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11期 萬民皆祭司 ?
字級調整:

大專世界
〈愛在黎明破曉時〉的意象探討
「旅行」是一種不斷遷徙與流動的過程,我們離開(或是逃避)熟悉單調的生活,到陌生的異鄉沉澱思緒;旅行也會強化、對照出發之前的原始意象。
關鍵字:
作者/潘虹伃 (南台科大休閒所碩士生)
※ 旅行與愛情
不似好萊塢的老套情節,〈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這部由伊森.霍克(Ethan Hhawke)、茱麗.蝶兒(Julie Delpy )主演的獨立製片電影在1995年拿下柏林影展金熊獎。兩個年輕人短暫不到一日的懈逅透過電影呈現出來,稱此為「旅行愛情」的經典,可說當之無愧。

故事講述美國男孩傑西與法國女孩席琳在往維也納的火車上短暫相遇,決定共遊維也納;天一亮,行將回到各自的生活。不到24小時的相處,兩個人不斷在談話中行走於風景如畫的異鄉城市裡,分享各自的生命與相互滋長的愛意。

傑西與席琳在走動、談話、玩樂中分享彼此的生命經歷。影片呈現沒有太多的情緒起伏,所有場景如同發生在自己人生當中某一個時段般的平常。就如同我們也是和朋友邊說話邊走路、會到小酒館裡聊聊彼此的人生觀。不用煽情畫面與俗套情節做主軸。但男、女主角的對話卻是影片最具特色和值得回味的地方。

※ 談話與移動的過程
全片最大的特色是席琳與傑西不斷的「聊天」,同時在談天的過程中,隨者兩人的腳步走遍維也納大街小巷。他們談男女、家庭、宗教、友情、信仰…種種話題。「聊天」看似簡單,卻又不那麼容易。人生難得會遇到幾個臭氣相投的朋友,聊得開是一回事、要聊得深入又過癮則是難上加難。

或許是陌生人的緣故,兩人因此沒有顧忌,盡情的敞開彼此的心胸。「旅行」是一種不斷遷徙與流動的過程,我們離開(或是逃避)熟悉單調的生活,到陌生的異鄉沉澱思緒;旅行也會強化、對照出發之前的原始意象。這在男、女主角的對話中可以窺知一二。

※ 意象與旅行的關聯
在關於休閒體驗與美學的研究曾提到:「意象(image)是一種事實與情感的綜合體,是個人以情感的方式對其經驗做出反應。意象包含認知與情感兩部份。」
「意象」的模式發展在「旅行之前、旅行中,及旅行過後」有不同階段的流動過程。傑西如此介紹自己,同時道出一般人對美國(人)的原始意象:「我是無禮無聊、粗俗沒文化的美國人,對吧?不過我高中上過4年法語課。)

這是否是女主角的看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傑西的一番自我解嘲也讓人產生有趣的聯想:即使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國外。我們還是會用「別人應該是這麼看我的吧!」的心情對待自己。而這樣的自我覺察正可以反觀自己的原始意象:「歐洲人可能覺得美國人很沒文化。」更深切的說,傑西來歐洲的其中一個原始意象是:「歐洲比美國有文化。」
男主角對席琳說:「沒有服務可言。

不知道,這是我對歐洲的觀察」同樣的,傑西也說出他對歐洲的觀感,和美國相比,歐陸的服務生好似不太熱情。不懂招呼,只管站著等客人點菜。

同樣地,女主角席琳也說出令她覺得生氣的事情:「我討厭在國外,特別是在美國。真煩!每次穿黑色衣服、或是生氣…任何一件事,他們都會說:噢!真是法國人呢!真可愛。我不能忍受這種說法。」

對美國人來說,法國女孩席琳是他們原始意象與誘導意象的結合:不論席琳做了什麼事情,都是「法國式的作法」。成為被觀察的對象讓她很不開心。這可以從文化刻板印象去探討。

但在電影中其實並不會有太多的差別。男女主角因為都以英文溝通,反而「法式」的印象被英語的台詞沖淡許多。充其量看得出兩個人成長背景不同、價值觀有異。反而在街景不斷變換之中才能一再提醒「這裡不是美國」。

