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5期 另類教育在台灣 |
|
|
神學淺說 |
從主日學發展史看基督教教育的推動 |
|
關鍵字: |
作者/張德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
|
|
|
基督教教育不是只在教知識,而是在分享生命,是生命的培育,所以,老師自己要先得到豐盛的生命,正如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你們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 主日學的由來 主日學已經成為普世教會從事基督教教育的的方式,包括兒童主日學與成人主日學教育。主日學教育先由兒童主日學開始,其創辦人為英國聖公會的信徒羅伯特‧雷克士(Robert Raikes,1735~1811),而背景則為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的英國。
雷克士和當時的名佈道家喬治‧威特腓(George Whitefield,1714~1770)同屬古諾斯特市民,他在威特腓所締造的宗教復興氛圍之中成長,基於信仰的虔敬,對週遭的社會處境十分敏銳。雷克士注意到工業革命之下的英國,每逢星期天孩子們就在街頭廝混,而這多半是因為家庭貧困,或是很多童工每逢星期天便無處可去,便開始思考創設學校的可能性。1780年7月,雷克士聘請四位女教師,聚集孩子,教導他們讀寫與基督教教理問答,目的不只是要他們接受一般教育,更是要積極培養他們有正確的信仰與道德觀。雷克士不僅自編教材,還頒發獎品給優秀的學生,鼓勵青少年認真讀書。
雷克士隨即將他關於主日學校的計畫與發展方針發表在《古諾斯特期刊》上,當時深受福音復興運動影響的英國很快地接受了這種作法,七年內,大約有25萬的英國孩子正在接受主日學教育,這幾乎是當時英國人口的3%。雷克斯的努力深受當時有名的佈道家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的肯定,他在一份期刊中說道,當他發現主日學校如雨後春筍般設立的時候,他想也許上帝對此有超過我們所思所想更深的旨意在其中,誰知道這些學校之中的一些不會變成孕育基督徒的搖籃呢?雷克士的事工逐漸跨越教派,浸禮會信徒威廉‧福克斯(William Fox)借重雷克士的經驗,在倫敦推展主日學校的設立,結合跨教派的力量,成立「主日學聯盟」,他鼓勵眾教會設立主日學校,於是,數以百計的主日學校在短時間內紛紛出現,教員也由「聘請」改為「志願服務」。
※ 如何推動基督教教育 從雷克士發展主日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成功的教育推動者應該具備下述特質:
一、有異象、有遠見 如果沒有異象,事工就會停頓,而異象需要不斷更新,原先設定的目標快要達成的時候,就要再設下一個目標,向前面的標竿直跑。
當人們認同你的異象時,他們就會認同你的領導。
二、須有可達成目標的策略 要達到異象,必須要有可達成目標的策略,這都需要研究與分析來配合,而不是只憑空想像或禱告完之後憑信心,就做決定。我們需要藉由研究與分析來思考如何發展主日學?我們需要調查,教會會友有多少子女?為什麼這些孩子沒來教會?我以前帶領少年團契的時候,剛開始有些孩子不來教會,我去調查,發現最大的阻力來自於父母。原來父母看重孩子的學業,雖然孩子喜歡到教會,但父母不放心。我找父母溝通時先不談信仰,否則他們會說,牧師只會談信仰。我對做父母的說,先看看你的孩子,他/她讀書那麼忙,下課後還要補習,壓力一定很大,你可不可以替他/她找一個時間和空間來舒解壓力?他們都點頭同意。我又告訴他們,教會團契不但可以舒解壓力,還能栽培信仰、訓練領導能力,使其成為領導人物,也可培養人際關係,學習團體生活。父母聽了之後,就都鼓勵孩子來到教會。
當人們相信你有可以達成目標的策略時,他們就會跟隨你。
三、要有明智的決策 主日學教材編得再好都還不夠,如何讓上帝的話活出來,老師自己要成為活教材,讓上帝的話活出來,才是最重要的。基督教教育不是只在教知識,而是在分享生命,是生命的培育,所以,老師自己要先得到豐盛的生命,正如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你們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如果教育者沒有這樣的體驗,所做出來的決策,或所推動的事工,就和一般教育沒什麼不同。
人們願意跟隨能做明智決策的領導人,這包括對問題的辨識力以及處理能力。
<未完待續.....>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 詩篇23篇之美 (第 124 期)
|
.從主日學發展史看基督教教育的推動 (第 105 期)
|
.顏色之外——展望2004年後的長老教會政教關係 (第 85 期)
|
.二重埔教會的社區工作 (第 76 期)
|
.與哀哭的人同哀哭——台灣各宗教921救災概況 (第 65 期)
|
.編者的話 (第 61 期)
|
.論《契機文獻》一書 (第 49 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