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歌聲來改變世界——巡迴演唱的力量
「若盡力,咱就能改變此世界;咱若盡力能改變,此世界」。莫約十年前的一個冬天午後,這樣悠揚的歌聲,正從某個大專學生團契的學舍傳出,似乎在向眾人宣告,他們將要盡力來改變這個世界。
唱歌可以改變世界嗎?或許,成為一個歌唱巨星,將影響整個世界;一個音樂家寫上一首膾炙人手的歌,也可能傳唱無限改變世界。但若一小群默默無聞的基督徒大學生,用他們非專業的歌喉唱歌,可以改變世界嗎?這群年輕人,將證明這一切。
這是文化長青團契南下巡迴演唱會行前集訓的場景。巡迴演唱,去分享愛與平安,昭告世人,基督徒青年將改變世界。文化長青的巡迴演唱,早在30多年前就開始,最早是在寒暑假時,為了與分散四處的契友聯絡感情而舉行;而後也為了與畢業契友保持聯繫而持續舉辦,後來也曾為了團契自身的需求募款,晚近十多年則多為有所欠缺的弱勢團體(如:伯大尼之家、原住民教會、導盲犬協會等)來募款。這群稱不上富有的大學生,用自己積蓄的規劃旅費、自動自發地組織起來、前往各個教會演唱募款,只為了另一個更加缺乏的肢體,獻上自己微薄的力量來募款。這雖然不是很大的事情,但卻是基督徒大專學生青年運動的具體展現。
不只透過募款來幫助弱勢團體,這樣巡迴演唱的運動,也漸漸地發散出影響力:陸續,淡江長青團契、中興長青團契、PTL(北區大專聯合團契),也都起而效尤巡迴演唱的模式,為社福團體或機構募集資金。這不但延續了巡迴演唱的影響力,更傳達了基督徒幫助弱勢者的精神,讓許多教會的長輩看為感動。同時,也有許多大專生因為參與巡迴演唱,在過程中學習過讀經禱告的團契生活、在服事中學會付出自己的心力、在演唱時開放心靈而被神所觸摸,因而在這段大學生涯的信仰旅途中,有更多的領受與成長。這些影響或許不是立即改變世界,但卻因為留在這群年輕人心中的感動,在未來慢慢地發酵,漸漸地影響教會或社會。
※服事別人卻改變了自己---教育生活體驗營的影響
「後山的原住民部落需要老師!」這是從台東延平部落白光勝牧師發出的呼聲,這個聲音先後震撼了中區和北區的大專團契學生,他們開始以實際的信仰行動,來回應這些孩子的需要。於是,1980年代末期開始,每到寒暑假,總有一批批的大學生,前往東部的原住民部落,為當地的學童進行課業輔導。
這樣的行動,在PTL以各個團契各自籌辦傳承「教育生活體驗營」的方式存在著;而在PSF(台中地區長老教會學生團契),則發展成一個高度組織化及執行能力的「教育營團契」,傳承長期關注原住民偏鄉教育落差的事工。這群大學生所關心的範圍,從原先的延平部落,慢慢地擴及附近如馬遠、金崙溫泉等部落,後來更擴及至新竹的鎮西堡、南投的豐丘、花蓮和平等數十個部落或地區。
這是獲得豐厚教育資源的基督徒大學生們,關心偏鄉或原鄉教育弱勢地區孩子的信仰實踐。籌措自己的旅費、一同組織規劃、甚至準備點心禮物,一批批的基督徒大學生就這樣自發地前往原鄉,為需要的孩子們付出自己的心力。後來,有些學生更延續關懷的力量,為原住民學生籌措升學教育基金;更有不少大學生因實際參與的感動,在畢業之後自願前往原住民部落擔任教職,長期深耕原鄉教育。教育生活體驗營,儼然是近代長青團契中重要的青年運動。
然而,此事工最大的特色並不有只服事,之所以稱之為「教育生活體驗營」,是因為「體驗」也是一個重要部份:營會中,大學生除了陪伴學童讀書、帶動唱、說故事,更常常被安排直接入住原住民的家庭中,甚至直接參與部落的原鄉生活、與居民們一起前往山上或田野中工作!這種同吃同住同生活的經驗,往往讓習於都市生活的大學生,有很大的文化衝擊。但也透過這種在信仰中的實際生活體驗,大學生獲得學習與成長的機會,這是書本與學校無法提供的跨文化學習經驗,收穫往往遠比付出的更加豐富,真可謂「施比受更為有福」!
不僅如此,在信仰形塑時期的大學生,更從這種「夥伴宣教」的經驗中,學會謙虛地在他文化中看見上帝美麗的創造,進而發現自己的有限與上帝的創造的奧妙。這短短一兩周的經驗,都將帶給這群年輕人一輩子難以抹滅的記憶;而文化學習、信仰反省,以及思考城鄉差距、教育落差等問題,也將深植這群年輕知識份子的心靈,在他們一輩子的生命中成為重要的養分,並成為默默改造社會的一股力量。
※「青年運動」的世代已過?——不,只是型態的改變!
