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56期 愛及曠野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故事的居所,傳揚的百姓
一個豐盛的生命,需要同時保有野地、農村與城市經驗這三個面向。
關鍵字:
作者/陳郁屏 ( 生態關懷者協會執行秘書)

在豔陽與暴雨交雜的六月天中,羅斯頓教授(Holmes Rolton III)的訪問行腳踏過台北、宜蘭、花蓮、嘉義、雲林與彰化。這位名聲與腳蹤遍及全球七大洲的學者,以橫跨自然、科學與神學的獨特見解,開啟了環境倫理這個全新的哲學領域,謙稱自己不過是一位「走向野性的哲學家」,並以83歲高齡,持續參與著改變世界的思潮與行動。

面對生態關懷者協會所安排的不可能任務,羅斯頓教授沒有一絲不耐,他顯得睿智、優雅又專注。隨身攜帶著一卡歷經風霜而略顯沉重的經典皮革包,上衣口袋裡的小本子記滿了旅途接觸的地名、人名與各種生物地誌,顫抖的筆觸,訴盡他對世界的好奇與深情。

第三度來訪,剛抵達便殷切詢問幾位熟識朋友的近況,以及是否可能再訪棲蘭著名的「孔子樹」?對這位熱愛自然的哲學家而言,森林是野地的教堂,萬物都是歷代故事的居所,拜訪台灣豈能不親近野地裡的美好生命!簡樸、自律,對周遭事物保持高度好奇心與洞察力,是我對大師的第一印象。

※節制:與主流社會背道而馳的真理

十天的訪問過程,我們經常受邀享用各種在地美食。羅斯頓喜歡嚐鮮,也稱讚台灣飲食遠比美國主流食物的豐富多樣,但是面對總是稍微供過於需的台式桌菜文化,他會半帶促狹的抱怨:「你們都沒有認真聽講!我不是說了:我們應該學習何時說『夠了』!」

的確,在這個資源普遍、用過即丟的物質時代,我們的社會早已失去過往「知足常樂」的簡樸信念,基督徒普遍懂得避免暴食、浪費或失控消費等罪狀,但教會中教導的「節制」也鮮少觸及更深層的倫理意涵。

節制不只是個人操練的美德,更是謹慎使用資源、有意識的參與世界的態度,因此節制是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基本原則。用當代永續發展的術語來說,就是要盡可能透過明智選擇減輕所謂的「生態足跡」。

※選擇:你可決定與真相的距離

然而人類天性具有對欲望的追求,而明智選擇的判斷其實沒有想像中那樣清晰。當我們走進號稱「CP值很高」的餐廳或旅館、搶購比國內旅遊還便宜的廉價航空、購買跨國企業的最新商品、投票給號稱可以振興經濟的政治明星,甚至只是買個鮪魚罐頭來做三明治,我們都可能在集體選擇中成為剝削他人、破壞環境的幫兇。

沒有人喜歡糾結於這類道德難題,也沒有人願意失去選擇的自由。然而正是多數人的事不關己,儘管半世紀年來各地掀起一波波風起雲湧的環境運動,地球的生態完整性依然急遽惡化。關鍵在於掌握資源的人們既無法割捨對石油的重度依賴,也不願意改變現有經濟模式所導致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台灣在一整個世代的經濟奇蹟中,也作出同樣的集體選擇。

然而選擇是存在的,我身邊有越來越多朋友為了環境改吃純素,希望降低蓄養動物所帶來的沉重環境壓力,並反制集約化農場的動物剝削。更多的朋友則秉持雜食者的本性,但選擇光顧有誠信的店家,尤其重視減少肉食的消耗量。近年台灣社會逐漸興起的小農契作、友善農法、公平交易,都是透過互助消費模式擴大社會影響力的草根行動。

※顧惜:基督徒的環境使命

從科學的觀點,我們已經錯過遏止氣候變遷的關鍵時機,並且對於當前的生態危機束手無策。可以確定的是,未來50年人類的生活不能再像過去50年那樣消耗資源。思考「節制」的靈性意涵,並挺身倡議生態公義,是基督徒參與生態關懷的一個契機,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

羅斯頓與其他重要的神學家多次指出,環境問題在本質上是人類的道德危機。這也是何以一年前教宗方濟各發表的〈願祢受贊頌〉通諭,引發的全球熱議與影響力至今不墜。通諭的核心主題,是對所有人的邀請,更是對所有基督徒的信仰挑戰:「我們這一生的目的為何?我們跟世界的關係為何?我們希望留給那些在我們之後的世代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地球上的生命歷程是如此龐雜、豐富、精彩而完滿。各種生命的死與生、存在與延續,自遠古創世之初漫漫堆疊,套用羅斯頓詩意的註解:交織成一個「充滿故事的自然史」(storied natural history)。地球是生命的居所,萬物各從其類、遍滿各地,則是上帝最原初的美好恩典。

