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67期 創世記:在起頭...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印度教的梵(Brahman)與宇宙生滅循環
印度教徒視宇宙論為重要的學習課題,作爲瞭解梵與宇宙運行的真理,同時也是為了實踐人生四大價值,讓生活過的更美滿。
關鍵字:
作者/吳承庭 (杭州佛學院)
印度教(Hinduism)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它從最早的文獻《黎俱吠陀》(西元前1500-1000年)算起,已有三千年歷史。然而,它是否能當作宗教來看,當代學界有許多不同意見,因爲它涵蓋多種信仰、祖師傳承、教派、教義、儀軌、教團、文獻、神話、哲學、文化與生活習慣等,其複雜性,遠超越一般宗教的定義。當代已有許多學者從歷史、地理、信仰和思想體系的角度,試圖尋求印度教的主要特徵。其中,溫蒂·多尼格(Wendy Doniger, 2013:4)使用偉恩圖(Venn Diagram),盡可能地列擧所有印度教的特色,但是她下的結論是——沒有任何看法能權威地定義印度教。(註1) 目前大家公認印度教的特徵之一是此教教導「永恆法」(sanātana dharma),也就是此教教導永恆流傳的人類價值觀與世界真理。本文所討論的宇宙生滅循環,屬於真理,是自然法則,即是世界上的一切眾生與萬物,都受制於生滅循環的律法下。
 
古代智者們在觀察世界時,看到一切眾生與萬物都受到生、維持,和死亡的束縛,而且不斷循環。他們不禁問:「誰掌握這個律法?如何掌握?」智者們在詢問、尋求解答的過程中,主張有一永恆的至上實在(梵),掌握這三種力量。世界的一切存在,因爲都受到這力量的控制,不斷顯現生滅變化。然而,由於信仰、文獻、教派,和地方的不同,對於至上實在和宇宙關係的解釋也各有千秋,正如《黎俱吠陀》所説:(註2) 

智者以許多方式闡述至上實在
 
爲什麽印度古代智者如此汲汲營營地探索梵與宇宙生滅循環的關係呢?因爲印度教主張人生有四大目標,第四目標即是解脫,(註3) 也就是經由修行,能夠脫離生滅循環的苦,進入永恆梵境。因此,對於至上實在的認識,就極爲重要。認識祂的最好方法,就是沉思祂在世界的活動。本文以印度教的幾個基本文獻為基礎,討論梵與宇宙生滅循環。文獻包括《黎俱吠陀》本集(西元前1500-1000年)、古奧義書(西元前六世紀-前二世紀)、《薄伽梵歌》(約西元二世紀左右),和往世書(西元三-十世紀)等。本文就梵與宇宙生滅循環的關係爲核心,分成兩段討論:第一段探討梵與世界是「一」與「分」(整體與部分)的現象:梵是整體,祂在自身中創造一切世界和存在,這個多樣的世界和創造物,可以視爲是祂的「分」,處於生滅循環的律法中;第二部分討論梵在此律法中的三種角色——主宰一切的統治者、維持眾生活動的生命元氣,以及超越生滅循環的時間之王。
 
梵與宇宙生滅循環的現象——「一」與「分」的宇宙觀

印度教對於至上實在與世界的關係,早在《黎俱吠陀》開始,就進行詢問、思辨,與闡述。我們從《黎俱吠陀》本集的讚頌,看到印度古人在舉行祭祀時,使用優美的文句,讚揚自然界諸神的行動與力量,祈求祂們能賜予財富和安穩的生活。譬如他們讚美阿耆尼(Agani,火)為天地先驅、眾人的維持者、敵人消滅者,以及因陀羅(Indra,天界、雨、暴風)消滅引起乾旱的弗栗多(Vṛtra)等。當這些祭祀者在讚美的同時,也觀察到每位神祗都只具有特定神力,執行相關責任,進而開始詢問祂們背後是否有一至上實在,掌握一切:「有誰在出世時看過世界最初的存在?那個無實體卻維持實體的是什麽?從大地審視,他們是呼吸與血,但靈魂在何處?誰能向智者詢問這些疑惑?……我想知道——那位唯一的特質是什麽?誰是支撐六大領域的未生者?」(註4) 
 
直到《黎俱吠陀》本集最末的第十部書,才有三段讚頌回答了上述問題,分別是 —— 原人頌、生主頌,以及梵我頌。這三段讚頌雖然都描述了至上實在和祂的宇宙創造情形,但内容差異頗大。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奠定了宇宙論的一個基本觀點,即是「一」與「分」的宇宙現象:「一」是指至上實在,「分」是指祂在自身中所創造的一切世界與存有。所有的創造物,都只能視爲是祂的一部分。原人頌寫道:
 
