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不同民族的詩歌
記得2002年《世紀新聖詩》剛出版的時候,在台灣各地教會有舉辦過說明會,教大家怎麼使用這本聖詩。我忘記自己是在什麼情況下參與的,只記得是自己主動報名參加的。我想自己一開始想認識這本聖詩最大的動機是,想唱更多不同民族的音樂。以前在原住民團契和各種活動中所唱到特別的詩歌,很多都收錄在這本聖詩中,懷著這份嚮往,成為我最大的動機。
那場說明會在柳原教會,記得應該是由駱老師主講的。整天的說明會並不令人疲憊,反而有很多意外的收穫。記得駱老師用很多樂器示範不同國家音樂的唱法,雖然我沒有受過正規音樂訓練,但很多音樂和故事在那時候就有過深刻印象。後來也發現,當我知道一首詩歌背後的故事,唱詩歌時就會有更深的共鳴。
※新版聖詩反應時代使命
2009年新版的《聖詩》正式出版,耳聞編輯過程中遭遇許多挫折和爭論,但最後將舊版《聖詩》、《世紀新聖詩》,以及後來收錄的諸多菁華的詩歌,全部編纂在這本《新版聖詩》裡,為我卻是相當興奮的。
對很多人來說,它可能只是一本詩歌集,和舊聖詩一樣,永遠只會唱那幾首朗朗上口的詩,但對那些不曾唱頌過的詩,不會努力去了解。但站在一個歷史的時點,我發現,教會事實上是透過《新版聖詩》的編輯和出版,表達了在這個歷史處境和時代中教會的信仰關懷和告白,它是無法立時看見意義,卻會在持續延續的教會歷史上展現其真正的意義。
記得在上「基督教會史」的時候,每次談到教會歷史上重大的事件或者一種信仰形式的表達,老師總會找那個時代的詩歌,或者可以表達那種意境的詩詞來唱,常常透過一首詩歌幾乎就可以詮釋和說明那個時代的信仰關懷或歷史氛圍。我才意會到,詩歌原來是「我唱我所告白的信仰」,應該是相當嚴肅的。這也表示,現在我們在教會中所唱的詩歌,正是我們的信仰告白,它是非常嚴肅的,不是歡樂嬉鬧,或者曲調流不流行的問題。我們所唱的詩歌是什麼,其實也表現了我們信仰關懷的內涵、深度及廣度。我所看到,這本《新版聖詩》的編纂相當強調其普世性、在地性,以及音樂的豐富性,我認為這些主題是教會長年來在神學上的努力和信仰關懷的核心,《新版聖詩》可以說是它所結出的果實。
※推廣新聖詩需要耐心教育
很多教會或會友會批評《新版聖詩》難唱,我認為他們的批評並不來自真正的反對,而是不了解,以及在實際操作上所遭遇的挫折和無助感,是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耐性去傳達和教育的。至少「新聖詩教學研討會」是必要的。很多國家和民族音樂的意義、特色和傳唱的方法,確實是需要特別教學的。目前台灣教會音樂的人才,幾乎是接受完整的西方音樂教育,可想而知其對於其他的民族音樂特色和演奏方式卻是相當陌生,甚至帶有諸多偏見和優越感,這也是相當需要溝通的。但不代表沒有可能性,反而更需要接觸和傳達這些重要的神學關懷。
我曾經在教會的青少契教他們唱南非的詩歌。一開始青少年們會因為語言的障礙和旋律的不熟悉而表示反感,但當他們真的學習之後,反而感到非常有趣且快樂。這些詩歌背後的故事,可能代表一種深層的信仰體會,或者一個民族悲痛的命運,這些事實上對青年們的生命、信仰是很有幫助的。因此我認為,在教會第一線的信仰教育和音樂教育者,是需要更多支援,使其在進行教育工作的同時,能有更多的資料和經驗可以運用。而這經驗也告訴我,作為一個教會的教育者,我毋須預設會友是否接納,只要真誠地和他們分享我在其中的信仰體會。
《新版聖詩》因為是新的,在教會接受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批評、拒絕,但這種辯論和挫折應該把它看作信仰和神學工作必要的歷程。透過這些辯論,神學的思想和意識可以重新檢視;另一方面,也有機會和更多信徒形成對話。
最後我想表達的是,我相當贊同在聖詩中保留原來的歌詞。在多元文化的現代,這些詩詞和旋律成為教會接待「出外人」重要的工具,也是教會對來自不同國家肢體的關懷。我想起今日教會對台灣龐大的外勞和新移民人口尚未提出具體的宣教異象和生命關懷,《新版聖詩》能夠保留這些異國語言,除了幫助我們彼此了解,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其先知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