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到神研班(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你的印象是什麼?說到大靈班(大專靈修班),你的印象又是什麼?對於只參加過其中一個營會的學生,往往只能憑朋友或輔導的分享得知,猜想另一個營會的內容與進行方式。有益的是,我們可以藉由心得、故事的交流,來讓我們看見不同營會的特點與值得學習的地方;然而,不可諱言的是,有時這樣的分享反而使這個營會被貼上標籤,在尚未認真了解前,就已經下了定見。
或許,校園團契與長青團契對彼此真的不太認識。
神研班與大靈班,我各參加了兩次。我實在不敢說自己掌握了這兩個營會的「精神」,畢竟,我的參與跟感受,仍是有限的。但我仍然想要寫這篇文章,目的是為了讓還沒完整參加過兩者的,能透過我個人的觀察、體會、雜想,一窺不同的營會,了解彼此的差異與值得效法與反思之處,而不致因為某些人云亦云的謠言對任一個營會產生偏見。
這不是要評論「孰優孰劣」,每個營會都有好的部分,也有可以改進的地方。重要的是,每個人在不同營會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感動,而我們相信神正透過不同的營會在塑造我們嗎?
我會用我今年的看見為主軸,再輔以前幾次的感受,雖然不是這麼的完整,但我相信能描繪出一個大致的輪廓。
小組查經
兩個營會的小組查經,通常都會讓組員先自行閱讀經文,然後寫下或提出自己的問題,再讓大家一同來討論。
由於大靈班很注重歸納法的訓練,因此在閱讀經文時就要努力去分析敘事的因果關係,試著去找出合理的方向。如果需要時代背景、原文的資料,也可以去查閱,能有效幫助對於經文的理解。輔導在討論中占比較重的角色,會釐清或修改提出的問題,並將這些核心問題帶到作者的書寫思路上,讓學員一起討論。也就是說,「問對問題」成了關鍵,能快速並有效地讓我們知道:作者為何這樣寫?當時的背景為何?那時的人聽到這些話會有什麼反應?除此之外,輔導也會適時地補充新舊約的歷史背景,並鼓勵我們不要先看網路或書上的註釋,而是試著先看經文本身的上下文來與大家討論。
在帶領討論的形式上,有時輔導會讓兩三個一組,又或是整組一起討論,端看我們閱讀經文的狀況以及討論的氣氛。而有時我們也會用戲劇的方式呈現經文的故事,透過台詞的對話、肢體語言、情緒起伏,去揣摩故事的張力與角色的心情。當然,查經不只是釐清經文在說什麼,也是要去呼應我們的生活。因此,輔導有時也會留時間給我們分享針對某段經文的應用層面,讓經文能對我們說話。
至於神研班,在自行閱讀的時間,除了看完經文的進度外,桌上有各式各樣的註釋書與聖經譯本供我們翻閱。在討論的時光,學員提出的問題不會受限,只要有人提出,全組就會針對那個問題做出回應。輔導的角色便是讓討論變得流暢,並讓問題聚焦,有時甚至也會提出額外的問題來挑戰學員。因為有註釋書的資源,因此在討論的時候不用太擔心會沒有想法可以分享,而且還能看見不同註釋書對同一段經文的不同見解,擦出相當多的火花。當然,同樣地,輔導也會鼓勵我們先用自己的觀點來分享,有時甚至是要我們挑戰、質疑註釋書上的詮釋。除了針對經文的討論,有時也會不經意聊到神學上的爭議與自己信仰群體所面臨的困境。無論談到什麼,似乎都是學員們很在意的事情。
相較大靈班,輔導的角色比較沒那麼突出,主要是能帶領每個組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讓對話持續下去,自己的見解會比較少分享。因此,總是會有學員們嘰嘰喳喳聊到一個段落後,輔導才開始講話的有趣情況。
學習與反思
大靈班會希望學員能透過一些核心問題,並利用歸納法,來掌握全書的信息。然而,可惜的是,這些核心問題是有「範圍」性的。雖然大家會提出自己想要問的問題,但有些問題會被擱置,因為可能牽涉到較複雜的神學問題,在有限時間內無法有效討論。因此,問題會被區分為重要問題與次要問題,而這些重要問題,輔導原先就會有個底,並希望能透過這些重要問題讓學員們思考,更深地理解經文。為什麼說是可惜呢?因為在篩選問題的過程中,似乎忽略了提問者渴望要了解的事物。事實上,問題就是問題,並沒有重要與次要之分,反倒是學員們有興趣的問題,才能夠帶出更多元的討論與激辯。所以,某程度上對問題的限制也是扼殺了潛在之創新、活力的聲音。又或者,誰知突破了這些限制,才能讓經文的意義更加豐富?相較而言,神研班顯得自由與開放許多,提出的問題沒有限制,從輕鬆的、艱深的、到辛辣的都有,即使不一定能解答出一個完美的答案,但在不同觀點與自己生命經驗的碰撞之下,讓我們窺見經文中的許多亮光。
