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2期 唱我所信‧信我所唱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聖詩》編輯之理念與實踐之挑戰
關鍵字:
作者/駱維道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音樂委員會《世紀新聖詩》主編)
  聖詩不是一般個人的抒情詩或打油詩。聖詩必須根基於聖經的真理,具客觀的信仰體驗,有神學的深度,可供團體在禮拜中唱頌作為信仰的表達。

※ 新聖詩編輯之背景
  三、四十年前外國人來參加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禮拜時,常為我們唱聖詩的熱忱所感動,特別是在神學院或都市教會,他們聽到我們以四部和聲唱聖詩而感到驚奇,因為他們在歐美教會的禮拜不常聽到這麼美的唱法。(其實歐美教會因管風琴都彈得太大聲,壓住人聲,所以會眾聽不到自己或他人的聲音,和聲更不用說了)所以,我們的教會得了一個「唱歌的教會」的美譽。可惜,這個美譽已成了歷史的回憶,因有些教會已幾乎喪失了那種唱聖詩的動力與熱誠,只滿足於簡單短歌的唱頌,不會或不願唱傳統的聖詩。1959年,美國宣教師杜佐志(George Todd)牧師推行工業傳道、呼籲教會開門,進入社區,關心社會問題;國是聲明(1971年)、我們的呼籲(1975年)、 人權宣言(1977年)及美麗島事件(1979)更漸次提升了我教會對政治、人權、公義的立場,激發我們積極發揮「以愛說誠實話」(弗4:15),「服從上帝,不是服從人」(徒5:29)的精神、參與國家與社會的建設與改造(transformation),而促成我們在1985年完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強調上帝的主權、釘根本土、實踐信仰,並與普世教會攜手達成在基督裡合一的見證。這些都顯示在信仰與行動上,我們的教會在1970年代已脫出十九世紀宣教神學的範疇,所惜者,我們的禮儀與音樂卻被拋在腦後,未與信仰、神學與行動配合。追究其原因有三:一、我們教會相當缺乏深入研究禮儀神學的人來領導,禮拜與台灣處境無法配合,也未能與普世教會接軌;二、我們缺乏現代關心社會公義的聖詩;三、我們被近二十年來輕快、活潑、簡短的「敬拜讚美」風的詩歌迷住了。雖然我們的總會教會音樂委員會曾於1986年出版《新聖詩I》,但未普及推廣,1998年又推出《新聖詩II》,卻因錯誤太多,而被總會諭令收回。自1964年出版現用之《聖詩》以來,我教會對上述三個問題都未做具體的回應或補救。我們的禮拜與唱詩絕不可再停留於重演、覆述或拷貝十九世紀歐美的處境,所以新聖詩的編訂已刻不容緩。在多年努力之下,《世紀新聖詩》終於在 2002年面世,成為我教會更換新聖詩的里程碑。

  普世教會有一句格言:「你信你所吟」。這提醒我們唱聖詩的重要性,我們要培養哪一種有信心與行為合一的信徒,就必須讓他們唱有健全信仰的聖詩。既然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1985年所制訂的信仰告白宣告:「我們信上帝,創造、統治人及萬物的獨一真神。祂是歷史與世界的主,施行審判及拯救…我們信教會是上帝子民的團契…是普世的,又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就是根據這種信仰,我們編輯了這本《世紀新聖詩》,旨在幫助信徒在禮拜中唱出對創造主上帝與救贖主基督,以及慰助者聖靈的感謝與讚美,擴展我們對普世上帝子民團契的認識、關懷,並加強認同所有的住民、釘根本土的見證,來落實上帝國。

※ 《新聖詩》編輯之理念與原則
  1993年總委曾派「聖詩試讀小組」,開會時筆者雖非教會音樂委員,也不屬聖詩編輯小組,但很關心我教會新聖詩編輯的方向,乃提出編輯理想的「聖詩集」宜考慮下列各項原則,即需兼顧聖詩的歷史性、現代性、多樣性、普世性、本土性/適況性,及禮儀性;這些原則得到該小組認同並接受。筆者奉命擔任《新聖詩》主編(1998),在各委員支持之下即依此原則進行。今特引伸說明如下。《新聖詩》須具有:

