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53期 life@university-大學生活
字級調整:

大專世界
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在我們的時代實現 神悅納人的禧年
關鍵字:
譯者/張馨文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WSCF-AP RCM 台灣代表、WSCF-AP Women's Committee 委員。)
作者/王慧貞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神學組教授,WSCF-AP 顧問。曾任WSCF-AP主席與前任regional office幹事。)
前引:
  這篇文章是由王慧貞在WSCF(World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 Asia Pacific region)第十四屆 Regional Committee Meeting(RCM)的演講翻譯而來。此篇主題「Behold,I Make ALL Things New: Fulfilling the Year of God's Favor in Our Times」同時也是WSCF重要的精神。文中提及以下問題:(1)這主題的聖經背景。(2)SCM如何看待一九六0、七○年代學生運動的歷史。(3)基督徒學生與世界、教會、普世宣教工作的關係。(4)基督徒學生運動與senior friends之間的矛盾。(5)學生應如何面對自己在「基督徒」、「學生」與更重要的,「運動」中的地位與角色。(6)SCM應如何重新出發。由於大多數的問題皆屬於開放性的問題,演講者雖未做深入的解答,但對重新思考、反思這些問題卻有尖銳的提示與啟發。對曾經歷過過去台灣學生運動的畢業學長姐(也許已經消失在職場、家庭與教會之中),與現在正在長青團契活動的學弟妹們(也許已經忘記學生的使命和所謂的「長青精神」),皆有助益。譯者相信,如果我們願意好好的思考這些問題,台灣的SCM(註1),做為WSCF重要的一份子,一定會有一番新天新地。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對大會主題的一些反省。在這主題的前一部分:「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是從聖經啟示錄二十一章1-5節中擷取出來的。這段聖經是我最喜歡的聖經節之一,常常讓我深深感動: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神要擦去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嚎、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啟示錄是羅馬帝國壓迫基督徒社群時所寫成的。即使當時的基督徒尚未被尼祿迫害,但羅馬帝國的政經、宗教勢力,早已駕馭了的每一個人。那從「無底坑裡上來的野獸」(十七:8)是帝國勢力最真實的寫照:先嗤伏著,然後迅速顯現。然而,在啟示錄神與魔鬼激烈的征戰之後,上帝的律法重新開始,橫跨在神的旨意與人的順服之間的巨大鴻溝被削減,嶄新的局面成為可能。

  啟示錄代表的是地上人民的強烈呼求;因為人們在這裡只看見魔鬼的惡勢力,驚恐、迫害、將失敗的上帝國,和永無天日的希望。人們大大地渴求上帝的應許: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在經歷苦難和與惡勢力奮戰的日子裡,上帝國真正實現,而人們不再分離的新天新地,是人們的異象。這就是路加福音四章18-19節所形容神與他子民同在的景象: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啟示錄中的哭嚎因此也是對神的再現、對神與人們同在於正義與和平之世界當中的渴求。

  也許我們會問:這樣的渴求與WSCF的工作到底有什麼關係?

  現在,讓我介紹一本重要的書:Story of a Storm:the Ecumenical Student Movement in the Turmoil of Revolution(Risto Lehtonen,1998)。這本書的主題——暴風雨——是60、70年代革命時期,且也是WSCF在世界各地成立SCM的時期。最後一章作者寫到:

  最近在看待WSCF的歷史時,有令人困擾的缺點(disturbing weakness)浮現出來。而這些缺點,已經成為那些曾經在60、70年代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最不願意去談的事情。不論WSCF在未來是否可以克服內部矛盾與衝突,或者它依舊在普世上軟弱無力(remain an ecumenical invalid),這些歷史的功課都仍然重要。

  Lehtonen期許WSCF的是:去面對在運動中自我破壞的歷史。當時SCM切斷自己與教會的關係,因為教會保有神學的傳統且不願意與政治革命相聯盟。SCM認為,只有放棄自己的地位甚至一切,委身於基進的政治行動,才能將自己定位在上帝國的實現中。所以,他們宣稱:教會中沒有救贖(there is no salvation inside the Church)。