上帝應許以色列人進入「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馬太福音上也說:「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你們的天父知道你們的一切所需。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這些應許依然帶有超越亙古的力量,但是羅斯頓再三提醒,人們經常忘記了它的前提:唯有世上的公義如江河滔滔,地球才能維持生機盎然。

※整全:活出3D的生命

如同聖經上的歷代先知,自然野地是羅斯頓體察上帝奧妙的泉源。儘管環境倫理恆常面對著不完美的人性與日漸消逝的自然,羅斯頓的演講與著述,卻總是散發著雀躍而動人的力量。而他也再三提醒:一個豐盛的生命,需要同時保有野地、農村與城市經驗這三個面向。那是他一生的經驗談,也是年逾八旬仍持續探索環境哲思的泉源!

人們必須走進野地,在具有無窮創造力與多樣性的自然本身,見證在溪澗、草木、蟲鳥、山頭間流轉的故事。人們也都應該經驗農村生活,參與種作、照管與收成,以及人與土地及其他動物的依賴關係。最後,人們也需要走訪城市,因為所有大城都是人類文明精華的匯聚:音樂、舞蹈、劇場、文化、飲食、書籍,以及多采多姿的其他心靈。

老先生睿智的雙眼含笑,無論是與陳副總統私下會面,或是在講台上面對群眾,羅斯頓所拋出的問題總是直指核心、引人深思,那是生命的深度,滿載著對人與環境的關懷。他的聲音與文字既溫柔而堅定,邀請每一個與他相遇的人,繼續守護福爾摩沙美麗之島,讓台灣成為故事的居所、讓我們成為傳揚的百姓。

【附錄:羅斯頓著作目錄】

著作書目

•      Rolston, H (III) 2012. A new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next millennium for life on Earth. Routledge.

•      Rolston, H (III) 2011. Three big bangs: matter-energy, life, mi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Rolston, H (III) 2006. Science & religion: a critical survey. Templeton Foundation Press.

•      Light, A and Rolston, H (III) (eds) 2003.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anthology. Blackwell Publishing.

•      Rolston, H (III) 1999. Genes, genesis, and God: values and their origins in natural and human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Rolston, H (III) 1995. Biology, ethics, and the origins of life. Cengage Learning.

•      Rolston, H (III) 1994.Conserving natural valu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Rolston, H (III) 1989. Philosophy gone wild: environmental ethics. Prometheus Books.

•      Rolston, H (III) 1988. Environmental ethics: duties to and values in the natural world.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      Rolston, H (III) 1985. Religious Inquiry: Participation and Detachment. Philosophical Library.

 

中文譯作

•      Rolston, H (III),陳慈美編譯,2007,《環境倫理學入門》第二章《走向野地的哲學家》。臺北:生態關懷者協會。

•      Rolston, H (III),林益仁譯,2004,《生態公義》第八章《野生動物與荒野地》(Wildlife and wildlands: A Christian perspective. In: Hessel,

       DT (ed) 1992. After nature’s revolt: Eco-justice and theology, 122-141. Fortress Press)。台灣地球出版社。

•      Rolston, H (III),王瑞香譯,1996,《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臺北:國立編譯館(已絕版)。       

同作者相關文章:
故事的居所,傳揚的百姓 (第 156 期)
土地、農業、原住民 (第 152 期)
一生恩典的標記與提醒 (第 9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6 期 愛及曠野 (4-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6期  2016年  10月 愛及曠野 156
本期主題:愛及曠野
發行日期:2016/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愛及曠野
故事的居所,傳揚的百姓
從「被解聘的鄉下牧師」到「環境倫理學之父」
荒野地、野生動物與基督徒
看顧自然:從事實到價值,從尊敬到尊祟
找家——羅斯頓的生態哲學
健康之道——側寫羅斯頓教授訪彰化西南沿海
懷念駱維仁博士: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當美術館變成聖殿——安力․給怒的宗教藝術
泰澤東亞聚會分享
感謝主讓我們遇見彼此的差異
慈悲禧年的世界青年日
追求具有「公共化意義」的歷史記憶
我跟你們一樣是罪人,只是你們說我犯的罪是同性戀
關於愛滋,你到底恐懼什麼?
讀經筆記25─華語「初熟」,台語講「頭水」
台灣教會史ê台文筆記 2 ─ 南中東門教會、潘道榮、淡水教會
關於資本主義和信仰的一些思考
溫柔的實踐:第53屆神研班心得
送聖誕特刊給需要的人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