1. 歷史性:基督教的歷史經兩千年的發展,各時代依其情境從上帝所得的啟示、經詩人的靈感、神學家的信仰詮釋,及音樂家依當代、當地民族的音樂語言譜出聖詩,在在都是在稱謝、讚美上主的慈愛、創造的奇功,與感念救恩的奧秘與喜樂。這些歷史上信仰的結晶構成今日世界基督徒共同傳承的信仰寶藏。

2. 現代性:上帝的啟示與耶穌基督的真理並不受任何時代所限制,更不會成為十九世紀歐美教會的專利,只要我們深信上主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他今日也不斷地在向我們啟示,在複雜的世界動亂、衝突、恐慌、發展中與我們一同流淚、嘆氣或歡欣,所以,今日的聖詩作者也應當反映二十一世紀現代世界的情勢與科技發展的精神,信仰才不致於與今日的處境脫節。

3. 多樣性:世界有多少不同的民族文化就有多少不同的藝術與音樂風格,各民族之文化、藝術、音樂的多樣性正反映上帝創造的奧妙、多元,以及他給世人不同恩賜的多樣性,以這些恩賜創作聖詩正是詩篇的作者所強調的「向上主唱新歌」(詩篇98:1),以此來展現世界各民族多采多姿的特色。

4. 普世性:基督的教會是普世性的,雖然兩千年來各宗派的神學家對聖經的了解與詮釋不同,或對教制、禮儀神學見解的差異而形成宗派的分裂,甚至對立,這種各自堅持自己信仰所認知或擁有的部分真理,即使有錯誤,上主仍憐憫、容許人的軟弱與堅持,藉由聖靈的引導與感動,讓世界各不同宗派唱頌、分享信仰的詮釋,及敬拜的禮儀,使全世界主的教會在合一中更完整地窺見上帝的榮耀,曉悟上帝的旨意。所以,禮儀與音樂扮演了最重要的媒介與角色,使全世界的基督徒在唱頌各宗派的聖詩中成長、體驗教會的普世性,進而達到在基督裡的合一。

5. 本土性/適況性:「道成肉身」是上帝的道在2000餘年前藉耶穌的身體以猶太人的身份與文化具體啟示給猶太人,但因這福音是上帝的大能,是要藉著選民從耶路撒冷、猶太、撒瑪利亞直到天涯海角傳給全世界的人的(徒1:7)。所以,這個道也應當以世界各地的人所能了解的文化具體地啟示、彰顯出道的內涵與意義。(註1)換言之,「道成肉身」是相信耶穌基督降生成為「人的樣式」(腓2:6~8), 這個「人的樣式」的表達並不被侷限於時空兩千年前的猶太文化,或於幾乎影響全世界的歐美文化,而是也能以台灣一打以上之族群多樣的文化、音樂、藝術、象徵等,來詮釋出使台灣人能瞭解、認同、接受的福音。所以,我們的聖詩需包含台灣各族群依其情境與傳統藝術,及音樂風格所創作的內容,並反映今日台灣的文化、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複雜處境中的信仰掙扎。缺乏這層面的信仰反省就等於我們還停留在「道成白身」(編按:指白種人)、十九世紀西洋殖民的時代中,談不上「釘根本土、認同住民」的信仰告白。

