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27期 青年運動
字級調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林學恭與梅監務
當時歐洲人普遍對他者 「標籤化」之時,梅監務卻因為與林學恭等台灣信徒的互動與理解,而能有所反省,重新確認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愛。
關鍵字:
作者/三野和惠 (京都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生)
譯者/鄧慧恩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

※梅監務

日治時期在台灣傳道的英國長老教會梅監務(Campell N. Moody, 1865-1940,滯台期間為1895-1924年),以簡樸生活、使用樂器聚集群眾熱心傳道而為人所知的宣教師。筆者以其英文著作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內容反應了梅牧師的主張與思想,其中有兩個問題引發筆者興趣,進而想近一步研究。第一,當時殖民地統治與帝國主義拓展所延伸而出的,對民族、宗教他者有著負面刻板印象的「標籤化」傾向,梅監務採取什麼樣的批判態度?特別是根據他的基督教宣教觀點——質疑宣教不應只是在「不道德的異教徒之道德化」,確認宣教的核心應該是耶穌基督的信息。第二,是探討與梅牧師關係密切的人際關係,以及他在台灣宣教的經驗,與台灣人的交往等等的問題。尤其是與梅牧師既是傳道夥伴,也是好友的林學恭(原名赤馬,1857-1943)對他的影響。

※異民族統治的批判

1895年,梅監務牧師因為在台灣宣教,有機會目擊由日本引起的這場戰爭而混亂的台灣社會。同一年,在澎湖的傳道師林學恭,不僅是在當地進行台灣登陸作戰的日本軍所聘任的「領員」(嚮導)身份,也捲入漢族義民軍與日本軍的戰鬥,自身生命暴露於危險之中,而且目擊了陳屍遍地的街頭,看見場戰爭的慘烈。1895年至1900年代初期這段的台灣社會狀況,梅牧師根據自己的台灣宣教經驗所著的首部英文著作《異教徒之心》(1907?年)也有所反應。例如,他提到抗日的游擊隊時,有以下的敘述:「日本軍不顧後果的燒毀了許多村落,即使是清白者也當強盜罪犯逮捕,群眾煽動反抗的情緒,無辜的農民們變成無家可歸而絕望的造反者」。1901年到1902年間,暫時在新加坡從事傳道的梅牧師,也根據這樣的經驗,在《異教徒之心》作出以下的陳述:「我認為應該可能的讓所有的人民能自治。我們不能將異民族的統治視為暫時性的必要之惡。我在新加坡聽聞許多誤審的案例,也聽說許多台灣方面有許多無罪之人卻受苦的案例。」

※台灣與新加坡的宣教經驗與類型的批判

從台灣與新加坡的經驗,梅監務對殖民地和帝國主義產生了批判角度,對於他批判歐洲人對他民族他宗教的「標籤化」有很大的影響。例如,梅監務曾提到「漢人遇到溺水之人不救,是冷酷的人」,卻在英國統治的新加坡佇留期間,遇到了一次體驗,因而修正了自己的看法。當時,去救助在排水溝溺水的漢族長者的他,對於周遭看似視若無睹的漢人有一種作為「西洋人」的義憤填膺,後來他才知道,這個老人其實是被無理的美國海軍官兵推下水的,頓時有了「不由得羞愧到無言」的感覺。他體會到東方與西方皆有一種只愛自己的自私自利。此外,他也對於基督教的宣教所採取的,所謂「基督教可感化不道德的異教徒成為道德者」的宣教模式進行省思。在台灣宣教過程中,梅監務發現有一些基督徒與他同行時,常會以自己的腳拇指先幫他撥去路上的的尖銳竹子以防他受傷,後來當他發現其他的未信者也這樣做時,他發現他以為是基督徒才會有的體貼出現在未信者身上。通過這樣的經驗,可見梅監務的基督教核心並非「道德」,若非道德,那是什麼?還需要我們進一步追尋。

※與一些台灣人的相遇,以及相互關係的重要性

如上所述,梅監務的批判,是針對帶有帝國主義的傾向和觀點的,且具有人種與宗教上將「他者」貼上負面標籤的陳規。而使他能夠思想這方面問題的契機,則是他在台灣與新加坡的宣教經驗;然而,更重要的是,他與被帝國主義和相關觀點所壓迫的一些人物的互動經驗。如果沒有與這些人際接觸的相互關係,也許梅監務不會意識到自己著作當中的許多思考觸角。觀諸梅監務的英文著作,裡面的匿名者、具有明確姓名者約有80位人物登場,因而他與這些台灣人的接觸狀況,具有相當重要的關係。因此,以下特別就梅監務對「標籤化」(負面刻板印象)的批判,以及與基督教宣教活動關係密切的人物做討論,特別以林學恭為例。

