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溫室效應危機加劇、後京都時代(註)的來臨,世界各國,特別是先進國家,無不積極尋求低碳、無碳的替代能源,以取代傳統化石燃料,特別是日益枯竭的石油。替代能源通常以再生能源為主,在使用的過程不僅碳排放量低,其他的環境汙染也相對較小,是全球因能源環境危機及走向永續發展很重要的選項。
替代能源得不償失
然而科技很難解決科技本身造成的問題,新的能源技術衍生的環境與社會影響,有時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才能觀察得到。以傳統的化石燃料替代能源核能發電為例,不僅核廢料一直無法妥善處置、核災陰影揮之不去,僅就減碳效果而言,鈾燃料濃縮過程耗費能源(通常以化石燃料為之)、電廠興建使用大量鋼筋混凝土及繁瑣的除役程序,使其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超過風力發電。另外,傳統水力發電的爭議也不小,因興建大壩所造成的生態災難非常可觀,而在氣候異常的環境下,水庫的營運也面臨嚴峻的考驗。在台灣,大甲溪流域數個水力發電廠在嚴重土石流災難時屢遭摧毀也可見一斑。
再看新的再生能源。傳統的太陽光電效率低,且其關鍵原料鎵已逐漸匱乏,更重要的是在光電板生產等過程,經常伴隨著嚴重的砷汙染,台灣正是犧牲自己土地及糧食安全,去成就先進國家使用「潔淨」能源的重要案例。此外,煉製光電板所耗費的能源(通常是化石燃料),約需要發十年的電才抵得回來。新一代的薄膜技術雖然效率提高,仍難避免重金屬汙染等問題。
風力發電目前發展已相當成熟,減碳效果亦相當顯著,但仍有噪音的問題,曾有造成鯨豚失聰的案例。在台灣,風力較充足的冬季卻是用電離峰,且適合設置風機的地方通常位於候鳥過境的路線,對生態仍有一定衝擊。
而近來引發最大爭議的,莫過於生質燃料,特別是用以替代石油的生質柴油及生質酒精。為了提供大量私人運具僅3%的燃料需求,美國消耗掉全國六分之一的玉米產量充當生質酒精原料。歐洲國家從熱帶國家大量進口大豆及棕櫚油,做為生質柴油的原料,代價是更多熱帶雨林遭移除。馬來西亞雨林每年消失0.7%,而印尼的油棕種植面積在2008年超越馬來西亞,同時也成為全球雨林消失最快的國家。同樣地,成就巴西成為生質酒精大國的,是亞馬遜森林破壞的速度又重新上升。因此,有些生質能理論上減碳,實際上往往得不償失,特別是做為石油替代品的部分。相當諷刺地,生質能作物通常亦依賴大量化肥投入及機械化耕作,事實上仍是以化石燃料做為生產投入;另外,你也別指望你的車喝的是「有機」燃料。
人車爭糧
有人以「人車爭糧」來比喻生質燃料造成的糧食排擠問題,更凸顯了生質能發展的社會公義問題。生質能源快速發展,造成大量糧食作物變成生質能原料,或是將農田轉植能源作物。為了成就富裕國家輕鬆減碳,全世界的窮人必須將褲帶勒得更緊。雖有以非糧食作物為原料的「第二代」生質能研發,或是號稱「負碳燃料」的生物炭,但勢必得犧牲轉換速率,以目前的能源消費型態是無法滿足的。
整體而言,再生能源本質上多屬低密度(低品質)的能源,需要以時間、空間來換取,除非徹底改變高度耗能的生活型態(如對私人運具的依賴)及對高品質生活的定義,大幅降低能源的總需求量,否則再生能源技術無法為當前緊迫的環境與社會危機提供解決方案。此外,能源替換背後往往牽涉大國的科技宰制與權力鬥爭,這是關心社會公義的人不能忽視的。基本上,替代能源需符合小型化、分散化、因地制宜、低技術門檻等原則,我們要找回地球維繫億萬年的生命節奏。
回歸信仰的反省,我們相信宇宙是神所創造,上帝是生命、也是一切能量的根源。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一項悲觀的事實,即凡物趨向最大亂度──所有能源使用及轉換的過程都會產生無用的能量,進而增加宇宙亂度,這是受造物無法擺脫的命運。但神創造生命的奧秘,即在使能量由混沌轉為秩序,因此最終我們需回歸生命的本質。基督徒需要依靠上帝大能生活,使我們擺脫對物質及舒適生活的依賴,知足而智慧地過合乎公義的「低能生活」,我們才能得到真自由。
藍色經濟
近日訪問台灣的剛特‧鮑利(Gunter Pauli)所提出的「藍色經濟」,是較貼近筆者所謂的智慧低能生活的概念,是以更全面的生態觀念來設計生產及生活的方式,並且對缺乏技術及資本的弱勢民眾及國家而言,是取得維生所需(need)、進而建立人性尊嚴的正途,而非滿足無盡欲望(want)及維繫權力宰制的虛妄謊言。以信仰術語回應,蒙恩得救的生活也應有更全面的關照,基督徒豈能生活在剝削窮人的不義經濟體制下,而稱此為神的恩典?生活在台灣這富裕的社會,我們很難完全擺脫這些隱藏在制度中的罪,簡樸的生活是追求稱義生命必要的操練。
在實際生活中,女性通常較男性關心下一代的未來,且更容易獲得內在的滿足,因此要過智慧的低能生活有更好的先天條件,期待在家庭、教會及社會生活中,女性能成為這種價值的宣揚者及守護者。
註:
京都議定書是減碳打暖化重要的國際公約,但因美國的抵制,推動並不順遂。該議定書於2012年到期,目前正努力形成新的具體減碳約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