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彼得兔聞名的波特童話,獲得廣大群眾的喜愛;電影「波特小姐」敘述了作者創作的心路歷程,在電影的一開始,便以自述的方式說:「故事的結局是難以預料的,我的故事帶我來到這裡。」以這句話開始,也以這句作為電影的結束。
波特小姐生長於當時英國社會中的中產階級家庭,家境富裕,卻不是貴族,她的父親是一位律師。若按當時的社會情境,波特小姐應該如同她的母親一樣,嫁入社會地位相等的家庭,然後,每天為著辦宴會忙碌著。但波特小姐卻跳脫了這樣的生活方式,投入她所喜愛的創作,甚至為她的創作找尋出版的機會。最後,她成就了一番事業。這樣的一位女性,不僅在她所處的時代顯得鶴立雞群,也提供了現代女性思考自己的重要參考。
波特小姐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進而完成夢想,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波特小姐從小就天賦稟異,她喜歡自己編撰故事,不只把故事說給自己聽,也說給弟弟聽。當她長大後,她的腦海就有無數的童話故事。後來,她不但以文字的方式呈現,而且以圖畫來呈現這些幽默逗趣的動物生活。她在卅二歲時,才鼓起勇氣尋找出版社,出版她的書,在當時的社會這是一件不尋常的事情;但她踏出了第一步路來完成夢想。她瞭解自己的社會地位,不過卻有勇氣去突破,去挑戰社會的道德價值觀。即使她與母親的想法不同,她仍然跨出了這一步路,這是她第一個勇氣。她毫不懼怕地接受自己與別人不同,並且勇敢地作自己。她的作品成為暢銷書,直到今日,還深獲大眾的喜愛。
這大膽的第一步路改變了她一生,她在與出版商討論作品的過程中,有了新的看見與體會,同時她的熱誠也影響了替她出版童書的諾曼沃恩先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彼此對對方都有好感,此時波特小姐也勇敢地踏出第二步路。她原本認定自己不會結婚,要終身以創作養活自己;但當愛情來臨時,她仍然有勇氣去接受,並改變自己不婚的想法。她勇敢地向父母表達自己心有所屬,不願意接受父母所安排的對象。這是她第二個勇氣,她不是對父母叛逆,而是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波特小姐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展現她的勇氣。由於諾曼沃恩先生的病逝,她的感情頓失所依。她在沮喪一段時間之後,知道自己必須改變,即使困難重重,她仍然鼓起勇氣去面對未來。她以賣童書所得的版稅購買了鄉間的農場,搬離都市,到鄉間生活,並且保留了原本的農場運作。這是她所展現的第三個勇氣。她面對自己的悲傷,勇敢地面對未來,以強韌的生命力與創作力,繼續堅強地活下去。同時,她也看見農地被保存的重要,為了保存農地,她勇敢地面對土地開發的挑戰,加入了土地的競標,以超出農地原有的合理價格標下土地,並且捐贈給農人。
波特小姐創造了一個典範,那就是勇敢地作自己。不論是身處在哪一個世紀,活在哪一個時代,我們都必須勇敢地作自己。特別身為女性,要勇敢地作自己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作自己不代表一定要與眾不同,但作自己卻是我們追求夢想與幸福的關鍵。
波特小姐在她的年代,以卅二歲未婚的單身女性投入職場,即使在我們現在的社會,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她的勇氣與堅持,成為我們的模範。波特小姐與母親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理念,她認為得到社會的肯定,不一定能夠幸福快樂。這也是她決定嫁給諾曼沃恩先生時,她與家人發生爭執的原因。她的母親認為她不應該嫁給一位商人,此舉不符合上流社會的價值觀。但對波特小姐來說,最重要的是真實的感情,迎合社會的價值觀,不一定能夠得到幸福,真實的幸福與虛榮是不能並存的。
這也是耶穌的教導,他不斷的告訴我們上帝是真實的,人必須以心靈和誠實來面對祂。上帝給予我們真誠的心,讓我們在這世上能夠以這樣的心來面對生命和祂。讓我們檢視自己,我們對自己是否誠實?我們所追求的是真實的幸福或是虛華的表象?
波特小姐提醒我們,要勇敢地作自己,或許我們無法預料故事會有怎樣的結局,但如果我們連一點作自己的勇氣都沒有,我們就失去接受改變的機會。上帝賜給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勇氣與能力,祂希望我們都能勇敢地、誠實地作自己,因為這是祂創造我們時,對我們的讚美與期許。願我們都能勇敢地作自己,欣賞上帝所創造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