神研班的小組查經雖是自由,但仍有許多困境。在相當開放的討論中,有時會花太多時間在神學議題、信仰反思上,而回不到經文本身,也無法有效地詮釋出經文對我們的意義,因此,對於經文整體脈絡的掌握度就會欠佳。另外,在討論較艱深的主題時,對這方面沒有涉獵的學員就無法跟上,往往會淪為兩三個人講的很起勁,而其他人只能在一旁吃力地聆聽。相較而言,大靈班顯得較有規矩,也較大眾化,能讓學員透過問題循序漸進地明白經文的意義,不會讓問題忽淺忽深,使大家能按著某種默契與進度之節奏來思考、對話。
大靈班所提供的參考書不多,只有新舊約名詞解釋與希臘原文的書籍供學員參閱。好處是這能夠讓學員認知到參考書只是「輔助」,重點是要透過經文上下文的歸納分析,輔以歷史背景的認識,得出屬於自己的信仰理解。然而,我認為這往往限縮了學員們思考的廣度與深度。閱讀不同牧者、不同神學家對某段經文的理解,無論是採取神學、歷史、文學等觀點,都能為我們帶出非常豐富的信息。甚至有時沒透過完整的敘事批判或比較分析,其實很難看懂經文想要表達的意義。
神研班則是提供相當多參考書,能看見許多一流神學家不同的見解,拓展我們的視野。此外,因為翻譯的問題,有時我們會搞不清楚經文的語法,所以透過不同的聖經譯本,能讓我們更加了解經文的意思。然而,有時我們會忘記這些書籍只是「參考」用,而太過依賴註釋書,不仔細認真地看待文本。當我們對經文本身尚未熟悉,就急忙吸取他人的觀點,不但無法得出自己的見解,也常常會消化不良。即使在討論的時後搬出這些大師的見解,仍然無法幫助我們,因為這些書籍的書寫是在某種前設或一定的架構底下完成的,若只針對某段經文來分享,恐有斷章取義之嫌。到頭來,依賴註釋書的結果就是,看似獲得滿滿的收穫,自己的吸收與學習卻是不太紮實。
「正確」答案?
大靈班的討論,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有正確答案的。並不是說,只有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答案會在某個框架中。即使大家所表述的語法不同,甚至見解不同,但若在相同的框架之內,不「偏離太多」,就是合宜的正確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輔導會適時地引導學員至此框架中,讓我們得出屬於自己的理解。相較大靈班,神研班的框架其實是相當「模糊」的。這種模糊性似乎讓我們承認聖經的話語是極其豐富、多元的,無法用某一套系統或框架來規範它被詮釋出的意義。因此,輔導的答案不是標準答案,僅僅是眾多想法中的一種。在每個人的對話、與經文的碰撞下,得出的答案便不會拘泥於「正確與否」,重要的是,每個學員的見解都在這個討論空間下被接納。並且深知:了解自己的有限性能讓我們看見更多寶藏。然而,這往往也會導致學員「提出問題,卻帶了更多問題回去」的窘境。
無論是否在框架中,我們仍須保持謙卑,不斷地與經文對話。發現問題、面對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還來得珍貴。
專講與查經講道
神研班的專講,主要是邀請各個神學院的老師,帶我們用不同的神學觀點來閱讀此書卷。對我來說,神研班的專講很像是在神學院上課,並在短時間內吸收到最精華的神學知識。這些精采且帶有主題性的專講,能讓我們知道經文的豐富與多元性,開啟我們的視野。就如今年讀的約翰福音,就用歷史、文學、女性、敘事批判……等角度來切入,不僅是分析經文,也探討當時的文化處境與當時的讀者處境,並試著回應到我們的處境。
而大靈班的查經講道,一整個禮拜都是由同一位校園傳道來分享。講者會梳理經文的脈絡,並補充地理與歷史的知識,逐章講解。不但讓我們加深對經文的印象,並了解每一個段落之間的關聯與編輯手法,也用更有系統的方式讓我們更深認識經文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在不馬虎的解經之下,所宣講出的信息與生活應用就會較有力也較精確。
學習與反思
