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傳遞福音需要依賴溝通工具,回顧過往,最早期是靠著口傳,雙方可以面對面、感受講者的聲調,容易激發聽者的情緒,不過傳遞範圍有限,內容在轉手之間也會失真。後來我們有了紙本,白紙黑字寫下紀錄,可以橫跨世代,訴說同一件事情,但是在抄寫傳遞間,也受到時空和語言的限制,印刷術出現後,抄本不一的情況大幅改善,而信徒教育得到提升後,才讓大家都讀得懂聖經。
歷代信徒運用不同的傳播媒介,努力讓更多人接觸福音,這正是今日需要探討「網路事工」的原因。網路做為上主在當代所賦予的新科技,能夠跨過空間的限制,讓全球收看、收聽得到;能夠跨過時間的屏障,無須等待紙本寄送、不拘收看時間。新的傳播媒介不僅造成人們閱聽習慣的改變,也會引發新型態的人際關係。該如何避免其可能帶來的危害,並善用它成就今日才能達到的成果,是所有從事相關事工的基督徒一直努力追尋的。
成立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TCNN)
《台灣教會公報》面對今日「報業凋零」的大環境,愈來愈少人閱讀報章雜誌,但在抽絲剝繭後發現,這不代表新聞不被需要,而是有一部分的人逐漸不再以紙張做為資訊的載體,轉向能夠提供影音聲光效果的電視,或從網路上閱讀更即時、容易分享的訊息。也就是說,對教會媒體的「需要」仍然存在,且需要量甚至更大,只是讀者接收的媒介已經轉變了。
2011年是波斯灣地區成功發起茉莉花革命的一年,這場推翻軍事政權的烽火延燒多國,網路資訊流通的迅速與集結能力,也在其中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並讓人意識到網路力量的重要。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TCNN)經過數年的評估與計畫,再加上前長老教會總幹事張德謙的支持,也在同一年上線,以新聞平台的模式,取代以往只有紙本PDF的線上閱讀版本,讓每一篇文章可以獨自對讀者說話,讓讀者留言、分享,並在轉載中接觸到更多原本沒機會閱讀《台灣教會公報》的廣大群眾。
其實成立TCNN對教會公報社來說非常冒險,因為網路事工極為耗費經費,又因使用族群年輕、取得資訊方便,不會想到這些新聞背後需要龐大人力、資金支持,很可能致使成本難以回收。但是這項事工卻是不得不做,從逐漸攀升的使用人次與回應,我也確信,TCNN是一項「今天不開始,明天會後悔」的事工。
網路平台能讓資訊更豐富、持久
透過TCNN,我們可以發布即時消息、製作影音報導…等新的嘗試,這些是過去紙本無法做到的。同時得以與讀者雙向溝通,由於每則新聞有留言功能,有些網友會留言表達看法,也許是正面的鼓勵、或許是善意的批評、針對議題的討論,或甚至是當事人直接補充內容,讓事件更完整,不僅讓新聞更豐富,也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紙本新聞與網路新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差別在於「長尾效應」(註),一份報紙讀完後,大概就只剩下墊便當的功能了,若是後來想起需要查考某一篇文章的資料,就算還找得到報紙,也只能在茫茫報海中「望紙興嘆」。網路新聞的好處是,再怎麼舊的新聞,只要用簡單的搜尋功能,就能夠立刻找回來,不僅增加每篇文章的閱讀率,而且更歷久不衰,好東西不會被壓在箱子底。
網路事工不只是網站
成立TCNN網站只是網路事工的第一步,一個網站能夠帶來的改變很有限,整個依附在網路世界的體系才能建構出完整的網路傳播。舉例來說,TCNN網站只是網路事工的底子,要能夠讓其中的文章傳遞給更多人,就要利用更多網路工具。如今我們所熟知的臉書(facebook)粉絲團、手機應用程式(app)等,都是建立整個體系的好工具。
臉書粉絲團是為了商業活動所設計的專頁,目前坊間有許多專門研究如何善用粉絲團行銷的文章、課程,撇開作弊的行徑(如花錢購買「殭屍粉絲」等做法),要認真經營一個粉絲團,確保粉絲們能夠看得到訊息、願意分享,看似輕鬆實則需要花上許多心力。