※林學恭,可愛的人物

林學恭,又名林赤馬,生於嘉義的書香世家。1883年26歲時接觸基督教,此後因信仰基督教遭受家族迫害,之後在基督教教會附設的小學擔任教師,1891年從台南神學院畢業擔任傳道師。1895年為駐澎湖的日軍聘任為領路者,帶領日軍從台灣南部登陸後,雖然日軍欲留他任職,他斷然不就,返回澎湖。1899年在澎湖首次接觸到梅監務,之後因梅監務與蘭大衛牧師邀請轉往彰化,1903年就任牧師。上述出自於梅監務的英文著作 “Mr Brown-Horse Wood”(林赤馬先生),此作也觸及梅監務在彰化活動的情形,以及他與台灣中部地區的交友往來狀況。根據筆者調查,林學恭除了在《教會報》報告宣教經過外,其他的史料幾乎付之闕如。林學恭寫過〈故梅監務牧師e?小傳〉之悼念文。

閱讀林學恭與梅監務兩者的相處描寫,兩人之間最重視的是與耶穌基督的連結,以及靈性的修養和神學的涵養。上述的《異教徒之心》一書中,梅監務對林學恭的描述,這樣的紀錄:「對基督教有高度理解,能與之談論聖靈相關話題。」

梅監務對於林學恭堅定的信仰高度肯定,曾寫下這樣的記事:梅監務主持禮拜、聖餐、用餐,或是講道時,會眾會起立祈禱、感謝,連他這個外國人都已經覺得疲倦想坐著較為省力,林學恭卻一直都站立在一旁,將「不中用的」自己與這個虔誠熱心的林學恭做比較。梅監務的筆下,林學恭的形象相當生動,例如,梅監務敘述,林學恭來去似如天使地開門、禮讓座位,說話柔和謙遜,禮貌周到。行走時像是歐洲人一樣快,雖然個子小,但是行動力強到幾乎不知疲倦為何物。林學恭常常是馬上想向前行動地彎著腰,長得寬額大眼,臉頰削瘦而聲音柔和低沈,偶有反常而唐突的禮儀。林學恭講話很快,不論是異教徒或基督教徒常常聽不懂他的講道,因此造成講道不太具有威嚴。然而這無損於林學恭的優點,梅監務也認為這不重要,他還是認為林學恭是個「可愛的人物」。

林學恭也相當推崇梅監務的熱心與信仰。有一次,他們在溪湖傳道時,因天色已晚因此兩人留宿那裏,一起睡在店裡的一張三尺寬的桌子上。林學恭對梅監務這樣描寫道:「看伊的吞忍,艱苦枵(iau),嘴焦(ta)無眠,le?k-l??,厭倦(ià-si?n),chiah ê伊攏吞忍」(khoà?i ê thun-lún kan-khó?iau, chhuì-ta, bô bîn, le?k-l??, ià-si?n chiah ê i lóng hoa?-hí thun-lún)。在南投傳道時,梅監務飽受「m?-bat k?-tio?h se-iû?lâng」(譯者按:意微不曾叮咬過西洋人的蟲,指的是叮咬得非常兇猛的蟲子)的臭蟲叮咬之苦,林學恭感嘆道:「亦是吞忍。無論得時不得時,受毀謗也忍受,親像按呢的做工,上帝看顧伊,不只有效果」(i?s?thun-lún. Bô-l?n tek-sî put-tek-sî, si?huí pòng i?jím-si?. Chhin-chhi??án-ni ê chò kang, Si?ng-tè khoà?-kò?--i, put-chí ?h?u-kó)」。林學恭的描寫,不僅是梅監務的宣教方式而已,也是近距離一起與梅監務共事所得來的記憶。

