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101期 青年牧養面面觀
字級調整:

解惑之窗
什麼是細胞小組教會?
關鍵字:
作者/黃春生 (重新教會牧師)
  小組教會特別強調「親近上帝的文化」及「傳福音的文化」,使得小組教會的信徒委身度極高,對聖靈及福音充滿熱忱。

※ 小組教會的興起
  經過二十多年的催化,在台灣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許多多元的小組教會,甚至也漸漸加以學習。談到小組教會,首先會想到屬於五旬節教派的神召會——韓國首爾汝矣島的中央純福音教會,其主任牧師趙鏞基牧師,從1958年建立教會以來,就以「葉忒羅原則」的組織方式,來牧養教會,如今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單一教會。而研究教會成長的學者,也紛紛對汝矣島純福音教會進行研究,他們歸納教會成長的因素,除了趙鏞基牧師本身的領袖魅力和領導力外,還包括教會的小組化、韓國的城市發展和經濟起飛、教會地點的選擇正確,以及網路科技發達帶來的分區同步禮拜制度,這些因素使得大規模教會可以存在並且有效運作。

  除了中央純福音教會的例子,新加坡的例子也是我們所熟悉的。1986年鄺建雄牧師建立堅信浸信會(Faith Community Baptist Church),其教會顧問李樂夫更創一新名詞「細胞小組教會」,之後堅信浸信會就將「細胞小組」的觀念加以發展,而成為一套標準模式。堅信浸信會的成功模式,很快的就令台灣教會欽羨不已,並將整套系統引入台灣,期待使得疲軟已久的台灣教會能夠有所突破。霎時細胞小組的模式,成為台灣的教會一項熱烈的議題。這股熱潮一直在教會內醞釀。

  南加州的馬鞍峰教會華理克牧師於1980年創立教會時,採用了目標導向的法則,將聖經原理活用在信徒質與量的倍增運動裡。只短短25年,教會從零開始,成長到數萬人的北美最大教會。他將成功經驗寫成《直奔標竿》一書,2002年出版,4個月內售出140萬本,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二位。本書中譯本,也在台灣造成熱賣,台灣教會開始熱中探討目標導向的小組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委員會在2000年3月7~22日就舉辦「美國教會學習觀摩之旅」,前往馬鞍峰教會、PCUSA中會與教會訪問,並參加紐約Time Square Church之禮拜、紐約布魯克林會幕堂主日禮拜。2005年5月,更有全球4,000多位基督教界領袖,前往南加州的馬鞍峰教會,向華理克牧師取經,學習教會成長的方法。

  在台灣,幾乎所有的小組教會模式都看得到,其中包括G12小組教會模式。1991年,哥倫比亞波哥大的凱撒牧師,領受了G12異象。當時他的教會約3,000人。1994年,凱撒牧師在波哥大成立「國際靈恩宣教中心」(簡稱ICM)正式開始履行此異象。經過20年,波哥大教會已經增長到40萬人。是全世界上第二大的單一教會,也是增長最快速的教會之一。G12的模式,就是學習主耶穌的模式,專心的栽培12個門徒,再訓練他的12門徒,分別去訓練12位門徒。目前全球最大的細胞小組教會有許多是採G-12模式,其中也包括後來轉型成為G12小組教會的新加坡堅信浸信會。

  看到許多增長的教會模式之後,確實令人很心動,想要學習。但是往往是學到模式,而沒學到本質。

※ 小組教會的特色與本質
  不是有小組的教會就是小組教會。根據李樂夫的定義,「細胞小組教會的特色是以小組為教會最基本的構成單位,正如細胞是身體的基本構成單位一樣,發揮了教會基本的見證、牧養、訓練和敬拜功能。在細胞小組教會中,細胞小組就是一切活動的中心,一切教會的活動設施、資源和計劃皆為小組服務。」(註1)換言之,小組教會的小組可以替代傳統教會的各樣團契,各項聚會,甚至可以取代主日學、教育訓練等。

  雖然,小組成為教會服事及活動的核心,但是屬於群體性的主日聚會,乃是「以慶典來見證他們共同的肢體生活…不是儀式,而是盛事。」(註2)相對於傳統教會的儀式型禮拜,小組教會的「慶典」充滿了大量的敬拜讚美。

  傳統教會的組織體制,大概可歸納為:主教制、長老制、會眾制、混合制(混合主教制、會眾制),甚至有強調無組織制的。但是,小組教會的組織明顯不同於傳統教會,小組教會雖有主任牧師,但是沒有主教,或主教團的高層領導組織。小組教會也不屬於代議制,因為信徒並未選舉或推派任何長老或執事。小組教會不是會眾制,因為會眾制教會的重要決策皆由信徒公決。基本上,小組教會的組織是由主任牧師、區牧、區長、小組長等組成,而牧師團是教會決策的中心。也有許多小組教會按立資深的區長為區牧,即平信徒牧師,使其可以參與教會決策。而近來這種「葉忒羅原則」的組織,已逐漸趨向「五重職事原則」(以弗所書4︰11~12),甚至已有牧師被按立為「使徒」或「先知」,而平信徒被按立為「平信徒牧師」、「教師」。