TCNN雖然不需要藉由粉絲團販賣商品,但是建立粉絲團對於新聞的傳播,仍然有很大的助益。原本利用網站、部落格,累積許多內容,但這處於一個被動的狀態,需要有興趣的人們主動前往觀看;而利用粉絲團的發文功能,可以反守為攻,主動發布消息,讓人們接收、分享。
根據統計資訊,社群網站崛起後,愈來愈少人會主動進入「內容網站」,以TCNN為例,打開瀏覽器後,直接進入TCNN的人,不若藉由朋友在社群網站的分享而連進TCNN的人多。做為網路事工的一部分,粉絲團在牧養信徒、宣揚福音上,也因為有了留言的互動,而產生了單向溝通所不能達到的深度。簡單來說,主動推播訊息,並能在訊息下討論與回應,是粉絲團的一大利器,再結合今日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這些訊息隨時隨地進入人們的生活中。
網路事工的限制
雖然網路事工可以帶來許多新的宣教可能性,但是它仍有許多限制與需要被注意之處,僅列舉幾個明顯的例子:首先,網路事工無法取代面對面的團契關係,對慕道友來說,再成功的網路事工,都需要後續人員的跟進與陪伴;對於會友來說,再多的線上靈修、教育,都無法取代團契間的交流。網路世界中,人與人的接觸少了溫度,網路以外的關懷與陪伴不能因此偏廢。
其次,在網路上,過多資訊也會造成困擾,根據許多研究指出,包括社群軟體的轉貼與分享,使得每則資訊更為「廉價」,一來人們愈來愈不認真閱讀每篇文章,二來人們逐漸只會收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因而一些沒興趣但很重要的資訊,就會逐漸被排除,使得出現在自己周遭的資訊愈來愈沒有挑戰性,世界愈來愈狹隘。
再者,使用網路需要「成本」,間接排除了弱勢。網路事工針對的對象是家中有可上網的電腦,並有操作電腦能力及多餘時間坐在電腦前瀏覽資訊的人們,台灣社會仍有許多家庭無法全部擁有上述三項條件,這些人的需要無法透過網路事工獲得滿足,這也意謂目前網路事工仍然是有族群限制的,它應當做為一個輔助,讓宣教事工更全面,而不是讓宣教事工整個進入網路化。
教會機構可以做什麼?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網路使用者的年齡分布,人數最多的是25~35歲,其次是往下、往上10歲,教會機構的網路事工如果不知如何下手,也可以先努力將服務的內容滿足這個年齡層的需要。
網路事工首重資訊傳遞,利用網站提供教會機構活動消息、週報等內容,讓更多外地人可以即時得到資訊、了解教會狀況與需要關懷代禱的事項;利用網路社群、即時通訊軟體也能迅速傳遞消息、組織人力,並維繫團契或小組的感情。其次,聯絡感情也是網路事工很重要的功能,有些教會機構會將活動相片上傳,可讓有參加、沒參加活動的兄姊都能同樂並下載;上述的社群網站與通訊app更不用說,利用社團、群組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內部認同感。
此外,利用網路能夠快速分享的特性,在教會或機構舉辦活動前,可以利用網路宣傳,甚至設計互動遊戲提高分享的意願。最近席捲全球的關懷漸凍人「ALS冰桶挑戰」便是利用網路的特性不斷散播,儘管後來對活動是否淪為名人作秀有過許多討論,但這項活動在開始的3個星期內便為美國ALS協會募得超過2290萬美元的捐款,是去年同期的12倍之多,台灣漸凍人協會也在4天內收到800萬捐款,是去年同期的59倍之多!可見一個經過設計的活動搭配網路的力量,能產生非常驚人的效果。
保持警覺與反省,善用新科技
新科技推陳出新,宣教工具也日新月異,這些新科技也一步步與人更親近,從家庭用電腦,到今日隨身的智慧型手機,再往明日的穿戴式科技(智慧眼鏡、智慧手錶)邁進。新科技與個人愈來愈密不可分,同時也讓個人企圖跟他人有更即時、快速、無時無刻的連結。如果只是因循舊有的方式傳遞福音,將會失去許多機會,也虧欠上主所賦予的禮物。基督徒可以利用新科技與個人更親近的特性,提供培育、造就的機會,幫助信徒成長;也能善用新科技建立起的人際分享網絡,在分享福音的使命上有所作為。然而我們也需要保持反省的態度,了解新科技的利弊得失,讓技術為我們所用,並提醒自己關照那些新技術所無法觸及的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