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41期 新新人類 |
|
|
本期主題 |
「新新人類」研討會綜合討論記實 |
|
關鍵字: |
記錄者/沈紡緞
(現為本刊執行編輯。)
|
編者按/本研討會除了主持人張德麟牧師外,另有講員陳南州牧師、簡春安院長、
()
|
|
|
問:請問簡教授,台灣的離婚率號稱亞洲第一,不知我們給了新新人類什麼壞的榜樣?到底我們錯在哪裡?
簡:台灣的離婚率比日本、新加坡這些經濟發展比我們好的國家還要高,原因在於我們太偏向於追求經濟上的發展。人有錢了,惰性也跟著來了,加上到處林立的色情行為,使人的行為腐壞,造成離婚率升高或家庭功能喪失。倘若家庭功能好、夫妻和睦,孩子在這樣的氣氛中成長,即使是叛逆性很強的新新人類,也可藉著親子良好的溝通,化解叛逆與難題。由於台灣社會的家庭及婚姻不被看重及維護,坦白講,我對這種情況是頗為擔心的。在這當中,我們能給新新人類什麼呢?可從幾方面來說:
一、一般的夫妻應了解經營和學習婚姻是重要的。我們這一代要做,教會也應朝建立幸福家庭的目標努力。
二、學校應注意感情生活教育。幼稚園小朋友應知道什麼是公的、母的、男的、女的,小學學生要曉得什麼叫和平共處、互相尊重,國中、高中生要了解什麼叫異性、愛撫、性。從小到大,教導他們有關感情、婚姻的過程。
三、善用台灣的民氣。台灣的民氣指的是企業家的衝勁和精神。我們應藉著企業界、民間團體(宗教界、法律界……)的力量,長期規畫、整合、做出對台灣有益的社會教育,如感情教育、環保教育。
問:請問陳牧師,在幫助年輕人作選擇時,有時會變成替他們抉擇,而這若不是他們想要的方式,他們就會以叛逆來回應,不知我們要如何幫助他們?
陳:我剛才已提到,我們應幫助新新人類學習智慧去選擇,而不是替他們抉擇。我們應跟年輕人分享我們所認為的良善、崇高理想,有時父母也可向孩子學習,了解孩子在想些什麼,通過彼此的分享,產生互動,藉此創造彼此都能接受的價值、理想。與青少年的相處和分享,長輩最忌用一種絕對、主觀的態度,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們身上,那彼此溝通的管道大概就沒有了。
要幫助孩子作智慧的選擇,應帶他們進入生活的實況,藉著生活來學習,舉一個例子來說:一位猶太拉比向來請教他的人問,有兩個孩子去清掃煙囪,掃完後,一個臉乾淨、一個臉黑黑的,請問誰會去洗臉?來學習的人認為應該是那個臉黑黑的,拉比說:應該是那個臉乾淨的,因為他雙眼看到的是對方臉髒了,想必自己也是,所以會去洗臉。第二次,拉比又問同樣的問題,來學習的人就說是那位臉乾淨的,拉比卻說,兩人同樣去掃煙囪,怎麼會一個乾淨,一個骯髒呢?由此來看,溶入生活的學習是非常重要及實在的。
問:有兩點請教盧牧師,第一,根據簡教授所說,現在的年輕人是「淺、換、玩、新」。但外面的刺激實在很多,以您的經驗,您覺得教會應怎樣吸引這些孩子願意進入教會?第二,您提到教會應多聽孩子的聲音,但在長老教會裡,決策者似乎都不願意聽,請問要如何改善?
盧:外面的吸引力確實比教會大,所以會到教會來的年輕人,我們應想辦法鼓勵他們去學校找朋友來。教會可以通過辦活動來吸引他們,如寒、暑假的信仰生活營,使青少年通過團契的互動得到學習和成長。另外,傳道人也要以賣命的精神來傳福音,並邀請人一起為福音賣命。第二點,怎樣讓教會的決策者願意多聽,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決策者再受教育,摒棄要當管理者、不願再被教育的姿態。神學院的在職教育也應切合實際,讓更多的傳道人受惠,而他們也才會知道聽人家講,特別是聽新新人類講是多麼地重要。
問:當你有喜歡的對象,也試著去追求、交往了,但後來往往未能如願地開花結果,徒增傷悲,不知有沒有什麼改進的方法?