※台灣信徒與梅監務的基督教觀

從以上可知,當時歐洲人普遍對民族、宗教的他者「標籤化」之時,梅監務卻能批判之,這是出於他的「基督教觀」立足點。而台灣信徒與梅監務兩者的相互關係,不僅在信仰同工方面,精神的、靈性的接近上,也在共同傳道的協力關係上扮演關鍵角色。具體的例子,可由梅監務對於林學恭的肯定描寫當中,有「體貼的心」與「熱心勤勉」兩個重點來說。梅監務形容,林學恭的體貼的心,讓人有自慚形穢的感覺。這種「體貼的心」,不只與梅監務的基督教觀有關,並且與其對「負面刻板印象」的批判相關。原因是,體貼的心是與個人與他人之間關懷層面的連結,是每個信徒真實與耶穌的人格而相連的實踐。梅監務對「標籤化」(對他人的負面刻板印象)的批評重點就在這裡。換言之,「標籤化」就是不在乎各個人的不同,所以根本上跟「體貼的心」或關心各個人的耶穌的人格不相容。以張有義(Righteousness, 生卒年不詳)這個在梅監務描寫當中出現過的人物為例,相當明確。梅監務寫道,張有義賣炭時,因為在街頭聽到基督教福音而成為基督徒。他最顯著的性格特點就是「對所有人都熱忱關心」。他曾走五英哩的路去到彰化,對醫生描述自己教區內的人的各式病症,然後再背著個別的藥品走回去發送。他在醫院幫醫護人員工作的時候,對待患者們都用相同的溫暖來關心,這不是一般的關懷,是一種個別的關懷。從這段敘述梅監務對林學恭與張有義這些台灣基督徒的「體貼的心」的評價,與一般人對「體貼的心」的定義不太一樣,是著重於「個別的關心」。並且,「個別的關心」就是與關心各個人的耶穌的人格相連結的,因此,跟不在乎各個人的不同的標籤化是不相容的。

其次,是「熱心勤勉」的問題。梅監務有19世紀以後蘇格蘭長老教會派信徒既有的觀念,相當重視勤勉這項美德,容易將「貧困」導因為怠惰、不道德和犯罪的緣故。因此,梅監務對於林學恭的勤勉當然給予高度評價,但這其中並非如此單純,但這容易讓我們陷入梅監務所批判的「標籤化」之一種。因為,雖然梅監務給予「勤奮熱心」高度評價,但並不是絕對化的標準,在他姑匿其名描寫的一個「疲弱弟兄」可見一斑。這個弟兄因為貧苦生活遭到其他基督徒的蔑視,自己認為這是他自己的罪所致。在這件事情上,梅監務認為折磨這對弟兄的,不是他的罪,而僅只是「運氣不好」(misfortune)。他也指出許多基督徒都有把貧困歸咎於「罪」的問題。梅監務為何指出這樣的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他發現,生活困苦者,常有自己是犯了某種過錯的說法,而生活無虞的人,則常常是以「加入救濟」來沽名釣譽。後者全然只為了自我滿足的行為,在信靠耶穌,理解耶穌救贖真義的基督教觀點內,當然不被接納。正因為如此,梅監務才會指出,貧困不是個人的罪或不道德的問題引起的,而只是個人生命歷程的不

同作者相關文章:
林學恭與梅監務 (第 127 期)
追求真道的須田清基 (第 151 期)
向自然避難:林攀龍的文學、信仰體會 (第 129 期)
林學恭與梅監務 (第 127 期)
郭頂順,寫小說的企業家 (第 124 期)
許多「第一」的周再賜 (第 12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27 期 青年運動 (50-55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7期  2011年  12月 青年運動 127
本期主題:青年運動
發行日期:2011/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青年運動
那些年,我們曾經這樣想
向青年開放的教會
「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
在Mega Church的陰影下——訪林方榮牧師談新加坡長老大會的青年事工
長青團契的氣味
若盡力,咱就能改變此世界!——我所知道的長青團契青年運動
信上帝、愛人、疼惜土地——關於基督精兵運動
長老教會的青年運動 ─從「台灣青年國是會議」談起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秩序又開始繽紛:2008年野草莓學運的回顧與展望
林學恭與梅監務
我的人生原舞曲——來自教育營的青年覺醒運動
如此容易 如此艱難——團契中的親密關係
花店口亭仔kha
讀經筆記7 是按怎譯作「靈語」?
台中大專教育營的紀錄片誕生記
腳踏車的戀愛
現代信徒給上帝的空間
工人!工人!你在哪裡?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