神研班的專講,雖然觀點多元、豐富,但內容較艱深。第一次參加或是沒有神學基礎的夥伴,很容易聽不懂或無法進入狀況,甚至就進入了「休眠狀態」。另外,因為講者會花較多時間在處理神學或歷史的探究,因此較少將經文連結到我們現在的處境。這會讓人有一種「知道很多,但與我何干?」的感受出現,這是不得不反思之處。如果神學是要讓我們更認識上帝的話語,那我們就不能停留在對經文或背景的剖析,而是透過神學或對經文的批判,與我們現在的處境做更多的對話。相對而言,大靈班的查經講道就較強調當代信息,而講者的解經,也不會太困難,能使大部分的人進入狀況。
而大靈班的查經講道,雖然很有系統、邏輯,也能詮釋出當代信息,可惜的是,其神學觀點太過一致化。也就是說,整個禮拜的查經講道,都是依循著福音派的系統神學來呈現。這並非不妥,而是缺乏不同神學觀點的碰撞與思辯,思考方式容易限縮在某一個框架中,而無法看見經文所帶給我們更豐富的信息。再者,其分享的信息主要都是連結到大學學生團契的處境,或是強調「領人歸主」的宣教/傳福音層面。雖這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然而,這也忽略了更廣的面向,像是信仰群體在社會中的見證。這確實是需要反思的地方。
兩營會獨有的特色:禁食禱告 & 工作坊
大靈班在營會期間,每天都有團體禁食禱告與個人禁食禱告的時間。禁食禱告的精神不在於刻苦己身,好像如此可以「討上帝喜悅」;而是能藉由這個行動暫時放下肉體所需,並操練我們能專心一致地將眼光定睛在神身上,讚美、感謝、認罪、祈求。無論是為家庭、國家、學校、個人,在大家一起禱告的時候,能更多去體驗與神交流的時光。
神研班在每天專講完之後,都會有四、五個工作坊供學員自由參加。工作坊的內容主要是在探討神學、社會議題,或是生命分享;講者有牧長,也有平信徒。這是一個包容度與開放度很高的活動,有的溫馨,有的嚴肅,也有的辛辣,所以學員們幾乎都會踴躍參加。在當中,我們能夠認識以前未曾想過的議題,或是不同神學觀點的對話,可說是拓展了學生的信仰之深度與廣度。
我不禁想,這麼棒的特色,或許能更豐富對於讀經營會的想像。
雖然長青團契沒有注重禁食禱告的觀念,但既然長期強調信仰實踐、關注社會公義,是否有可能安排幾段時間,專心地來為某些主題禱告呢?在各種神學知識或經文討論的激盪下,有時我們無法安靜自己,默想經文的內容與自己、與社會的關係。因此,這種團體的禱告,不僅讓經文處境化到我們的世界,也讓我們學習仰望上帝,將主權交託給他,為著人與人、人與萬物的紛擾、破壞、撕裂來獻上禱告。
而工作坊的構想,或許也能使大靈班更加豐富。近年來,校園在書籍或雜誌上,對於信仰與公共議題的探討都下了很多的工夫。若是能使這些討論搬到營會中,營造一個友善的空間,讓學員們將一直以來的疑問攤出來好好討論,或是讓學生自己擔任工作訪的主講,分享自己的觀點,一定是有幫助的。畢竟,這些多元的聲音一直以來都存在,在不同想法的激盪中,可以讓學員更加成熟、多面向地面對信仰上、社會上的一些議題。
結語
對我而言,大靈班就像是在打信仰大樓的地基,一步一步、嚴謹地認識神的話語;而神研班像是在摧毀大樓的各個樑柱,跳脫舊有的傳統、框架、偏見,並重新建造一個屬於自己材料之信仰樑柱。若大靈班是生態導覽,那神研班就是野外求生;若大靈班是細細涓流,那神研班就是大瀑布。箇中滋味,因人而異,只有親自參與,才會體會。
回到一開始所講的,或許我們都太常待在自己的圈子裡,不知不覺對其他的營會抱有許多偏見。透過這麼長的分享,希望有幫助讀者更認識兩營會。然而,我也再次強調,這篇文章不是要分辨「孰優孰劣」,而是希望讓大家知道,每個營會都有它的優美之處,但也有其限制。透過不同的營會,能拓展我們的眼界,了解到讀聖經不是只有唯一的模式。另外,如果這篇文章能被輔導看見,並激發更多對於讀經營會的思考,我也會覺得相當感恩。
總的來說,這兩個營會都讓我成長許多,在面對聖經時,更仔細、認真地去閱讀它。擁有這些機會來讀經,認識上帝,我實在是充滿感謝。讀經是一場冒險,在當中,我們看見神話語的光照亮著我們內心的黑暗,並挑戰我們、呼召我們跟隨祂。或許有時我們讀不懂,或有時自以為懂了。無論如何,願我們能謙卑地、勇敢地承接這話語的重量,讓它充滿我們的生命,活出神所喜悅的生命樣式,見證這美好的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