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5期 另類教育在台灣 |
|
|
本期主題 |
從解放知識到草根民主的嘗試——社區大學運動 |
|
關鍵字: |
作者/陳良哲
()
|
|
|
社區大學起於對原有高等教育的挑戰,但一路走來,其存在意義卻非一種新型態的正規大學,更不只是終身學習之非正規學習機構;透過課程與實作,它已逐漸引出學員對公共議題的關注。
※ 社區大學的理念:解放知識、推動公民社會 1998年5月4日,夏鑄九、史英、顧忠華等人發表「五四新社會宣言」,宣佈成立「公民社區大學籌備推動委員會」,並籌組社區大學。9月,「文山社區大學」在木柵國中成立,是第一所由民間發起籌設,並與縣市政府合作的社區大學。
當時,社區大學的意象,以一種新型態的成人高教機構出現,並同時有實現社區主義、形塑社區共同體等「重建社會」的期待。社區大學來自於黃武雄於1990年代的倡議,與四一○教育改革運動脈絡下的相關討論。
黃武雄所想像的社區大學,是一種新型態的大學。入學不設學歷門檻,畢業可授大學學位。
他認為既有各類成人教育多以學習中產階級品味為導向,遂期許社區大學能走出另一種成人教育的風貌——將成人的自身經驗與現代知識(尤以人文、社會與自然三類為主的學術課程)相結合,透過人自身的「經驗知識」,與學院裡頭的「套裝知識」相互學習對話。課程內容分為學術(人文、社會、自然)、藝能、與社團三類,滿128個學分才授予學位。
社區大學也強調社會重建、參與公共事務的實踐與理念。在〈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劃草案〉,黃武雄以環境污染為例說明,人民對公共事務的疏離,視為台灣社會最深層的問題,而民間力量的形成與否,更是重建社會的關鍵所在。社區大學的設置,更被黃武雄認為「可以激發人民再參與公共事務的熱忱」,能深化台灣內部反省、凝聚社區意識與「提升民主素養」。
李丁讚則把社區大學的發展,放置在八○年代社會運動、九○年代社區營造的系譜上,認為社區大學是這一脈相承的社會改造工作。這些社區大學的理念,後來便歸結與聚焦在「解放知識、(推動/促進)公民社會」,成為許多社區大學工作者朗朗上口的口號。
※ 社區大學的走向日漸多元而模糊 社區大學在短短幾年間在各縣市政府的授意下急速普設,社區大學工作者也出現各種多元的面貌(從早期的教改/社運工作者、各類公立或私立社教單位,到各大學推廣教育部)。各項資源的需求與國家資源的湧入,加上「終身學習法」將社區大學定位為「非正規學習機構」,讓社區大學的樣貌與性格顯得多元而模糊。
很多時候它成為救國團、社教館或文化中心的分身,開辦各種藝能課程與講座;有時則承載政府向民眾宣導政策的意圖,像是辦理「全國公民憲政諮詢論壇」或是台北市各社大的「公民素養週」。它也是展現民間活力的櫥窗,像各種「志工列車」研習活動、各社區活動的表演團隊、各項文建會「文化公民權」展演活動。有時它更是國家行政工作的延伸,負責承接地方政府(從各縣市到各鄉鎮)的各類文化教育活動或行政訓練工作。
社區大學對於高等教育的挑戰,如今顯得是蒼白而無力。於內,學術課程在社區大學裡頭的確招生不易;於外,社區大學的設置權力在各縣市政府教育局社教課,且「終身學習法」公佈之後,社區大學被定位為「非正規學習」而無法授予大學文憑。
在形式上,許多社區大學還是保有學術、藝能與社團三類課程,但課程多以藝能課程為主,儼然成為另一種救國團社教中心。在社區大學「解放知識、促進公民社會」的規範性理念下,有些藝能課程不單只是學習一種「藝能」,更能透過此課程,引導出學員對於自我生命歷程的反思,與公共事務的關心和參與。
雖然在挑戰高等教育與文憑授予方面,一直無法突破瓶頸。但各地有心的社區大學工作者,還是試圖在社區大學的園地裡頭,透過課程運作與社區活動,在公共事務上作各種嘗試與努力。例如「新移民女性」課程的設置、「公衛課程」的培力、審議民主的實驗、以及各種環境議題的參與、社區的組織與培力。或如以高雄旗山美濃為主的農村型社區大學,嘗試向農村學習,並為小農尋找可能的出路。另有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為傳承各種民族技藝與知識而努力。社區大學雖然未能成為新型態的正規大學,卻轉變為各種公共議題的平台,讓學員知道、了解各種公共議題,且參與其中。
※ 台南社大的經驗:培育環境公民 這當中,又以台南市社區大學的例子最為人所知。
台南市社區大學的環境教育,黃煥彰是主要的影響者。在台南市社區大學設立之前,黃煥彰已投入二仁溪污染案多年,並開始關注中石化台鹼安順廠的污染狀況。台南市社區大學於2000年籌辦時 ,即邀請黃煥彰擔任自然環境學程的召集人至今,並與校方學程助理晁瑞光合作規劃該學程。
黃煥彰與晁瑞光均對自然環境與攝影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每週前往台南市各地拍攝圖像紀錄,尤以二仁溪與中石化台鹼兩個污染區域為主,同時也採集各項樣本,例如各色污染土壤、水樣,或是被污染水所染色的石頭。這些樣本,大多並未進行各項檢測,只是用來收集與觀察。 晁瑞光將所拍到圖像,加以剪輯整理,附上簡單的說明文字後,用電子郵件的形式發給各學員與相關團體。例如全國社區大學的TWCU電子郵件群組,就常見到由晁瑞光發出的圖像紀錄郵件,郵件的內容常是含有重金屬或各式廢水與廢棄物污染的河川,或是遭偷排化學廢水的排水道。看到這些電郵時,往往令人感到怵目驚心,也驚覺河川污染的嚴重性。原本只有黃煥彰與晁瑞光兩人從事這些水質監測與影像紀錄,隨著環境課程改採免費推廣(2002年),以及環保署的引入水質監測日的活動(2003年),讓更多關心台南市河川水質的學員開始參與其中,成為台南社大水質監測的志工。
