探討/經濟開發下的生態關懷 動物篇
主題探討/經濟開發與雨林的破壞
主題探討/美麗的礦產與哀愁的土地
主題探討/共享經濟的世界
婦女新眼光/哥林多前書(三)
人物專欄/長女之母 龔瑞珠
肢體交通/心靈故鄉
開懷篇/妙事一籮筐
幸福家庭徵文/單親家庭路上,主一路相伴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主愛讓我們相連結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部會辦理活動報導
中會族群區會長短波/同心協力、合一的靈
悅讀繪本/《未未:身體的界線》繪本介紹
舉起祈禱的手/從眼到心,化為祈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