6. 禮儀性:在禮拜中,我們從讀聖經、聆聽上帝的話語來曉悟上帝的啟示,也從唱頌歷代基督徒對聖經的詮釋,加上生活體驗所寫出信仰結晶的聖詩,而達成靈命的成長。所以,禮儀進展的過程中唱頌適當的聖詩或回應短詩都會加強禮拜中各階段的效果:從宣召、感謝、讚美、認罪、祈求、宣揚主道、決志奉獻、祝福差遣等行動引人進入情況,得到勉勵、責備、安慰、醫治,以致心靈更新。向來我教會較不注重禮儀,亦較少使用禮儀音樂,倘欲加強禮拜的活潑性、促使信仰從理性進入感性,且獲得平衡,則適當的運用聖詩與回應短詩將是達成禮拜與靈命更新最有力的媒介。

  反觀我長老教會140多年來的聖詩(註2),1900年,甘為霖所編台灣第一本《聖詩歌》無譜,且無台灣作品;1926年的《聖詩》,192首中已有宣教師梅鑑霧六首歌詞,也首次加入了台灣平埔原住民的曲調計六首, 包含今日大家所喜愛的「大社」(「真主上帝造天地」的調)與「淡水」(「上帝創造天及地」的調),其他還有來自廈門的六首中國調。1936年的《聖詩》已加入台灣五位詩人的十首作品及兩位作曲者的三首曲調。1964年版的《聖詩》雖擴展了歷史觀,選用了不少較早期及古典的歐美聖詩,也增加了54首台灣人的釋義詩篇與新詩及15首曲調,但我們的信仰、神學、禮儀、音樂還大致侷限於過去歐美的傳統,還談不上普世性、現代性、多樣性,與禮儀性;本土性與適況性則剛開始萌芽或處於孩童時期。2002年出版的《世紀新聖詩》即彌補了這些缺陷,該集共計130首,源自35個國家,而台灣的作品將近50首。我們原計畫新聖詩的百分比各為歐美40%,台灣30%,第三世界30%,但我們意識到這種理想定難獲得大多數信徒的接受,乃折衷改為歐美50%,台灣與第三世界各佔25%左右。《世紀新聖詩》內容的比例雖稍不同,但已為將來的新《聖詩》奠立了基礎。


<未完待續.....>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聖詩》編輯之理念與實踐之挑戰 (第 102 期)
三段式禮拜儀式之再思 (第 63 期)
1.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音樂委員會聖詩編輯小組:《世紀新聖詩》,2002。

2. 駱維道、林怡娟合著:《世紀新聖詩導唱本》。駱先春駱洪敏紀念教會音樂教育推廣中心暨南神基金會出版。2003。

3. 駱維道:〈本土化教會音樂(聖詩)的發展與後殖民台灣〉,2006年台南神學院黃彰輝紀念講座專輯,排版中。

4. 與文化對談的禮拜:從禮儀與音樂的面向探討〉講於香港建道神學院,2007。

5. 〈音樂與民俗音樂-台灣教會會眾聖詩之尋根〉。神學與教會,Vol. 26, No. 2, 290~330. 2001。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2 期 唱我所信‧信我所唱 (12-1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2期  2007年  10月 唱我所信‧信我所唱 102
本期主題:唱我所信‧信我所唱
發行日期:2007/10/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讓音樂成為聖靈的工作!
目錄s/
英加長老教會聖詩在台發展──兼論教會聖詩之本土化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聖詩》編輯之理念與實踐之挑戰
大家都愛敬拜讚美?!
流行音樂可以有福音嗎?—訪黃國倫
每個時代有它自己的「敬拜讚美」
原住民教會音樂創作之現況
台灣的第一位女鋼琴教授──高慈美
祝福,從苦難開始──寶島歌王洪一峰全家的信仰告白
「星光幫」教我們的事
以色列的哀歌對台灣人的意義
傳統聖樂如何與「敬拜讚美」和好?
重拾「團契」的真諦——從細胞小組教會的發展談起
藝術與品格雙修——嘉西藝術週末營
掙脫「自由」的轄制!——我讀《活出十誡的真自由—通往自由人生的路標》
小朋友的好朋友
蕭泰然教授ê台灣心kap台灣情
五月出荔枝
與主相約???三週行
來自武界的感動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