傑西到歐洲的原因是因為想和女朋友相聚,遠渡重洋最後卻是與女友分手,為了散心才搭火車在歐洲各地流浪,等待在維也納起飛的便宜班機返美。可以說,他旅遊的目的是為了打發和女友分手後等飛機的時間。

所以誘發意象是因為「飛機在維也納起飛,不能改日期和班機。」他對意象的評估則是「省錢,散心」。不過,人生難免有所轉折。這麼一個簡單的動機卻讓他的實際旅遊經驗到改變一生的轉折(會這麼說是因為9年後的續集Before Sunset,但此不在討論的範圍,就不再多加描述)

※ 開始,也是結束
「旅行」是一門高深而又平實的學問,它是一個流動的圓圈。從出發離開熟悉的情境,在不斷移動的過程中與陌生的事物產生碰撞。男女主角承諾6個月後在道別的月台相見,後來他們赴約了嗎?

續集—Before Sunset
在續集Before Sunset中,很顯然的,男主角傑西帶著9年前的回憶(複合意象)回到歐洲,並且在席琳的故鄉法國舉辦新書發表會。從當年原始意象(想與女友團聚,對歐洲的刻板印象等)到誘導意象(與女友分手開始閒晃、找到一個伴遊維也納的法國女孩…)終至與續集的複合意象(帶著9年前的回憶返歐)相結合。

複合意象看來不是旅遊終止。只要人活著一天,再舊地重遊一次。那麼,複合意象就會被一再的記起。除了與旅者年歲和閱歷增長有關、旅遊地點的改變、當年遇見的朋友(豔遇)都處在「變」的過程。我們不斷藉著旅行離開熟悉的生活,闖入陌生的旅地,和意象的流轉相隨。

當年到這個地方的回憶與今日舊地重遊的意象不斷的轉換、交替、或是重置。在Before Sunrise 這部片子裡,我們可以發現那種屬於年輕氣息的無畏和天真,還有意象交疊在男女主角對話裡的字串,無形間也建構了觀者對維也納的想像,並且成為觀者的原始意象與誘導意象,產生想要「到此一遊」的衝動。只是,我們就算到了片中景點一遊。是否能遇上如同故事情節般描述的知心朋友。這恐怕還是得各憑運氣了。
同作者相關文章: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11 期 萬民皆祭司 ? (73-75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11期  2009年  4月 萬民皆祭司 ? 111
本期主題:萬民皆祭司 ?
發行日期:2009/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召喚神聖‧互為祭司
信徒老實說:從權力結構看「信徒皆祭司」
「萬民皆祭司」之我見
從加爾文神學看「萬民皆祭司」
信徒也可以成為牧師的祭司?
牧師也是「信徒」嗎?——兼論牧師在上帝國度中的角色
為何團契會長、小組長一定要受洗?
從培養「祭司」淺談青少年信仰教育
在後現代思潮中泅泳的現代教會
「加爾文與台灣」策展有感
荷蘭時期教會人物檔案(三)台灣改革宗教會的擴張者:尤羅伯牧師
生活中見信仰──呂秉衡的油畫創作
異夢中的土地—— 一位猶太老人與一位台灣老人的土地智慧
生命的12個記憶——〈貧民百萬富翁〉中不妥協的信念
「無私之愛」與人類救贖的可能性──從「切支丹作品」探討芥川龍之介與神的接觸
名命、讓羞人愧、譴責的性別政治——創世記一~四章
農民擺攤組市集‧蔬果親手賣你給
標準e 5 c.c.
德生松年大學 (七字仔)
〈愛在黎明破曉時〉的意象探討
第46屆神研班籌委有感
難忘的神研班
神研班體驗信仰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