由於晁瑞光與黃老師會將所拍的影像,轉寄給市政府環保局並要求該局處理,起初公部門反應不如預期,待將訊息轉告媒體報導後,公部門才開始取締。次數一多,加上環保署的關切,市政府環保局對於黃煥彰與晁瑞光的檢舉轉為積極回應。學員仿效起這種「附圖、說故事」的方式,也拿起相機拍下被廢水污染成五顏六色的河流照片,附上時間地點與簡單的說明,向環保單位舉發,同時也轉寄給社大,或向媒體投訴。
學員阿凱,則以同樣的方式,對於台南市的公園綠地與公園中的各里活動中心進行測量、紀錄,並持續對此「一里一活動中心」的市政作批判與監督,響應台南市環保聯盟「保護公園綠地‧反公園水泥化」的行動。另一名學員阿德,不因腦性麻痺帶來的肢體障礙而自限,時常參與在環境志工的活動中,也將這些相關資料,整理在自己的網誌(BLOG)上。阿德在群體中的積極參與,也影響了其他學員參與其中。社大的工作人員,更將河川議題導入各種藝能課程,舉辦特展與相關活動,讓藝能課程的學員們也能了解河川污染的議題。
河川水質監測與對污染案的關注,讓台南社大的環境行動受到大家肯定,進而提供資源,相互合作。其中一個重要的合作對象,是環保署與長榮大學共同成立的河川保育中心。2003年該中心與長榮大學、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真理大學與台南市社區大學共同合作,從事河川巡守志工的培訓與組織工作。以台南社大做為教學場地,串聯各單位進行組織訓練的活動,並成立河流巡守網,不定期向環保單位回報。志工們巡守監測,發現河川污染即向環保單位舉報、轉告媒體供其報導、循線追查廢水暗管與汙染源,因而大幅改善二仁溪與嘉南大圳被傾倒或偷排廢水的情形。由於培訓與組織成果良好,已由環保署參考其經驗,向各縣市政府環保局推行全國性的河川巡守網絡與環境監測大隊。
台南社大從環境課程開始到成立河川巡守社,透過河川保育中心與台南社大的合作,建立河川守護網。巡守志工可以透過電話舉發污染,要求環保單位進行追查,或是上網透過衛星地圖,將污染地點定位以進行舉發。然而,志工並不單單只是當「報馬仔」交給環保單位處理就好。
在台南社大的環境志工培訓,包含了網路傳輸的基本技能、圖片影像的存取、修補;成為志工不單只是保衛河川而已,同時也透過電腦技能的學習,提升自我能力。河川志工的培訓也會談到如何沿著污染水源追查河川污染的可能來源,志工不只是被動的發現舉發,更可以主動追查。持續一段時日,也的確見到河川的水質有所改變,改天當他/她再見到相關污染,就更積極主動的介入,拍照紀錄、電話或上網舉報。
從台南市社區大學的環境課程看來,雖然社區大學原先的設置理念與課程規劃並未落實,在參與公共議題上,卻逐漸地長出自己的樣貌與成果。以環境課程為例,授課方式採取課堂教學、戶外參訪與實作並存的方式,後續行動與訴求也多以「環境保護」或「生態保存」的姿態介入其中,這也是為人所接受的普遍價值。透過環境議題引導學員開始參與公共事務,似乎較為容易得多。
參與環境議題的學員,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地實踐著簡單的環境行動,成為具有公共性格的環境公民。學院中有生產專業論述的環境主義者,各環保團體裡頭也有串連組織的專業環運工作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境保護或生態保護,並為此在相關公共事務中採取積極行動的公民們卻很少。社大的環境課程,正可嘗試孕育出關心環境議題的公民。
從台南社大的經驗看來,如今社區大學的存在意義,也許已不再是一種新型態的正規大學,當然也不該是官方所模糊界定的終身學習之非正規學習機構。透過課程與實作,將學員從日常生活的私領域,逐漸引導出對公共議題的關注與介入,成為自主的公民。這種草根民主的學習與嘗試,也許才是社區大學珍貴之處,也應為社區大學持續努力與嘗試的方向。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農民擺攤組市集‧蔬果親手賣你給 (第 111 期)
|
.該如何追尋那光? (第 108 期)
|
.從解放知識到草根民主的嘗試——社區大學運動 (第 105 期)
|
.改看「公民新聞」,如何? (第 99 期)
|
.軍火交易的世界 (第 97 期)
|
.雖是聖誕,但戰火未曾止息 (第 97 期)
|
.舞?詩篇般的人生-舞蹈家廖末喜的創作與信仰 (第 97 期)
|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系列~誰的神研?誰的大專? (第 87 期)
|
.看!長老教會──對「社會關懷」的批判性反省 (第 85 期)
|
.請原諒我,女孩! (第 64 期)
|
.「援助交際」在台灣:以封閉性網路社群色情現象為例 (第 61 期)
|
.留還是不留? (第 57 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