在長老教會當中談及「青年運動」,人們總立即想起戰後那場TKC(長老教會青年團契)所引發的南北合一運動。若再晚近一些,就會談及70-80年代台灣學運時期長青團契、基督徒青年所參與的社會運動。似乎這些革命似的大幅改變教會或社會的成果,才稱得上青年運動。
而1980以後出生的年輕人、基督徒青年,所謂的草莓族世代,甚至更後來的N世代(網路世代),就不再有值得紀念的改革行動?甚而都失去了影響教會社會的動力了嗎?近十幾年來,強調「基督徒學生運動」的長青團契,也不再有學生運動了?我認為並非如此,這只是時代變遷、環境不同,因而運動的模式產生了變化。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台灣政治經濟環境相對穩定,所謂的「80後」(意指出生於1980年以後的年輕人)不再生長於動盪的時代中,成長過程又大多倍受父母親的保護,因此較無法體認到社會結構的不公義。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再有顆熱忱的心。當這群人在21世紀初進入大學,就發現體制已被建立、規範已經確立,國家社會機器的形體大致已經完備,不再容易透過「革命」或大幅度的「改革」方式來撼動世界,但努力付出自己的能力去扶助需要的人、認真學習與思考問題,才是長期影響社會國家乃至於教會的力量。當然,這群年輕人對社會的撼動,也從立即可見的表層,轉變為醞釀於底層的動力。
換句話說,近年基督徒大學生的社會關懷,不再只有靠衝撞體制改變社會結構的方式,在社會制度日趨健全的現代,常常更需透過社會福利的方式,以關懷行動來關心社會結構中被邊緣的弱勢者。同時,也透過「帶到事件現場」的體驗教育,來啟發及深化意識,以延伸基督徒關懷社會的力道。
※我們聚,是為了散——青年運動在「長青」中蔓延
文章開頭提及的巡迴演唱及教育營事工,是我在大學時代親身參與其中的兩項事工,這些事工至今仍然在大專團契中延續著。除此之外,我所知的也還有許多學生自發的信仰實踐運動,諸如「PTL馬偕事奉小組」的醫院病房關懷事工、新竹大專幾位學生自發性地從事網路事工(如:設立大專基督徒網站、長青電子報、以及透過讀經網站推行每日讀經運動等),同樣或多或少付出了他們的信仰實踐。這些行動雖非有很大能見度,但都是基督徒大專青年「以自己的能力、專業投入一項社會改造工程,期待能使社會更好」的信仰實踐,我認為都堪稱之為「青年運動」或「學生運動」。而這波青年運動的影響,也隨著當年的參與者離開校園而擴大了影響力,即便在我離開大學校園多年後的今天,我仍清楚感覺得到那股力量。
「我們聚,是為了散。」這是長青團契裡流傳的一句老話,而我在一群人的身上看到這段話的實踐。我看到大學時期的契友們,一個個活出生命的色彩,在信仰的堅持中,在他們的後青春期,將青年運動的力量延續到職場上。當年幾位一起參與教育營及巡迴演唱的同工們,如今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發揮改造社會的力量,有的成為藝術工作者、有的成為學校教師、有的進入NPO/NGO組織擔任要職,更有不少讀了神學院進入教會及機構中擔任牧職或同工,延續著他們年輕時的信仰熱忱。我在他們身上看見大學時期所受的信仰思考與訓練的影子,而他們常常為著信仰理念而放棄優渥的生活條件,為著改變現實中的不義而遠離家鄉,儘管他們的付出不曾得到掌聲,他們仍默默地努力著。這雖非革命般地使社會看見立即改變,但這不啻也是一種青年運動力量的延伸?
※讓世界有你而不同——今日仍是「青年運動」的時代!
身為基督徒青年,我們不用怨嘆生錯時代無法參與社會運動,更不需哀愁我們的時代不再有值得關注的議題,也不該憤世嫉俗地認為投注心力在社會上是白費力氣。無論是什麼世代基督徒青年,我相信上帝都必然透過聖靈給每個人一樣的熱情、但不一樣的感動,在每個時代用不同的方式來為主發光,那都將是每個基督徒青年神聖的使命。
「團契是個大無限的地方。」這是我與身旁的年輕朋友互相鼓勵的一句話。作為一個具有信仰反省力的基督徒團體,團契不只是一個聚會的社群,還是一群青年人可以為主夢想、一起圓夢的地方。當一群長青人一起有了信仰的行動,這不就是屬於自己世代的「青年運動」?
流行作家九把刀曾說:「我想讓這個世界因為有了我,而有一點點的不同。」基督徒青年們,當我們充滿聖靈的感動,更應該有這樣的雄心壯志。願我們倚靠上帝的大能,遵行耶穌「愛鄰舍如同自己」的教導,用我們的生命努力去改變世界吧!就如同那首歌的歌詞「若盡力,咱就能改變此世界!」哪怕只是一點點,都將讓世界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