一切眾生是祂的四分之一;祂的另外四分之三是不朽的,存於天界。四分之三的原人上升,剩餘四分之一留在這世界,以不同形式反覆持續地變化,朝向一切有命與無命的創造。(註5) 

讚頌中提到原人(至上實在)有二處居所,祂的四分之三在天界,四分之一在此世界,兩處加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實在,是「一」, 此讚頌開啓印度教宇宙論的「一」與「分」的觀點。同時,讚頌也指出這兩世界分別是不朽與變化的世界,在後者中,一切存在都處於不斷地創造、維持和滅亡。接下來,在同一頌中,繼續描述原人在四分之一變化世界中的創造情形,原人從祂的身體各部位,創造有命和無命的存在,包括馬、牛等畜生、四種姓、吠陀,以及日月等自然界等。這個創造物,正是「分」的表現。
 
奧義書闡述許多梵與變化世界的關係,都可説是「一」與「分」的呈現。其中,智者們主張梵是唯一,但是祂有兩種表現:一是從世界一切存有的活動,觀察祂是如何以主宰者的方式,進行世界的創造、維持,和毀滅;或是以生命元氣,進入眾生身體,維持他們的活動。由於這是透過一切存在的活動而顯現梵,所以祂能被觀察與描述,這是梵的「分」;相對地,第二種表現的祂同時超然於宇宙之外,人們無法感知到祂,只能透過對世界一切存在活動的否定,如無生、無滅等,述説祂的超然性。
 
《廣林奧義書》第一章開頭的馬祭,闡述「一」與「分」的實例。沉思者將馬的身體想象成世界,把牠身體的每部位當作是世界的元素來冥想,譬如馬頭為黎明、馬眼為太陽、呼吸是風等。沉思者從每部分的冥想中,可感受其世界的力量與活動。而且,在「分」的世界中,有一特點,就是每一種存在都有因果,不是獨立的,都是從其他存在產生,也產生其他存在,譬如「梵我(梵)產生虛空、虛空出現空氣、由空氣產生火、由火創造水、由水產生地、由地生成植物、由植物得食物、從食物生出人,人是從食物精華所構成。」(註6) 這説明「分」的世界是彼此互生、依緣變化,不同於梵的獨立和超然。在奧義書中,提到的「分」不甚枚舉,包括語言、夢、知識、時間、空間、可動或不動,諸世界、諸神、眾生、山、植物等;《薄伽梵歌》明確指出祂有八部分——地、水、火、風、空、心、認知、自我意識;(註7)  《濕婆往世書》說梵產生九類創造物。(註8) 在世界數量方面,説法也不一,三個世界是最普遍的説法,而往世書提到世界有14個,分高、低兩部分各七個;(註9) 《濕婆往世書》提到世界有56個,包括14個梵天世界、14個毗溼奴世界和28個世界。(註10) 不管有多少説法,這些世界都在梵之中,都屬於祂的部分。
 
黑天的宇宙相即是「一」與「分」的著名例子。在《薄伽梵歌》第十一章中,梵的化身黑天,向弟子阿周那顯示了祂的宇宙相:「你(阿周那)將看到整個宇宙中,一切動的、不動的,以及任何你想看到的事物,這一切萬有都統合在我的身體内。…… 般度之子看著整個紛雜多樣的宇宙,全都統合於諸神之神的身體内。」(註11) 《濕婆往世書》採用數論思想所創造的世界,也呈現「一」與「分」的樣貌。根據此理論,濕婆是梵,是神我(puruṣa),也是至上意識,祂使用含有三德(guṇa)的原質(prakṛti,質性因)為工具,創造23諦的宇宙和一切存在,因爲三德,讓世界所有的存在都具有多樣的形相.。但是往世書把印度古典哲學的數論思想,提升到神性數論。濕婆教的兩大神祗,男性濕婆和他的伴侶查克提(Śakti,或雪山女神Pārvatī)象徵神我與原質,祂們的結合,即是意識和質性的結合,因而產生能被感知的世界,也就是指「有相」世界。濕婆「林伽」(Liṇgam,相,有)像,就是有相世界的象徵,也就是指整個濕婆和查克提的結合所創造的宇宙。    
 
梵在宇宙生滅循環中的角色

印度教的宇宙生滅循環是由梵掌控。祂掌控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從外在統治者的身份,掌控世界一切存在的生滅,如國王控制他的臣民;二是以内在的生命元氣,進入一切存在,維持他們的活動。所有世界存在所展示的生滅變化,成爲時間的標記,梵因爲不受生滅控制,因而超越時間,被稱爲時間之王。宇宙生滅循環時間觀是印度教探討的重點之一,説明宇宙與其他梵的創造物一樣,有生、維持、滅的循環,連最大的梵天都受到此規律的制約。
 
