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36期 文學與教宗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當代台灣小說的解救表現
關鍵字:
作者/李喬 (基督徒,本土作家,《台灣文藝》主編。)
  就字面解釋:「解脫」是解救脫出。困於心智的,那就應先求解悟--領會其理。關於外難的,那得除去磨難,然後脫困救出。「救贖」的救是救拔,拯之使脫於危險,與「解脫」相近。贖的原意是以財拔罪,引申為用價取物回也,凡取回所質之物之謂;目的也是救出,只是特別強調「用所值」去贖回而已。值得注意的是猶太教每歲七月十日,訂為「贖罪日」,教徒行斷食祭,與現行基督宗教的「禁食」是一樣。
  
  解脫與救贖似乎是不可分的,然則本文以「解脫」「救贖」二型分別敘述,只是為方便從事而已,茲比較說明如下:

■「解脫型」主題表現
  戰後台灣第二代小說大家鄭清文先生,其作品著重悲劇過程的探討,而冷靜敘述深層意識的流動樣態(註1);不少篇幅的主題是處理解脫與救贖的。基本上鄭氏的「脫困」思考量於「人自身」上面。其作品中經常出現的觀點是:「教訓是慘痛的,而生長卻是緩慢的。」「記得教訓,使自己成長。」(註2)「一張葉子的掉落,並不代表它的死滅,它代表母樹的成長。」(註3)「人需要不斷的成長,但每一種成長都不免伴隨著一些惆悵……」(註4)。總之,鄭氏的「脫困」能源在於自己,過程中有悲有喜,需付出代價,而生命總是一往直前,它是一種「自然」的姿態。
  
  「苦瓜」的秀卿陷入「苦境」是:丈夫外遇,她訴之於法,丈夫與情婦在法庭公然承認相愛,她不放過,結果他們竟然相偕自殺殉情。秀卿拒絕所有親人援助,獨力撫養二子。當她吃下白煮苦瓜,孤冷淒苦直入心脾,但她「固執地燃燒自體生命,堅持著近乎自虐的復健」方式……(註5)秀卿不是一直陷於病態的自虐與施虐二子,而是以苦鍛鍊自己,並解消心中種種枷鎖。最後以平常、正常的心,面對可能出現的新愛情,也就是積極的解脫;也是自我救贖的完成。
  
  「三腳馬」是一篇叫人心酸的小說:「我」回故鄉向「吉祥叔」選購木刻品。吉祥少年時因鼻樑有白斑被取綽號「白鼻狸」。而他在被譏弄歲月中找到另一生存之道:作統治者的爪牙,當上巡查為害鄉里。戰後他逃脫鄉人報復,妻子玉蘭卻籌資以演戲三天並跪在廟前向鄉民謝罪。他回來時玉蘭已逝。他承負二重罪疚而活,於是終生以木雕馬匹的方式寄悔託恨。「我」選購一隻三腳跪地,一腳已斷「神情極苦」的馬。吉祥願意無價奉送。--那是與逝妻夢中對泣醒後刻的。他謂:「我心裡一直怕挑這一隻。怕來的事往往來得早。」他「乾涸無神的眼情突然濕潤起來。」「我」把頭轉開,輕輕放下手裡的三腳馬……。
  
  這是一篇把「解脫與救贖」完整貫穿起來的主題表現。吉祥性格與行為的形成,世人無法理解;人間本來就如此--結果卻只有自己承擔。吉祥的罪行,對於妻子的負疚構成他必須以半生「為質」的方式存活,最後是在故人之子後輩面前認罪。這是以半生「所值」贖罪。結果從痛苦中解脫(可能);又由於「我」放下那隻馬,吉祥叔的救贖真正是完成了。鄭氏是「自力論」者,但在此「我」的協助--「他力」似乎也是必須的。(註6)
  
  「秋夜」寫的是卅八歲守寡婆婆下,三個媳婦面對不合情理人性的三種不同因應方式--規定卅八歲起不得與丈夫同房。大媳婦接受卅八歲與丈夫分居的「禁令」,並負起監視二、三妯娌的任務。二媳婦抑不住情慾而接受誘惑。自殺、不死,從此在家吃素,鮮有外出。三媳溫馴,但在丈夫的生日夜,反抗禁令,黑夜穿越樹林野墓,冒人鬼蛇虺的可能侵害,來到鎮上宿舍與丈夫相聚。終於激起丈夫「我來承擔」--一起反抗。至此,也救贖了丈夫,夫婦同時去面對不合情理的壓迫,進而解脫它。這個過程中,有人起來以行動反抗是必要的。
  