  直至今天,我們仍然背負著六○年代末的社會議題:跨國市場所帶來不公義的政治與經濟、民族國家的競爭、種族歧視、壓迫人民的政權……。藉著關心這些議題,我們一直懷緬於過去的「美好時光」,並讓自己與教會、其他學生離得越來越遠(註2)。這並不是說,上面的議題不具有重要性,而是:我們該從哪兒開始(基督徒學生運動),是過去,還是現在?現在的學生與青年難道除了是敗壞的市場經濟產物以外,一無是處?現在已經沒有任何的議題是學生與青年可以去關心、質疑的嗎?學生的夢想與熱情是什麼?在哪裡?

  我認為Lehtonen是對的。如果我們不瞭解過去的學生運動歷史,我們便不能就過去所學習的功課而擬想未來。我們都知道當基督徒學生運動橫掃國界,對全世界政治制度的改變,校園、教會的更新施加壓力之時,他們是多麼的火熱。而作為新一代學生運動者,我們總是希望那些「美好時光」可以重新實現。但是,問題並不是這經驗能否重來,而是:今天社會變遷的定位是什麼?今天普世學生的工作與使命是什麼?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要努力地從歷史中學到教訓。

  我自己也曾經從畢業的學長姐(senior friends)那兒學習什麼是SCM以及七0年代的校園工作。SCM對八○年代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而當時有人提出復興這運動的建議。所以,我們重新收集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的歷史,且對一些senior friends作訪問。但是,當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在1981年復興起來之時,我們卻面臨了教會中曾經是SCM人士的懷疑與敵意。我多年以後才瞭解:SCM對基督教世界、教會而言並不是同工者。多數曾經知道SCM是什麼的senior friends,也已喪失他們的熱情。我覺得奇怪:為什麼對當時的年輕人而言,曾經美好且重要的事情,會變得辛酸且痛苦?這個謎在當我發現全世界的SCM都有相同的情形時,仍持續地發酵。

  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所應該做的事情並不會是錯的。社會公義的議題一直擄獲我們的心,而那也正是我們會加入SCM的原因。但是,為什麼我們會在基督教世界的邊緣工作?也許,我們仍然專注於社會與政治議題,而試著將「社會的弱勢」發掘出來。但或者,在進入下一個千禧年之前,我們需要重新勾勒(re-chart)我們的腳步,瞭解我們從哪兒來,將往何處去。

  對我而言,我們足印中最重要的啟示,是上帝同在所帶來的鼓舞。那是一種堅定的信仰,相信公義必得彰顯。這裡有兩個思考:

  第一,必須以謹慎且反思的態度去學習「運動」。當明白學生世界的強勢與軟弱之處,和學生如何貢獻心力於不同的社會;當領悟我們所背負的擔子和我們所做的夢。去發現學術生活的資源,並與其進行角力。

  在我的觀察中,今天的學生其實就和從前一樣聰明且具有潛力。但是,他們卻缺乏基本的使命感,而這是讓他們覺得某些事必須去做且催逼他們去改變的動力。他們並不覺得他們有時間、能力,有耐心去奉獻於(如此)嚴肅的工作。並且,他們找不到能鼓勵他們跟隨其腳蹤的長者。SCM可以填充這鴻溝嗎?SCM可以提供學生工作的使命,讓學生熱心投入、並享受其中之樂趣?SCM除了擔負過去的意識型態,是否能創造出一具有生命的社群(community),而專注於完成夢想?