統治者
 
印度教早在《黎俱吠陀》本集中,確認梵在宇宙的統治地位:「金胎出現於太初,當祂出生時,祂是一切創造物的唯一主,祂支撐天與地。…… 祂透過自身的神力,成爲呼吸和目看世界的唯一君王,祂統領一切二足與四足的眾生」。(註12) 在吠陀本集和梵書中,這個金胎是生主,是世界創造者和統治者。
 
梵到底有多少力量讓眾生活動?印度教文獻有許多說法,但都共同持有梵有創造、維持、毀滅的三種基本力量,分別由祂所創造的梵天、毗溼奴、樓陀羅所持。對於强調神性至上的濕婆教,提出濕婆掌握宇宙的五種絕對力量,即是生(sarga)、持(sthiti)、滅(saṃhāra)、隱(tirobhāva)、利樂(anugraha),(註13) 並以濕婆五相——梵天、毗溼奴、樓陀羅,大自在天,和濕婆合一的頭像作爲象徵。(註14)
 
我們不僅要問,上述提到一般的三種或五種力量,特點是什麽?爲什麽要强調它們?因爲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基於這些力量而生存,而且是被動、無助地接受這些力量的控制,無一能幸免。除非解脫或跳脫世間的生滅輪回,達到永恆的梵天境界,才能擺脫它們。
 
生命元氣

若是說梵是外在的統治者,生命元氣則是一切眾生的内在掌控者。梵創造生命元氣,進入身體,它如同生命之源一樣,不斷地滋養和維持身心各方面的活力和活動。《廣林奧義書》説:「梵我進入這些身體,直到指尖,就像剃刀置於自己的盒中,或像火位在它的火源點,維持世界之火。」(註15) 《六問奧義書》闡述生命元氣在個體内一連串的創造: 「祂創造生命元氣。從它創造了信、空、空氣、火、水、地、器官、心、食物。從食物,它創造精力、自制、箴言、儀式、世界、世間(所有)的名。」(註16) 從這兩句來看,我們可以觀察到,當生命元氣進入身體之後,它創造與維持的部分涵蓋心理、心識、語言、身體與感官機能;當它離開身體,這些機能也隨之停止,這意味著死亡。奧義書大部分的内容都在討論生命元氣的活動,目的是爲了告訴我們,認識梵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内觀身心各方面的活動。
 
時間之王

《由誰奧義書》指出:「梵是過去和未來的統治者,他存在於今日,也將存在於未來。」(註17) 說明祂超然於時間之上。世界一切存在的生滅循環,都展現在時間上,也就是所謂的壽命。凡是梵的創造物,都有壽命,而且不斷輪回,只有通過修行,消除無明,獲得解脫,才會終止,因此黑天勸導阿周那要進行修行:「梵天界及以下的界,所有世界都會輪回。阿周那,只有到我這兒,才不會再生。」(註18) 
 
從世界現象來看,印度教認爲生滅循環有多種形式,時長各有不同。《伐由往世書》列舉四種消滅,(註19) 説明滅有一般性質的滅,也有最大的劫滅,特別是劫滅,整個宇宙將漸漸分解而消失,然後由梵再創造。《薄伽梵歌》把梵天的活動當作是宇宙壽命的指標,祂的一天一夜即是一個宇宙的生滅循環,祂的一白天為一千個時代(yuga),在這期間,世界是從未顯到顯現的生的進程;梵天的一黑夜也同樣是一千個時代,相反的,此時期是從顯現回到未顯的毀滅過程。《濕婆往世書》把四個時代(真理、第二、第三、黑暗)視爲一組,一千組是梵天的一白天,另一個同樣的四個時代的一千組,則是黑夜,而梵天的壽命有一百年。不難想象,從人的觀點,宇宙生滅循環是非常漫長的;再者,《濕婆往世書》繼續描述毗溼奴、樓陀羅的壽命比梵天更長,作爲濕婆的梵,則是永恆不滅。(註20)
 
結語

印度教徒視宇宙論為重要的學習課題,作爲瞭解梵與宇宙運行的真理,同時也是為了實踐人生四大價值,讓生活過的更美滿。印度教許多文獻特別針對梵與生滅循環的關係,包括「一」與「分」、梵的統治地位和生命元氣、宇宙壽命等,進行討論。其目的是爲了向信徒闡述梵的至上完美境界,也要告訴信徒們生滅循環的無止盡,建議信徒們,若是想跳脫無盡的生命輪回,需修習智者的教導及修行。
 
註:
 