  「大廈」是解脫心中自織的「煩惱之網」的故事。雪華嫁的丈夫平凡老實,她為求出人頭地跟「畏友」麗秋學做股票。她竭力求順,在順手時勉強訂購一華廈。後來因股市風暴而大傷,必須放棄華廈;麗秋願意以行情以上價碼承接。故事重點在描繪她的不甘心;尤其最最不甘心的是「華廈落在麗秋手上」。丈夫鼓勵她自己面對,「這是一種成長」,最後她決定自己去交鑰匙。在陽台上,她曾萌生往下跳的衝動,「緊抓欄杆的手是冷而濕的」。這是一段內心大戰,艱苦的自我消解,脫困的過程。
  
  「龐大的影子」的表現與「大廈」很相似。白玉珊是董事長的能幹女秘書。董事長喪偶,曾屬意她,但她婉拒。許濟民曾與之交往,她故意隱瞞頗佳的家世,許以非可附之鳳而疏遠。許職離不久後突然以常董身分返回公司。原來許成了董事長之東床快婿。她感不適與壓力。某日董事長以許與女兒意,要求她辭職,但答應作續妻則可留下。這是多重困境,也是艱難選擇。最後白玉珊「透明化」了數端:一、明確卑視許某,二、明確取得自己選擇之權,三、目睹董事長被擊敗呈現的蒼老、疲憊相,然後拒絕之。這是內心交戰而脫出的過程,也是現實人間不屈名利的勝利。
  
  「永恆旳微笑」與鍾鐵民的「竹叢下的人家」是兩篇情調相近的小說。奇妙的是同樣「湖面寧靜、底裡漩渦猛烈」的作品。「永」的「王老爹」是一個看來純厚老實,實際是無用之人。外界任何刺激全無反應,連妻子偷人、走掉,都「認為」有道理的廢物。後來兒子大大發跡,兒子要他無法處理境況時一律以微笑應之。這無可如何的生命就如此這般「自然死亡」,最後以「永恆的微笑」面對盛大的葬禮。「竹」的「阿乾叔」是失去進取、完全放棄尊嚴的人。他惟一的嗜好是沉睡。這種人身邊不可能出現浪漫的天使、救苦菩薩的。因為阿乾叔了無意趣,他只有一直睡--等死。這二作輕諷喟歎之外,另有作者一份對無奈生命的憐憫在。不過,卻是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有些人,惟死才能解脫。這是消極的解脫,就小說言,仍然十分感人。
  
  至於,施明正的「渴死者」、李喬的「回家的方式」、洪醒夫的「吾土」和陳映真「山路」都是以「自殺」來求得「解脫」。而文學上的「自殺」故事,大都可以從解脫,救贖意義加以探討的。

■「救贖型」主題表現
  前行代台灣文學巨擘吳濁流先生,他的「亞細亞的孤兒」是不朽巨著,主要的是描繪「前此」台灣人的一個典型;胡太明的性格,以及其追求幸福的模式。

  胡太明幼讀四書,夾處新舊思潮之間而彷徨。國語學校畢,任教後乃知台日之不同,台日戀情受挫,對於身分處境十分失望,於是(一)赴日求理想,結果發現日台還是難以相諧,而且殖民地人民身分不可易。也見「隱性台胞」悲哀,且被中國留學生疑為間諜。(二)學成返台,仍然理想難展。(三)赴中國,但見原鄉落後愚蠢,且又身分被疑,絕望反台。(四)入伍再赴廣東。(五)弟弟「志願」勞務隊,過勞而死。他全瘋了,可能流浪對岸云云。
  
  這是標準的流浪、追尋原型的小說,是身負「台灣人原罪」者救贖的行程--不能以置身大地行動實踐理想的悲劇。這是「失敗的救贖」行動。
  
  楊逵先生的名作,被列為世界弱小民族小說選「送報伕」,其主題表現與「亞細亞的孤兒」結構上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此作的「我」更覺醒且富行動力。在意識上是闡釋階級同志不分國界的道理。至於「我」母則以自殺解脫自己身心之苦,也以斷「我」回台之念而決志在他邦追求成功。
  
  鍾肇政先生的「台灣人三部曲」之三--「插天山之歌」提出有別於「亞細亞的孤兒」的追尋、啟蒙方式,也創造了標準的「台灣式」的救贖模式。李喬的「寒夜三部曲」之三--「孤燈」,以及短篇「小說」「泰姆山記」都是同一模式的表現。
  
