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40期 健康與信仰
字級調整:

乘著夢想去旅行
知道/不知道新加坡?菜鳥社工的異文化體驗
如果你在新加坡小住一段日子,你會開始羨慕新加坡大多數人懂兩種以上的語言;對跨族群或國籍成員構成的家庭留下深刻的印象。
關鍵字:
作者/呂思嫺 (前新加坡中央醫院醫務社會工作者,鳳山教會會友)

※新加坡——多元族群國際化

當你聽到新加坡腦海裡會浮現哪些圖像?是名聞遐邇的新加坡樟宜機場、新加坡航空、以建築造型和特殊泳池設計著稱的金沙飯店、還是香噴噴的海南雞飯、肉骨茶、黑胡椒螃蟹,或是那經典的Singlish?這些是人們對於新加坡的第一印象,或許大多來自於商業廣告、電影或是旅遊資訊。

假若你有機會到訪新國數日,對新國的瞭解或許會深入一些。你會認識到這個國家的多元族群、文化、語言、飲食以及宗教,在教堂的不遠處矗立著印度廟或是觀音寺,在咖啡店可以享用到印尼、馬來、泰式等等多樣化的餐點。除了在公共場合和正式文件中被使用的英文外,華語、淡米爾語、馬來語、福建話、廣東話、潮州話以及伴隨不同國籍人們的到來經常在新國路上可以聽到各種語言,例如越南語、日語、韓語等等。這些現象昭示著新加坡作為一個移民社會所具備多元的特質,同時新加坡也是個高度國際化的國家,跨國企業的進駐同時吸引許多帶著不同英語口音的各國工作者投入高度競爭的新加坡職場。在這個國家你可以見到世界一流的企業或畢業於世界各地名校的人才,你能輕易享受到各式高級的異國美食,能便利的取得各國高檔精品,或是搭乘發達的廉價航空前往鄰近島嶼旅行、甚至購賣旅遊套票利用周末搭船前往印尼小島上的星級飯店度假。享受美食、購物、旅行儼然是中產階級新加坡人生活當中必備的事物。這樣商業活動發達光鮮亮麗且以效率與廉能著稱的新加坡,儼然是先進、具有高度競爭力以及國家強盛的代名詞。

※外籍工作者在新加坡

由於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的限制,新加坡政府將人力視為國家的重要資源。長期以來新加坡政府對於引進外來人口與國籍歸化多持開放態度,這種情形直到近年因為國民的反彈政府才逐漸調整相關政策,然而新國政府依然重申持續吸引外籍人士至新國發展對於新國整體發展的重要性。根據統計2012年新國的總就業人口約為335萬人,其中外籍人口約126萬人,外籍工作者約占新國全體就業人口的四成(駐新加坡代表處經濟組,2013)。大體而言在新加坡就業的外籍工作者可區分為兩類,一為從事低階體力勞動或是家務幫傭的工作者,另一群體則是持專業準證的白領工作者。持專業準證的工作者無論是工作待遇、就業福利、居住與攜帶家眷至新國等都享有較好的生活保障。

新加坡政府為各種類別的工作簽證訂立明確的申請門檻,這套標準直接扣連著工作者的每月薪資,筆者前往新國時申請專業準證(Employment Pass)的標準為工作者每月薪資收入須為2500新加坡幣以上,領有專業簽證的工作者日後可以申請成為新國的永久居民或公民。

※醫療福利制度

由於新加坡缺乏普及性的健康保險制度,一般民眾至醫院接受門診服務多數須以現金支付醫療費用。患者所屬的身分也影響所需支付醫療費用的多寡,公民和永久居民至同一醫院接受同一位醫師看診,會按其不同身分負擔不同費率的看診及相關醫事服務費用。倘若民眾無法支付相關費用可向各醫院的社會服務部門尋求協助,社會工作者會依據新加坡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訂立的標準進行嚴格的評估與調查,而後決定民眾可否獲得濟助以及濟助的比例與項目。然而這些濟助服務不適用於在新國任職的外籍工作者,易言之在新國工作的外籍工作者只能依靠雇主提供的醫療津貼或補助來因應個人的健康照護支出。以筆者任職的醫院為例,每年提供五百元新幣的一般醫療以及牙科就診額度,每次就醫有金額扣除的上限,如選擇在院內員工診所的家醫科就診,每次筆者需負擔總看診費用的百分之十。或許讀者會認為一年五百元新幣(對台幣匯率將近1:24)的醫療補助已是很不錯的額度,然而某次筆者因感冒至社區內私人診所就診,單次看診和藥費就要價新幣六十多元新幣,筆者的同事前往牙科診所進行根管治療更是要價不斐。

新加坡整體健康照護及社會福利制度具有高度親屬連帶和強調個人責任的色彩,醫療照護服務要價高昂也給許多新加坡人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特別是家有需要長期照護或患病家屬的家庭。

此外另一項令筆者印象深刻的醫療制度是關於新國的器官移植政策。凡年滿二十一歲的新國公民或永久居民除非事先簽立退出器官捐贈(opt out)的聲明,否則當其在醫院逝世醫師判定其器官仍適合捐贈時,醫師便能強制摘取器官。當民眾事先選擇退出器官捐贈時,假若未來需要接受器官移植其排序會比未退出者後面。筆者對這項措施抱持很大的質疑:儘管為了延續他人生命進行器官摘取與移植的立意良善,但人們的身體自主權在臨終或逝世時能這樣被剝奪嗎?藉由這項議題我們清楚看見國家如何介入個人身體,在生命末了時展現強制權力並實施對人們身體的宰制。