黃:其實,任何一段的談戀愛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倘若它能讓你的戀愛經驗更豐富,或讓自己更成熟的話,那這段感情就有它的價值。再者,你要懂得尊重及反省你曾付出的,檢討功過,了解自己的特質,尋求適合的對象,那麼下一次談戀愛才會有好結果。
簡:年輕人──國中、高中生若問我:怎樣讓愛情有結果?我大概會先說:多讀點書,多背些英文單字比較有用。如果現在只是比酷、比跩、比爽,那你可能戀愛,但不會有結果。愛情的首要問題就是條件,你有什麼條件可以讓人死心塌地的愛你,比如有兩個男生,一個身高157公分、薪水一個月八萬一,一個身高175公分、薪水一個月一萬八,通常人會覺得薪水八萬一的比較有前途,因為你會合理化他的身高,覺得矮的比較誠實、穩重。當你逐漸超過二十歲,準備要結婚時,你的心態會改變,你的朋友也在變,生活要面對的會越來越現實。所以你一定要充實條件,不會讀書沒關係,但也要有自己的專業技能。
問:我想青少年團契是要幫助青少年回歸教會,培養青少年獻身的使命感,但假如一個青年不認同團契,或認為團契已經變質,契友們都成雙成對,那他如何去尋求獻身的使命感或如何能回歸教會?
陳:如果教會的青少年成雙成對,這不一定是壞事;如果他們同時保有信仰,在信仰裡交往,我們應祝福他們。當然青少年團契的功能不只這些,這位提出問題的青少年大概期待其他功能的發揮。回歸教會可能很重要,但教會本身不是目的,福音才是。耶穌所說福音裡面的愛、關心與犧牲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的團契、組織無法達成或向這種理想邁進,我們當然覺得遺憾,但你不要失望,因教會只是一個工具或是一個途徑、管道。當你加入的團契,讓你沒有獻身的使命感,也許你可另外發動或找一些人開始做一些事,將你的理想付之實行。如同三十年前,我、盧俊義牧師及一些人推動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一樣。
問:現實環境是形塑我們新新人類的部分原因,倘若我們這份想改善的心或行動,在同輩中受到排擠,請問盧牧師,我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求得生存的平衡?
盧:剛才簡教授講過,連結婚都要有實力,你會受排擠,主因可能是你的實力比人家弱,假若你實力強,必會帶著人家跟著你的後面走。我教會有一青年在學校敢跟人家打幾次架,然後他的後面就跟了一群囉囉,聽他使喚。你要不被排擠,只有兩種:第一、你跟著人家走;第二,你帶著別人走。能的話,你就帶著別人走,退而求其次,恐怕就是跟著人家走。你要帶別人走,你就要有實力;假若跟人家走,你要懂得選擇,跟什麼樣的人走?做一個跟班的,你要跟一個你喜歡、有前途、有希望、有理想的班。
簡:我補充一下。有一本書叫作《天地一沙鷗》,談到有一隻沙鷗想要飛高看遠,但其他的沙鷗都勸牠不要,牠卻執意飛高,實踐理想。剛才這位朋友的問題,可從三方面著手:
第一,有獨自的時間,即屬靈的追求。你若怕同儕的壓力,不敢獨自行動,那你應有獨自的時間,把週六、日給朋友,週間給自已,有獨自沈思、靈修的時間,就比較不容易受朋友左右,而且每天讀經、禱告,在神裡面是很美的事。
第二,設定目標。十年後,我打算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我書讀得不錯,那就繼續升學;如果我書讀得不好,那我高中畢業後,要學習什麼樣的技能,累積多少的實力後可自立門戶,開創自己的事業,達到目標。
第三,培養和訓練意志力。我覺得年輕人應培養意志力,學習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每天累積一段時間,硬著頭皮做現在實行起來很苦、很困難,但會達到目標的事。以我個人離開妻女、到美國讀博士的經驗來說,設定目標,以意志力實踐是可以讓一個人的美夢成真的。
問:青少年的問題,家庭的影響也很大。但青少年的家長常責備孩子們的行為乖張,是引起社會混亂的起因,然而我一直在質疑,當我們真的改變了,下一代就會更好嗎?而如果上一代沒改變,這社會又如何轉變呢?