  「插天山之歌」主角陸志驤,在大戰末期領悟必須返台解救故鄉(這與胡太明不同),但是由日返台甫上船即被特務盯上。回台之後便開始走上逃亡之路。海島台灣何處安全?答案是潛入「台灣的心臟」--深山。陸某在密林樹海裡,在幽谷危崖中,獲得保護,以及象徵台灣母土所孕育出來的大地之母型女人--奔妹的扶助,愛情慰藉,並陪他逃過劫難,還為他生養一子……求安全於台灣大地,把生命放進大目然的懷抱,於是他獲得救贖。奔妹,插天山,進入深山,莽莽原野,處處有其象徵意義。台灣歷代被外族統治,而深山原野是惟一外力不及之處,是未墮落的世界,也就是台灣未被征服的空間,一個台灣青年要追尋、要逃亡,或啟蒙,他惟一途徑是進入那台島未被污染的原野去追尋,經歷洗禮,如此才真正安全,能夠壯大、成長,也可以說獲得根本的救贖。
  
  「孤燈」裡,留在故鄉陷於生存極限的婦孺老少--昂妹和阿貞等走入重山幽谷,在「門板形巨巖的直底下」時「阿貞感到一股從未有過的懼怖;懼怖中隱含近於虔誠和敬畏之間的什麼。她覺得這裡好像是山嶽大地的心臟部位,是一些神祇力量的根源地;人,是不應該侵進來的。不過,同時她覺得這裡是世上最最安全的地方;這裡不會有什麼妖魔鬼怪的,也一定不怕什麼敵機機槍掃射,或者砲彈轟炸,甚至於,這裡應該沒有死亡的任何威脅。」(原文)(註7)。
  
  「孤燈」中更重要的救贖表現是流落呂宋的台灣青年劉明基,在死亡行軍中,經歷游擊隊、吃人者、飢餓、毒物的威脅;寬恕了「三腳仔」、日本人「增田隊長」;目睹「谷信成」少佐切腹的醜陋場景,破除了對日本武道的迷信。他九死一念就是非回故鄉台灣不可。母愛是顯見的動力,故鄉呼喚是隱性的能源。當感知母親已逝時,他崩潰了,然而,猶如魚族之尊者鱒魚,憑著一點心燈,超意志的「勢力」發動了。「阿媽,就是台灣,就是故鄉;故鄉,台灣,也是一種阿媽……阿媽,是一種香氣,一種聲音,一種燈光。那裡永遠播放親切的呼喚,無遠弗屆的愛撫,直入靈臺的慈光……朝那光挪動。對準了方向挪動,那縷光呈現了;當他的方向偏誤時,光就消失;他校正,他對準,他再走,光又呈現在正前方。」(原文)(註8)
  
  這是一種完整的救贖儀式。就象徵說,有「復活」返回伊甸園之行程的味道。
  
  「小說」寫的是不同時段,同一個人因類似的理由,在同一地段逃亡的故事--暗示人間,尤其台灣
同作者相關文章:
從文化觀點論本土化 (第 68 期)
「台灣新文化」的基礎  (第 43 期)
當代台灣小說的解救表現 (第 36 期)
1. 見李喬著「台灣文學造型」書中「鄭清文的寫作歷程與小說特色」乙文第
二節。
2. 見「苦瓜」第三節。
3. 見「校園的椰子樹」第五節。
4. 見「睇」。
5. 見許素蘭著「文學與心靈對話」乙書「在孤冷的冰山下燃燒」乙文
6. 「三腳仔」是台人叱指台奸之謂。又:同一處理台奸題材,李喬作「告密
者」,其過程也是「解脫」,一種「幽暗」的贖罪,請比較品味。
7. 見「孤燈」三三六頁。
8. 見「孤燈」三一三頁、三一五頁。
9. 見自立版「告密者」中「小說」乙作,一三頁。
10.且註9。「泰姆山記」乙作,三五二頁。
11.見梅寧哲(Kare Menninger)著「生之掙扎」,志文新潮文庫86,第二部三節,三八頁。「情慾化永遠代表一種拯救的恩典。」在「幽闇的救贖」應有專 文探討。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36 期 文學與教宗 (18-2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36期  1996年  10月 文學與教宗 36
本期主題:文學與教宗
發行日期:1996/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目錄s/
編者的話
聖經與文學
文學與神學論述與論證
宋泉盛的故事神學
當代台灣小說的解救表現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平凡的小人物,天國的大英雄
美容瘦身
中歐美術交流史事──從耶穌會來華宣教說起
普世教會協會及其社會倫理之簡介
談情說愛
基督徒可以吃「血」嗎?
當死亡靠近時──認識臨終病人
不敢上班的爸爸
金蘋果在銀盤上──漫談現代中文譯本聖經的修訂
風中呢喃──憶故 林一信牧師
教堂蓋好了
請聽我說──談原住民教育問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