  小組教會的本質或文化主要有二項:一、親近上帝的文化。此乃根據〈馬太福音〉22︰37~40來的大誡命(The Great Commandment)。這樣的文化將讀經、祈禱的靈修生活落實在每一位組員身上,就像新加坡三一基督徒中心(屬神召會的小組教會)所推展出的「單獨會主」,或是華理克牧師為信徒靈修所著的《標竿人生》,馬鞍峰教會2002年2400個家庭小組參與「標竿人生‧四十日屬靈旅程」運動,個人靈修40天,結合小組聚會6次,主日信息8次,藉此使全體信徒養成親近上帝的文化,進而去愛世人。當然小組的關懷、凝聚更是密不可分,正如李樂夫所強調的,細胞小組教會有兩個目標:「有強烈的欲念去見證她在基督裡的生活」,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註3)

二、傳福音的文化。此乃根據〈馬太福音〉28︰19~20來的大使命(The Great Commission)。小組教會各自發展出一套有效的傳福音方式,G-12的重點在於小組增長,每個人都要成為小組長。南美洲的智利的佐大培衛理公會(Jotabeche Methodist Pentecostal Church) 1983年會友達八萬人,教會以主日學小組方式發揮小組動能,平均每14人便有一位組長負責牧養照顧。新加坡三一基督徒中心則推出「生命冊」培養信徒活出傳福音的生命。

  總之,小組教會均具備「親近上帝的文化」及「傳福音的文化」,這兩種文化彷如是小組及教會的DNA,使得小組教會的信徒委身度極高,對聖靈及福音充滿熱忱。

※ 教會成長的關鍵是什麼?
  小組教會的「小組」在規模和形式上,有些類似傳統教會的團契,但本質與文化卻完全不同。近年來傳統教會的團契聚會,有時比較像讀書會、查經班,有時比較像聯誼會、懇親會,聚會安排往往全憑會長的意見為主。到底「團契」是甚麼?「團契」一詞在聖經中有翻譯成「彼此交接」(徒2︰42)、「捐項」(羅15︰26)、「同領」(林前10︰16)、「相通」(林後6︰14)、聖靈「感動」(林後13︰14)、「同心合意」(腓1︰5),通過這些不同的翻譯,顯示出團契需具備「行動」的內涵,而不是停留在「名詞」的稱號。雖然有「團契」之名,卻無「團契」之實,這是傳統教會所失落的。

  不是傳統教會就代表沒有增長、沒有進步。我曾在韓國居住二個月,訪問過汝矣島的中央純福音教會,他們的禮拜屬於傳統儀式的敬拜,甚至百人詩班和弦樂團是教會支薪的專職服事者。以禮拜方式他們是傳統教會,但以組織及教會文化,他們是小組教會。2004年,我曾受邀至新加坡聖公會聖安得烈教堂(St. Andrew's Cathedral)講道,以禮拜方式他們是屬傳統教會,他們教會的會友將近一萬人,也唯有採行小組教會的小組模式才能使信徒得到牧養,從小組文化來看,他們是屬於小組教會,但以體制來看他們卻屬主教制。

  由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雖然細胞小組教會成長快速,但傳統教會亦不乏快速增長、進步的例子,關鍵在於,有無建立親近上帝和傳福音的文化,只不過,這兩項特質或文化正被細胞小組教會有系統、有組織地強調且建立,甚至成了小組教會的DNA。


註1:李樂夫(Ralph W. Neighbour)、王利民著,許揚怡譯,《細胞小組教會組長手冊》(香港:高接觸,1995),頁3。
註2:同上,頁14。
註3:同上,頁3~4。
同作者相關文章:
什麼是細胞小組教會? (第 101 期)
把愛傳出去--重新教會的社區服務 (第 99 期)
重返聖經--我參加神研班 (第 7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1 期 青年牧養面面觀 (57-6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1期  2007年  8月 青年牧養面面觀 101
本期主題:青年牧養面面觀
發行日期:2007/8/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讓青年遇見上帝
目錄s/
編輯室小啟--關於100期
從PCT青年現況看青年牧養
從「認同、委身、成長」談大專青年牧養
在合歡山的山腳下想青年
長青團契篇──台北大專學生中心
地方教會篇──迦南教會
在聖樂聲中傳遞福音火把——排中青年部
地方教會篇──祥和教會
地方教會的青年觀點
話說傳道者的牧養工作
首位本土籍長榮中學校歌創作者——周慶淵
十字架耶穌
年輕!可愛!無厘頭!——來自「黑澀會」的現象
孤獨而尊貴的靈魂——閱讀薇依(Simone Weil)
什麼禁錮了她?——我看〈黃色壁紙〉
他將醜陋變成美麗
什麼是細胞小組教會?
找回失落的勇士圖騰繡衣、弓箭、古調——馬遠教會社區事工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一個未完成的使命
好款待人的吳花密醫師
從上帝而來的感動
在歷練與重建中認識自己
從企業與顧客關係管理思考團契價值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