陳:(本社社長陳錦生教授)你講得很好,我有一點回應。記得幾年前有一則報導,說一群高中生在站牌排隊等公車,當公車來時,大家一窩蜂搶上去,這些排隊的學子因而無法上車,第二次也出現同樣的狀況,但學生們急著要上學,所以當第三次公車來時,他們也衝上去了,於是旁邊有人大罵:「你們這些學生沒受過教育嗎?」其中一個微笑但回答:「有,我們剛剛接受社會教育。」
黃:其實一個人的態度、行為並不完全由他的想法蘊育出來,而是他的家庭帶給他的價值觀。有一本書《熱鍋中的家庭》,描述任何一位青少年的思維沒被接受,是因為他整個家庭沒被接受。所以要解決孩子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父母親跟他的問題。
陳:我自己是青少年的父母,深深覺得作一個父母也需要學習的。有一年母親節,我們伉儷團契全家野外禮拜,並由孩子們負責主理整個禮拜程序,其中有一位同事的孩子講道,題目是「你們作父母的,不要惹兒子的氣。」我想這是很有意思的,因為青少年成長時,他們的父母也需要學習和成長,所以當我們在關心青少年時,其實他們的父母也需要被關懷。
盧:確實是如此。去年我教會辦一個高中生信仰生活營,當時學生就一直強烈反應,有些課應該是要跟父母講的。因為有時孩子改變了,父母反而不能適應,受不了。有幾次在政治活動的演講上,我都會講:「今天台灣的政治會這麼齷齪、窩囊,以往會出現恐怖的白色政治,誰要負責任?──我們的父母。」上一代若不怕死,下一代就不用這麼辛苦了。所以我呼籲群眾,要勇敢地走出這樣的恐怖。同樣地,同學們若有理想,也要勇敢地走出來,因為要等待上一代的改變是非常困難的。
日本無教會主義者內村鑑三說:「走出理想的人,在他那個時代都是很痛苦的人。」你要走出理想,但會付上很大的代價,有時這理想也不一定能馬上實現,而是下一代的人享受到,但社會就是這樣在進步。
時報出版社曾出版一本《種樹的男人》,描寫一名男人每天種一百粒的樹種,十年後,森林成形了,但他不管,還是繼續種,種一輩子。也許我們需要這樣執著,為理想終其一生而不變。像我,四年前發大願要在講道時把聖經六十卷書講完,並寫成書,目前我已完成四本。我想有理想並開始去實踐,是永遠不嫌慢的。
問:請問四位講員,什麼樣的年齡比較適合談戀愛?另外,談戀愛時,當事者總希望獨處,不受干擾,但同學又不希望他們就此離開群體,請問黃教授:一、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我所認識的張哥 (第 161 期)
|
.我跟你們一樣是罪人,只是你們說我犯的罪是同性戀 (第 156 期)
|
.聖神佇咱中間 (第 113 期)
|
.首位本土籍長榮中學校歌創作者——周慶淵 (第 101 期)
|
.葉水樹女士(郭馬西牧師娘)——一位在患亂中堅持信仰的女性 (第 88 期)
|
.堅持傳福音是唯一職責——郭馬西牧師小傳 (第 85 期)
|
.五十年傳道生涯──李明意牧師小傳 (第 83 期)
|
.教會的金錢觀 (第 82 期)
|
.人性與語言的共通性 (第 81 期)
|
.在228中消失的張七郎父子 (第 80 期)
|
.編者的話 (第 64 期)
|
.編者的話 (第 62 期)
|
.普世教會的全球化問題 (第 55 期)
|
.奉獻於東海大學的任賜瑞牧師——訪劉益充主任 (第 46 期)
|
.雙連安養中心--訪蔡芳文長老 (第 44 期)
|
.「新新人類」研討會綜合討論記實 (第 41 期)
|
.香港經驗與台灣教會 (第 39 期)
|
.靈異怪談研討會「綜合討論」記實 (第 35 期)
|
.「新新人類」研討會綜合討論記實 (第 41 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