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傳統的中元節祭祀活動,主要是祭拜無主孤魂(陰間的乞丐),一般總認為這些無主孤魂在陰間生活落魄,因此就藉著陰間的假期來擾亂人間並且危害人類。人們為了祈福免禍,所以在中元節期間,就準備豐厚的禮物祭祀,以求人鬼之間的相安無事。然而中元節除了傳統的問題之外,近年來還有另一個面向的問題,但卻往往被疏忽了。至於本文,則是要特意強調這個被疏忽的問題,並期望能夠引起教會界的關注。
就在二十世紀的末期開始,台灣有一些傳統的宗教節慶活動,都被政府納入到文化施政的範疇之內,並且以「文化季」的名義補助並參與在這些節慶活動之中。在這些以文化季名義進行的宗教場合裡,政治、宗教和商業正進行一種新形式的合作。
「政府、民間信仰、商業活動」的結合
現代盛行將民間信仰活動視為「文化活動」,卻使這些宗教活動在形像上找到新的定位點。此外,近年來在許多地方,都成立了「文史工作室」或是「藝術顧問公司」,這類「文史工作室」或是「藝術顧問公司」,也是一股促使宗教民俗藝文化的力量。這時參與民間宗教活動的相關人員,除了民間信徒之外,就還包括這些文史工作室以及藝術顧問公司。由此形成的「文化產業」現象,成功地穿透政治、商業、文化教育等社會系統,因此確實可視為一種成功的宗教行銷模式。
自1984年之後,基隆的地方政府,年年都參與並部份主導基隆中元祭的活動。在政府主辦的活動部分,通常是由基隆文化中心委外執行,並由藝術顧問公司來設計一些文化活動。這些負責設計活動的藝術顧問公司,在所設計的活動之中,總是會安排一些熱身節目,這項熱身節目表演的場所就是在文化中心,藉由熱身節目的表演來引出「基隆中元祭」的熱潮。由此,藉著基隆中元文化季的活動,甚至還可進一步串連地方性的文化活動,使得其勢力越來越大。
民俗宗教的活動,廟方之所以願意和地方政府合作,並將宗教活動完全包裝成藝文活動,成因非常明顯:對地方政府而言,無論主事者是否真重視藝文活動,辦一個能見度很高的活動,當然是其所樂意的。對主辦的廟宇而言,既可得到公部門的補助,又可提高知名度,更是何樂而不為。
中元節觀光化
自1984年開始產生的變化,包含基隆市政府在1984年將基隆中元祭定名為「雞籠中元祭」,基隆市政府在1998年推動「國際鬼節」,在1999年推動「基隆中元祭藝文華會」並邀請國際性團體參與,2001年開始,交通部觀光局將「基隆中元祭」列為台灣地區十二項大型地方節慶。
政府單位對基隆中元節活動的介入,始於國民政府遷台之後不久,於1952年就祭出對中元節的管理措施,並頒佈命令要求各地統一於7月15日舉辦中元節的祭祀活動。從1984年開始,政府的角色就從剛性的威權管理模式,轉而成為柔性的文化管理模式。甚而還用觀光的名義,重新打造這一原屬地方性的宗教活動,並且將其納入政府的文化曆,由此,政府單位就可以宣傳施政績效。然而,那些被納入在政府文化曆之中的宗教團體,其實也在此中獲得好處,那就是自身宗教形像的提昇。這是因為在理性化的時代,相較於其他的宗教,民間信仰活動因不容於理性,所以容易被視為迷信。批判的來源,除了學界的批判之外,政府有時也會加入批判的行列,並且很容易就被冠上「迷信」的外衣。然而在「文化季」的包裝之下,使得此類宗教活動獲得了新的身份。也就是在政府的主導之下,這時「文化季」名義所擁有的魔力,竟然使這類型的宗教活動獲得了新的社會身份,不再被視為迷信。
這些年來基隆中元祭的活動設計,在觀光部門的贊助之下,外地遊客的重要性與日劇增。由於參與者越來越多,相對的表演活動也越來越多,甚至還包含國際表演團體。除了表演活動之外,傳統的宗教活動,則是集中在七月十三至十五日這三天舉辦,雖然活動的項目並未改變,但卻刻意增加活動內容的可看性,這使得斗燈遶境遊行、點燈發表、放水燈、祈安法會、跳鍾馗、交接手爐等儀式,都成為外地遊客矚目的焦點。
民俗活動意義的多元化
為了宗教節期觀光化的需求,政府便師法西方的「萬聖節」,將中元節賦予「東方鬼節」新的意義,並藉此展開行銷。例如原先在傳統的禁忌裡,鬼月的一些祭祀活動,如「跳鍾馗」等,被認為現場的煞氣會很重,因此一般是不鼓勵他人在現場逗留,以免被煞氣沖到。但就基隆中元祭而言,「跳鐘馗」這儀式卻成了吸引人潮的一項活動,這是宗教意義改變的一個明顯例證。在中元祭的意義上,當地信眾較重視禁忌意涵,特別是由凶煞影響的空間,因此原先儀式的意義是嚴肅的。但在遊客的參與之下,原先嚴肅的儀式意義卻改而呈現出歡樂的氣氛。就外地的遊客而言,廟方主動施惠於他們,當然也會得到回報。就廟方而言,更多外地的遊客來臨,除了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其實還可提昇當地宗教活動的知名度。
他山之石
傳統的教會工作,是以教會會堂為中心來推展,至於文化活動層面的活動,相對地資源就少多了。然而觀諸教會內的文化藝術人才,則又比比皆是。雖然教會有自己的節期活動,但由於教會未能好好運用自身的人才和資源,因此就無法形成匯聚人群的活動。以復活節為例,從預苦期開始,經受難日,再到復活節,相信只要教會間彼此合作,教會內這些文化藝術人才,必能設計出令人矚目的活動。只是這樣的期望,就端視教會是否要改變,不只在教堂內辦活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