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總會、中會推動一領一‧新倍加的宣教運動,重新思考出生於基督化家庭的我們,若要與不認識的人,分享基督的救恩與信主的美好,什麼該是我簡短卻有說服力的見證呢?
原住民的基督徒當初會信主,很多是與部落整體歸主過程有密切的關係;信仰因與家庭、家族或部落生活有衝突,產生改變,因而看見福音的大能,部落族人相互影響而成為教會的人。
南世教會之村落因一位姐妹開始信主
就以個人所駐牧的南世教會為例,全村在完全沒有聽過福音之前,是只有120戶的小部落。在1953年,本村已故的楊美英小姐,因為祖母於屏東山地診療所(現在的屏東基督教醫院之前身)住院時,接觸福音成為基督徒。之後美英就回自己部落熱心地傳講,分享主耶穌的福音,見證上帝的大能。雖然當時她不眠不休地傳講福音,甚至後來也有其他教會的弟兄姐妹協助傳講,但是相信的人並不多。
直到楊美英的祖母在該院病逝後,因為她在醫院已信主,就帶回部落舉行告別禮拜。當時的排灣族族人對死亡抱著神祕、敬畏、害怕的心面對;但這場基督教的告別禮拜,卻讓部落的人非常驚訝,而在對照傳統後,提出許多疑問。例如去喪家奔喪的人都要帶著孝服及喪巾,從遠處開始低著頭傷心地進門,不可仰頭,不能大聲說話,更不可能唱歌,免得會對死者或對喪家的家屬不敬。但在第一次參加的基督徒的喪禮中,大家不知道為何基督徒都聚集在死者旁邊,很自然地討論死亡,沒有傷心欲絕的人,每個人都很專注,卻沒有害怕。基督徒的告別禮拜可以唱歌、講道,並且對死亡沒有任何恐懼,大家隨興地討論、分享,因此部落族人很好奇,而對基督教信仰產生興趣,開始討論起基督教,諸如基督教對村莊、對家族會有什麼正面的影響,從此展開族人的教會生活。
排灣族最早信主的人與脫離過去占卜、禁忌等傳統宗教儀式,也有直接的關係。部落的傳統禁忌觀念,是部落的倫理規範基礎,有其重要性;但認識全能上帝後,大家對禁忌的態度有明顯的改變,許多被視為部落族人的禁地,不能靠近、不能直視,不能討論的特定地點,都因著基督信仰,靠著禱告、唱詩進入禁地,讓族人驚嘆基督教的上帝的大能力,因而吸引族人歸信基督。
推派適合的年輕人去讀義工學校及褓姆學校
南世教會遵守主耶穌的吩咐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國萬民都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並且教導他們遵守我所給你們的一切命令……」(馬太28:19-20),教會最初用的良好宣教模式,是從部落年輕人中推派適合的人去讀義工學校及褓姆學校,回來舉辦教會幼稚園,這個宣教模式讓部落族人從小有機會接觸福音。直到現在教會仍然持有「教會就是部落」、「部落就是教會」的異象,並有長期推動社區宣教的使命。
真誠關懷,心靈支持,生命分享
但信仰終究是甜美的個人經驗,也期待每個基督徒可以成為生命的分享者,如「我祈求上帝,依照他榮耀的豐富,藉著聖靈賜給你們力量,使你們內在的生命強壯起來」(以弗所書3:16)。最近本會有姐妹願意參加教會活動,也很認真地參加聚會。這位姐妹當初由隔壁村嫁到本村,雖然嫁到基督徒家庭,卻因為原生家庭都不認識上帝,所以對宗教信仰很陌生,也有些排斥,不曾與教會有往來,任憑家人鼓勵也無動於衷,認為有否信仰對生活並無差別。直到婆婆因病過世,教會弟兄姐妹每晚都到喪家舉行安慰禮拜,藉著詩歌、分享陪伴家屬度過哀傷期,學習已故的長者認識上帝。
部落裡沒有到教會的人,似乎也很自然地與教會的人有隔閡,同住在一個部落,反而不容易影響熟悉的人來信主。然而生活的驟變會讓人有機會反思自身的問題,有一位姐妹知道這位未信主的姐妹的婆婆過世,是上帝給的機會,為要讓這一家人認識主,就在守喪期間陪伴這位未信主的姐妹。她專注於這位未信主姐妹的情緒,給於信仰與生命的支持。這位信主的姐妹提到她自己與對方婆婆相處期間,親眼看到老人家各種疾病纏身,但卻沒有因此喪志頹廢,對許多事情都正向看待,對人態度也和善,應該是信仰給她的力量及相信上帝的美好。這位未信主的姐妹也承認她對婆婆的堅忍感到很意外,也看到病逝時婆婆安詳地離開。最後這位未信主的姐妹也提到婆婆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她這個長媳可以信主,並帶領所有的家人到教會。決志要影響未信主姐妹成為基督徒的信主姐妹,很有耐心,她的分享不讓人感受壓力,她認知福音的意義與每個人生命息息相關,因此勇敢分享,而得到美好福音的果子。
部落教會的宣教雖然組織、團契的影響力很大,但願意委身來成為有影響力的基督徒的人卻很少。每一個基督徒若可以將分享福音的事,當成是在山上工作般的有計畫、有策略的事情,在部落、在週遭環境中找到自己要影響的人,長期為他禱告,並真誠地付出時間關懷、陪同,平日生活給於心靈支持與鼓勵,讓人感受到基督徒的愛心與善良,了解基督徒所做的見證不只是口頭的見證而已,如此就能落實一領一‧新倍加的宣教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