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72期 「青年愛客累希亞(ekklesia)」
字級調整:

特稿
拓展新視野 ——「新眼光讀經」國際研討會之我聽、我思
只有通過與貧窮者、被邊緣化者的處境作建構性與創造性的詮釋過程,聖經文本才成為好消息。
關鍵字:
作者/葉志達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屋教會牧師)
2019 年12月11~13日於台南神學院黃彰輝紀念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辦的「新眼光讀經」國際研討會,由總會傳道委員會、台南神學院、教會公報社、台灣神學研究中心及亞洲神學學會等單位合辦。亞洲神學學會認為:「耶穌身上所彰顯的上帝形象總是顯現於社會邊緣人當中,因此,我們被呼召去與弱勢者和被邊緣化者團結在一起。」這正是新眼光讀經國際研討會想要倡議的精神:「只有通過與貧窮者、被邊緣化者的處境作建構性與創造性的詮釋過程,聖經文本才成為好消息。」而黃伯和牧師在研討會第一講也提及:「『新』與『不新』眼光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這些眼光是否成為受苦人的『新希望』,幫助受苦的人,這才是我們身為耶穌群體最重要的任務。」此次研討會即是從這個觀點出發,帶領參與者用「新眼光」在經文中看見受苦人的盼望。
 
詮釋者的眼光
 
在會中,講師們用許多基督徒熟悉的聖經故事,從不同的角度帶領與會者看見經文中大家較少意識到的問題。例如:馬來西亞Jason Selvaraj 牧師提出:從一個反政府、反壓迫的角度,重新思考棕樹節故事(可11:1~11),棕樹節主日並不是一個喜樂的日子,而是一個抵抗壓迫的日子,這表達出耶穌的受苦與受難是為了那些受苦、受壓迫的人。而來自新加坡、現於台南神學院教書的陳益慧教授,分享羅大的故事(徒1:12~17)。就婦女神學的角度來看,羅大在整個故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她沒有任何聲音,只有敘述者替她說話,甚至她所說的話也經常受到質疑。相對於羅大,彼得的聲音卻是受到極大的重視。在這樣的故事中,可以想見女性的角色是受到壓迫,即使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卻明顯地被壓迫而降低其重要性。陳益慧教授認為這可以反省教會與社會,包括女性與移工的聲音和地位是否受到壓迫?另外,菲律賓Gloria Mapangdol教授則認為馬利亞尊主頌所傳達出的,不是馬利亞安靜、溫柔的形象,而是一種不懼怕、不妥協,藉著信心願意替那些被壓迫者及不公義的受難者出聲。最後,台灣泰雅族人歐蜜.偉浪牧師也以原住民角度閱讀聖經,幫助與會者開啟另外一種聖經視野。
 
自己做處境神學
 
這次研討會的重頭戲乃是巴西Paulo Ueti博士的五堂主講,大大拓展與會者的新視野。一開始,Paulo博士挑戰亞洲傳統教育,亞洲教育多半是所謂的「填鴨式教育」,很少鼓勵學生發問,然而,他卻不斷強調學習發問比找出答案還來得重要。透過對經文發問,可以挖掘許多不同角度的問題,而詮釋聖經最重要就是透過不同角度去閱讀經文,最後得出真理的全貌。因此,他說:「詮釋者的角色是幫助一個新生兒出生。」這句話意味著,詮釋者不只是尋找經文傳統或固有的意義,更是讓這段經文可以在現代有一個新的意義;這個新的意義不是跳脫經文,隨著詮釋者自己的心意去解釋,而是如同Paulo教授所說:「西方人會說他們是做神學,其他人是做處境神學。這是錯誤的觀念,每個人做神學都在處境下做神學,每個人都是在做神學。」因此,這個新的意義意味著,透過詮釋者,讓閱讀聖經的人都根據自己的處境來做神學,也就是在自己的處境下所做的信仰省思。
 
因著每個人在不同處境下做神學,Paulo就提到在詮釋的過程中,選擇「講」或選擇「不講」,都會造成不同的結果。就如同婚禮經常使用的經文以弗所書5章21~33節,前面一小段22~24節是對妻子說,後面一大段25~32節是對丈夫說的。不過,許多婚禮的講道中,大多只著重前面妻子的部分,而很少著重後面丈夫的部分。然而,28節「丈夫應該愛自己的妻子,好像愛自己的身體一樣;愛妻子就是愛自己。」我們必須知道,在當時候的社會架構下,妻子是丈夫的「財產」,怎麼可能對待「妻子」這個財產,如同對待自己或對待耶穌基督一樣呢?因此,28節這句話,在那個年代是對抗當時的社會架構。講道者在婚禮中選擇不講,或選擇淡化對丈夫所說的經文,也表達出講道者在現代社會架構中,在男女地位仍然不平等的情況下,講道者選擇順服社會架構,不願意與經文一起對抗女性地位仍屬相對低下的社會架構。由此可知,在詮釋的過程中,若沒有意識到自己視野的限制,所詮釋出的聖經結果是無法帶出福音要傳達的拯救信息。
 
視域融合
 
哲學詮釋學大師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提出「視域融合」的概念,在說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視野,就是伽達默爾所謂讀經者的「視域」來閱讀聖經,而聖經經文也有自己所傳達出來的意義,也就是聖經的「視域」。這兩個「視域」在理解的互動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理解,閱讀聖經者將原本受限的視野擴充,藉此形成一個新的視域,這就是「視域融合」。透過此次的研討會,講師們所提出的新視野,無論是在閱讀聖經,或是從不同的受苦經驗所帶出的各種閱讀聖經角度,都不斷地打破與會者原本的視域,重建並拓展與會者新的視野。而在不斷拓展的新視野中,詮釋或閱讀聖經者才能從聖經理解社會上不同的人,特別是正在受苦者的經歷,並對他們傳達聖經中救贖的信息,這才是真正的「新眼光讀經」!
同作者相關文章:
從基甸的一生談自卑情節與真正的領袖 (第 193 期)
走往門徒之路──從地方教會牧者看馬可福音中的門徒 (第 175 期)
拓展新視野 ——「新眼光讀經」國際研討會之我聽、我思 (第 17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72 期 「青年愛客累希亞(ekklesia)」 (30-3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2期  2020年  3月 「青年愛客累希亞(ekklesia)」 172
本期主題:「青年愛客累希亞(ekklesia)」
發行日期:2020/3/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Ekklesia
青年之於共同體, 總是無奈
在服事的路上回應呼召
青年基督徒的政治責任心:從「活動參與者」到「治理擔綱者」
青年X普世——對台灣普世論壇的省思與建議
台灣青年,如何看待新時代的民主?
拓展新視野 ——「新眼光讀經」國際研討會之我聽、我思
上帝之城——印度Mizoram教會參訪之旅
也許你也一樣,不知怎麼的就變成了大人
Ye ta Pdehuk "Slhayan Kari Tnpusu ka Sapah" ho? 我們可以達成「母語在家學」 的目標嗎?
台灣个後生人啊——為2020/1/11个選舉
無教會主義的基督徒 ——林添水(1907~1983)
彼得,你愛我嗎?
我們,與愛的距離
台中港長老教會發展童軍事工分享
屋簷下的交會: 從互為主體的社會關顧再思教會靈性關顧
力抗反送中的濟南教會之前身
我的南巡故事——第48屆文化長青團契南巡
針對《汀洲路後書》一文的回應
這是上帝所愛的世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