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女宣雜誌 > 第382期 土地倫理 |
|
|
特輯 |
主題探討:布農族的土地倫理與獵人文化 |
|
關鍵字: |
◎ 作者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
(中布中會牧師)
|
|
|
壹、引言
台灣原住民族當中,布農族的生活領域,是在台灣中部地區的中央山脈,
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群中,布農族可說是台灣原住民族裡,生活於最高海拔的族群。
布農族因位居台灣心臟地帶,四面八方都是對布農族的領域虎視眈眈的異族,東有阿美族與卑南族,南有魯凱族和排灣族,西有鄒族和平埔族群,北有泰雅爾族與平埔族群,布農族因樹敵太多,為因應族群與部落的生存與安全,布農族因而孕育了非常重要的獵人文化。
本文試著以粗淺概要的整理,簡單介紹布農族的土地倫理與獵人文化,使教會人士與台灣社會,真正了解布農族生活文化的面目;使因了解而能解開差忌與誤解,因認知布農族的差異與特殊性,使能產生同理,甚至達到族群間相互欣賞支持,使台灣各族群能從過去的相互廝殺、歧視、吞食、同化、差忌,進而和解共生並共榮。
貳、布農族的土地倫理
布農族認為土地是族人賴以生存,是一切生命與生活的來源。因此布農族與土地,有著非常深厚的依存,不可分割的情感,並對土地有著外人所無法理解的尊敬與感謝。茲舉出一些布農族基本的土地倫理,使大家更了解布農族。
一、永不停止的感謝:不知道這樣說會不會得罪其他族群,我說布農族或許是台灣原住民當中,最懂得感謝土地的族群。布農族從1月到12月,配合一年當中不同的小米農事及狩獵季節,每個月都有不同的祭儀,如一月的新年祭儀,二月的開墾祭儀,三月的拋石祭儀,四月的播種祭儀,五月的甘藷祭儀,六月的播種終了祭儀,七月的封鋤祭,八月的除草祭儀,九月的驅鳥祭儀,十月的小米收穫祭儀,十一月的嚐新祭儀,及十二月的小米進倉祭儀。這些隆重的祭儀,不斷提醒族人,心中要充滿對土地的感謝,同時對賜與土地,並使土地富饒的天神,在祭儀中表達感恩。
二、對土地是依存的關係:布農族與土地的關係,最具體的表現是布農族是「依存在山林中」。布農族靠著土地所提供的農作物,野生食物,山泉與野生動物而生存。布農族人時時謙卑地享受大地的富饒,布農族沒有征服大自然的傲氣,布農族輕易攀登台灣各大高山,布農族絕對不會說「我終於征服了高山」,心中只充滿激情的感謝與感動。
三、對土地權的保護:布農族對自己土地的領域與界線,有極為高度強烈的保護與保衛意識。當布農族的土地與獵場被外族侵犯時,布農族的勇士會以生命保護並收回失去的土地。氏族之間,若有一方移動了界線,或耕作時不小心逾越了界標,受侵犯的一方,必號召家族全副武裝,向侵犯者示威討回公道。
四、土地的分享:過去布農族每家族雖有大片土地,但因全靠人力耕作,可耕作的土地面積有限,仍然有許多土地荒廢。這些大地主會將部分土地分享給土地不足的親戚、朋友,孤兒寡婦,及一些貧困的家庭,使他們因有耕地,免於飢餓。
五、土地的保育:我們會很驚奇地發現,原來布農族先祖,早就有生態保育的觀念。諸如:同一土地種植多樣性作物,減少因種植單棵作物蟲害增加。又如實施土地輪耕,土地有足夠時間回覆自然生機。再如山坡地作條狀的水土保持石牆,及休耕之地種植易長的樹木等,都是土地保育的措施。
?、布農族的獵人文化
布農族是狩獵的民族,這種說法一點都不過分,但如果我們的認知,僅是停留在獵人打山豬的獵物觀念,這可就完全貶抑或低估了獵人在布農文化的重要功能與角色。具體的布農獵人文化具有下列特質與功能:
一、維持部落族人與家族生計:當布農族的男人一旦結婚,部落族人就期待這個成年人有「生育的能力」;但伴隨而來的,亦是部落與家族期待的「Sikakaun餵食能力」,成年人要有能力尋找食物餵飽部落族人與家人。布農族將農事交給女人承擔,但肉食蛋白質的攝取,就全交給男人,靠上山打獵獲取,獵人首要任務是讓部落與家人免於食物與生計的匱乏。
二、維護部落族人的生命土地與財產的安全:布農族的獵人不只被要求要獲取更多的獵物,豐富部落族人每日基本生活食物所需,另一項偉大的使命與任務,就是保護族人免於敵人的侵犯、殺戮與掠奪。布農族獵人藉著巡獵,實際上亦是巡視是否有敵人靠近,或是否有敵人侵略土地與獵場的警示,使四周異族或敵人不敢輕易冒犯布農族的領域;讓部落族人安心生活。
三、團結合作的精神:狩獵須靠團結合作的圍捕,才能獲取更多的獵物。常常喜歡獨行與自私自利的獵人,終必會被部落族人所唾棄。狩獵實際上是高度危險的工作與活動,稍有不慎,常有受傷或更嚴重的意外發生,但如群體出獵,團結合作,不只提升獵物捕獲效率,同時亦因相互照應與協助,會將意外與不幸事件降低至最低程度。
四、分享的精神:這是布農族最難能可貴的精神,布農族群體出獵不論你是強者或弱者,都會平均分配獵物,就連在部落裡孤兒寡婦或老人,未能派員出獵的家庭,亦同樣分享到獵人所獲取的成果。
五、獵人的榮譽感:布農族的獵人,會因自己為部落族人造福盡力而感光榮。部落族人、耆老亦會以慶功宴,提升有貢獻獵人在族人與部落的地位。高度榮譽感的獵人,隨時都裝備好自己,為下次更成功的狩獵,做最好的出擊準備。
結論
今日布農族人生活於現代叢林中,布農族已漸失去對土地的尊敬,及對土地的保護,布農族最後的獵人,就是能為族人部落盡職貢獻、保護,具有高度榮譽感的守護者,亦即將凋零。如何重建布農族珍貴的土地倫理,及重新建立傳統布農族獵人的精神,應是今日布農族人必須關切的族群議題。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主題探討:布農族的土地倫理與獵人文化 (第 382 期)
|
.生活見證分享:神是愛──與癌共生的心路歷程 (第 382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