※貧富差距的震撼

旅人們透過旅行感受的通常是當地極力呈現給觀光客美好的一面,亦或對當地自然人文景觀的念念不忘;長住某個地方則是提供和當地人較深入的相處及互動,並認識生活環境與風土民情的機會;在當地任職並進入當地民眾家中共同居住生活,這不僅能深入瞭解當地的各項社會制度、社會實況,同時更提供近距離觀察民眾省思文化差異的機會。

由於社會工作的行業特性,讓筆者有機會在工作中經常遭遇到新加坡社會的底層階級,同時經驗著貧富差距的巨大震撼。筆者曾在白天服務向政府承租一房式組屋的個案,看見底層階級如何為了生存努力掙扎,洋房、紅酒、起司、星級酒店的餐宴、女傭這些可能是我服務的個案終其一生都鮮少擁有的物質享受,但當我參加教會的小組聚會見到的是新加坡社會另一端的富人階層和社會菁英。

在新加坡當你詢問對方外出的交通方式、居住的房屋類型或地區,甚至是藉由對方說英語的腔調和用語便能大致判斷出對方所屬的社會階級和工作、經濟狀況。英語能力是決定個人工作類型的關鍵因素,假若你的英語能力有限將無法在專業職場搶得一席之地,無法獲得收入較高福利較好的工作,同樣很難擠身社會菁英的社交圈。雖然新加坡是個移民社會廣納來自不同國家與族群的新住民,但本地公民和外來者間依舊存著張力。

筆者有次搭乘計程車返家,中年男性駕駛在駕駛途中對我說:「你們中國人就是來賺我們的錢!」筆者當下立刻回應我來自台灣不是中國人。駕駛對待我的態度立刻有了轉變,接著又主動和我討論他即將來台旅遊的行程規劃,到了筆者的下車處該駕駛甚至主動協助搬運行李,爾後筆者和朋友也遭遇過其他相似的事件。筆者對這些新國公民的行為或反應不感到生氣或憤怒,他們的行為只是反映近年大量中國籍移民和工作者遷入新加坡,為新國社會和人民帶來的衝擊與剝奪感。雖然新加坡政府強調族群和諧與尊重不同文化,訴求一個共同的新加坡,然而每每從這些生活中的小事件就能發現存於常民社會中關於族群或國籍的違和。

新加坡是個急速變遷的社會,民族性格中「怕輸」的因子,讓新加坡人擔憂唯恐一不留神就被競爭者拋在背後,因此新加坡人樣樣都要搶快搶第一,或許這是在這塊資源有限的地方型塑的民族特性。如果你有足夠的金錢和時間不妨在新加坡小住一段日子,你會開始羨慕新加坡人的語言能力,大多數人懂兩種以上的語言;同時也會對由多個跨族群或國籍成員構成的家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新加坡你可以見到英國殖民的痕跡、唐人開拓的發展歷史以及現代社會的繁榮景象,別讓你對新加坡的印象單停留在魚尾獅和李大仁。

※海外生活讓人快速長大

旅行或探索異文化是極度個別化的經驗,甲和乙即便到過同一個地方遇到同一群人仍可能產生出截然不同的回憶錄。出國工作或打工也是如此,有些人很喜歡該國的環境和制度,有些人則是不斷接受衝擊且水土不服,無論前者還是後者皆沒有好壞或是優劣,人們的生命必定從中受到滋養,這是個人作為主體不斷地經歷與檢視反思自身與外在環境互動關係的過程。海外生活能迫使自己快速長大,開展自己的視野並學習如何面對孤獨、獨立和解決生活的難題,藉由和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同事相處彼此瞭解欣賞對方的文化並擴展自己的眼界,謝謝新加坡給我這樣一個有趣又令人難忘的生活經歷。

註:駐新加坡代表處經濟組(2013)新加坡引進外籍勞工模式。取自http://twbusiness.nat.gov.tw/files/201303/1020314SGnews.pdf。

圓夢小檔案

新加坡衛生部及醫院部門每年會不定期來台招募各類醫療人員(包含醫務社會工作者),有意願申請者可留意台灣醫務社會工作協會及新加坡衛生部網站。招募考試的內容形式將視個別考試而定,一般多是面試或兼採筆試的形式進行。若為特定醫院單獨招聘工作者到職後將到該院任職,若為衛生部招聘則由其分發決定任職的醫院。

同作者相關文章:
知道/不知道新加坡?菜鳥社工的異文化體驗 (第 140 期)
除了可憐之外 (第 122 期)
被看見的危機,沒有被看見的性別──從金融危機中思考性別與勞動議題 (第 114 期)
原味十足 (第 82 期)
我見我思 (第 6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0 期 健康與信仰 (58-6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0期  2014年  2月 健康與信仰 140
本期主題:健康與信仰
發行日期:2014/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健康與信仰
醫療宣教之經驗及省思
台灣社會的「健康不平等」,教會可以做什麼努力?
信仰、生態與健康:與A Rocha同工的一日遊
病人、病情、病語——如何做靈性關懷
生病是咒詛嗎?
感謝主讓我得癌
病痛與新生命
餅乾阿姨的第二個家
Blessings Bakery 蒙福的麵包
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臺灣女詩人杜潘芳格其人其詩
我們如何看待巫術?
關懷病痛者與悲傷者最美的書 ──推薦古倫神父的兩本實用技巧與實務探討手冊
知道/不知道新加坡?菜鳥社工的異文化體驗
角落微聲——台南恩友中心的故事
踏進恩友中心
傳達鐵窗中的思念
從南鐵東移看SCM
弱勢家庭陪讀
讀經筆記13 Be̍k-ki-sé-tek那有啥物pan-chhù? 
無價的肯定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