1 Doniger, Wendy (2013). On Hinduism. New Delhi: Aleph Book.

2 《黎俱吠陀》本集(Ṛg Veda Saṁhitā)1.164.46。

3 印度教徒主張人生有四大目標:法(dharma)、利益(artha)、愛欲(kāma),以及解脫(mokṣa)。

4 《黎俱吠陀》本集I.164.4。此段根據吳承庭的翻譯(何建興,吳承庭《印度教文明經典》〈吠陀經〉,第29頁。

5 《黎俱吠陀》本集X.90.3-4。此段根據吳承庭的翻譯(何建興,吳承庭《印度教文明經典》〈吠陀經〉,第35-36頁。)

6 《泰帝利耶奧義書》(Taittirīya Upaniṣad)2.1。

7 《薄伽梵歌》7.4。

8 《濕婆往世書·樓陀羅集》(Śiva Purāṇa·Rudrasaṁhitā)15.39。主要創造物有九種:無情、畜生、天神、人類、自然界元素、思維、精微元素、一般的、主要-衍生(The Śiva-Purāṇa, vol.1.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70, p.248) 。

9 低世界有pātāla, rasātala, mahātala, talātala, sutala, vitala, atala, ;高世界有bhuloka, bhuvarloka, svarga, mahar, jana, tapas, satyaloka。(Bhāgavat Purāṇa 2.1.23-28. http://bhagavata.org/downloads/bhagavatam-canto2.html#1) (2018年11月7日)

10 Śiva-Purāṇa, Vidyeśvarasaṁhitā 7.59-61. The Śiva-Purāṇa, vol.1.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70, p.111.

11 《薄伽梵歌》11.13。此段根據何建興的翻譯(何建興,吳承庭《印度教文明經典》〈薄伽梵歌〉,第244頁。)

12 《黎俱吠陀》本集X.121.1。此段根據吳承庭的翻譯(何建興,吳承庭《印度教文明經典》〈吠陀經〉,第26頁。)

13 這五種濕婆力量的前三種是生滅的力量,「隱」是指濕婆有時會隱藏自己,使眾生難以見到祂;「利樂」是濕婆的憐憫,當眾生沉思祂,祂會賜予憐憫或協助他,朝向更高的精神境界,甚至解脫。

14 The Śiva-Purāṇa, Vidyeśvarasaṁhitā 10.2. (The Śiva-Purāṇa, vol.1.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70, p.64)

15《廣林奧義書》(Bṛhadāryaṇka Upaniṣad)1.4.7。

16《六問奧義書》(Praśna Upaniṣad) 6.4。

17《伽陀奧義書》(Kaṭha Upaniṣad)2.1.13。

18《薄伽梵歌》8.16。

19 一般滅(nitya pralaya),世界每日的消滅;劫滅(naimittika pralaya),劫(四個時代為一組,一千組為一劫)在末期時,梵天進入消滅,祂以乾旱、大火、水災,讓宇宙崩解;原質滅 (prakṛtika pralaya),這發生在梵天生命末期,身體和精神漸漸瓦解,回到原質;究竟滅(ātyantika pralaya),當人獲得證悟時的消滅。

20 《濕婆往世書·樓陀羅集》10.15-20.
同作者相關文章:
印度教的梵(Brahman)與宇宙生滅循環 (第 167 期)
何建興,吳承庭(主編)(2017)。《印度教文明經典》。臺北:立緒。
 
Doniger, Wndy (2013). On Hinduism. New Delhi:Aleph Book.
 
The Śiva-Purāṇa (《濕婆往世書》), vol.1.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70.
 
Gambhirananda, Swami (tran.) (1989). Eight Upaniṣads, 2 vols. Kolkata: Advaita Ashrama.
 
The Vāyu Purāṇa. vol. 1.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87.
 
Gambhirananda, Swami (tran.) (1997). Chāndogya Upaniṣad. Kolkata: Advaita Ashrama.
 
Radhakrishnan, R. (1970). The Bhagavadgita. New Delhi: Gorge Allen and Uwin.
 
Bhāgavat Purāṇa. http://bhagavata.org.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67 期 創世記:在起頭... (24-2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7期  2018年  12月 創世記:在起頭... 167
本期主題:創世記:在起頭...
發行日期:2018/1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在起頭…
上帝是否創造了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從多元性別觀點看創造的敘事
導讀:三大宗教的「創世觀」
古代猶太教觀點看「創造」:《塔木德》與《創世記註釋書》舉例
伊斯蘭教的《創世記》論
印度教的梵(Brahman)與宇宙生滅循環
「愴」世記
找到線頭啦!
Camino de Santiago 我出去冷靜一下
《牧者》紀錄片訪談
O-ló上帝
貞文的詩篇與人生
每日的省思
有沒有一種可能
約伯記的精華(下)
神研班書籍介紹
ひろこ的參與心得
傳愛無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