  第二,重新奉獻(re-dedication)信仰,如果可能的話,回到教會。一個基督徒學生運動只有在充分利用屬靈上的資源——也就是對上帝的信仰——才能維持在最強壯的境況。今天,信仰的語言、屬靈的經驗與我們是多麼地不相干。但是,信仰卻是我們的寶藏,它可以帶來無限的增長與豐富,如果願意深入去探求的話。屬靈的寶藏將會伴隨在課業學習、工作的過程,使我們更加的全備,成為我們最重要的支柱。

  做為一個大學教師,我常聽見同事抱怨學生素質降低、只關心他們自己,學習只不過是上上課而得到找到工作的保證。但是當我開放機會讓學生自己去規畫上課,我發現他們有無限的創造力,批判的知識,且對他們所興趣的議題充滿熱情。我常遇見懷疑的senior friends批判SCM喪失邊緣性的思考。但是,當我看見從最小的SCM來的年輕學生,是多麼地激烈且充滿精力地想要讓他們的生命與社會有那麼一點不同時,我知道希望就在這裡。也許現在不是學生運動的最佳時代,但我們仍可使「運動」成為對我們而言(同時也是對他人而言)是豐富且有戰鬥力的,只要我們夠關心我們的信仰、社會和全世界。當我們渴望上帝的同在,並開始實現我們的夢想,新天新地就會在這裡實現。
同作者相關文章:
教學現場中的公民意識型塑——教學者的角色 (第 142 期)
亂——今日社會的倫理價值 (第 88 期)
大人拼經濟,小孩拼英語 (第 84 期)
深夜四點:你怎麼還掛在這裡? (第 75 期)
你我都是偷窺者?!狗仔隊與偷窺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第 72 期)
青年的敬拜:磐頂教會青年崇拜 (第 69 期)
談「民俗療法」 (第 66 期)
你的「性」觀點多元嗎? (第 64 期)
參與第32屆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總會心得 (第 60 期)
關於ASYG 2000 (第 58 期)
為何出走? (第 57 期)
全球化與心靈帝國 (第 55 期)
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在我們的時代實現 神悅納人的禧年 (第 53 期)
學生在中、總會的服事 (第 42 期)
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在我們的時代實現 神悅納人的禧年 (第 53 期)
註:
1.也許有人對於什麼是台灣的SCM有所存疑。基本上就字義與精神而言,基督徒學生運動是不受機構與組織所限定的。但就組織上而言,WSCF直接在全世界各國所設立的SCM便是傳遞基督徒學生運動的中心點與統合機構。所以許多國家便以SCM作為組織的名稱,例如HK SCM(香港)、SCMA(澳洲)。1990年,總會以大專申請入會。普遍認為,雖然在機構的名稱上有轉換的困難,許多學生並不知道「長青」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是「SCM」的代名詞,但在實際運作上不僅有許多的長青人為台灣的基督徒學生運動付出相當關注與心力,長青團契也一直以關心社會、活出信仰自居。所以兩者其實血脈相連。而事實上當今世界的SCM與大專長青所遇到的問題有極多的相似性。所以當本文提及SCM時,讀者不妨以大專長青團契思考之。
  
2.這在許多國家的SCM的確是這樣的。相對於長青與長老教會的關係,像韓國、高棉、斯里蘭卡等國家的SCM,並不具與教會的良好關係,甚至被基督徒社群所輕蔑。而明顯的,由於學校的不支持,SCM的運動傾向,使許多學生對SCM也有所反感。台灣的長青在過去的歷史中也曾經如此。許多團契在校園中並不是合法的,長青的學生被政府、學校所特別「關照」,當然在學術社群中也較與一般學生有所距離。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3 期 life@university-大學生活 (73-7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3期  1999年  8月 life@university-大學生活 53
本期主題:life@university-大學生活
發行日期:1999/8/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福氣s/
編者的話
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
長青團契與我的大學生活
我的新鮮人戀愛學分
我對大學生活的期待
我對大學生活的期待
我對大學生活的期待
我對大學生活的期待
我對大學生活的期待
大學生生活形式調查問卷分析
當小小水母不再優游
舞蹈與運動家的佼佼者——阿美族
天使的歌聲——聖亞拿教堂
上帝國宣教在東門社區
何謂「千禧年」﹖
褪色的婚姻
男生女生怎麼配?
基督徒當如何看待現代算命文化?
尋回信仰,才有生命願景
教會(團契)中教育的重要性
耶穌抱報——直達天聽祈禱卡將大流行
回憶大學時期的團契生活
思想起……大專團契的日子
做一件讓台灣變得更美麗的事
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在我們的時代實現 神悅納人的禧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