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7期 戰火,未曾止息! |
|
|
本期主題 |
軍火交易的世界 |
|
關鍵字: |
作者/陳良哲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
|
|
「他們要把刀劍鑄成犁頭,把槍矛打成鐮刀。國際間不再有戰爭,也不再整軍備戰。」——〈以賽亞書〉二章四節
以天價數字成交的軍火交易 如果說,有生意可以讓你大賺一筆,但是同時得讓很多人背負龐大的債務、身體受到傷害,甚或失去親人、喪失生命,這筆交易妳/你會贊同嗎?大概很少人會贊同這樣的一筆生意。事實上,這種生意在國際間是一筆又一筆,不斷地以天價的數字成交。這就是軍火交易,它包含了傳統武器、輕型武器,各式刑具。
賣軍火的國家,將軍火輸出到衝突對峙之地,提供該地各項所需武器,對賣軍火的國家而言,一來可作為政治勢力的延伸,確立軍售國在該地的政治影響力;二來,可以提供軍售國的工作機會,並賺取外匯。與此同時,軍購國為了龐大的軍購費用,得不斷提高舉債,犧牲與排擠其他的國內預算。
不論是中美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中南半島都是在冷戰衝突的軍備競賽下,緊縮國家發展預算,不斷地增加舉債以支付軍購。反軍火貿易運動(Campaign Against Arms Trade)指出,非洲南部地區因冷戰時期與冷戰後的龐大負債與費用,讓尚未出生的嬰兒,為他/她們不曾打過的戰爭、不曾有過的思想與不再存在的地區與全球制度、不再當權的地區和領袖所作的決策支付代價。 既是軍售國又吹哨當條子 解除第三世界債務運動(Jubilee 2000;禧年兩千運動)在一項報告說,所有開發中國家的債務中,有五分之一是之前的獨裁者所貸的款項,該報告認為,這些債務應由借方負責,而非這些開發中國家的責任。諷刺的是,這些身為債權人的軍售國,它們大多是聯合國安理會的成員,負責調停全球衝突。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The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的統計,在全球傳統軍火市場中的大賣家是美國,所賣出的武器就佔了將近一半。俄羅斯與法國則各佔百分之十,英國與德國也佔有百分之五至十之間。這前五大的軍火輸出國,有四個還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這些軍售國一方面作殺頭生意好賺錢,一方面又負責吹哨子當條子,美國、歐洲國家、中國、俄羅斯都在其內。如包可華(Art Buchwald)所言:「我們成天為這麼多國家備戰,豈有可能謀求和平?」
這些軍售國,左手看似好心的給予他國援助的同時,右手卻又同時再度賣出軍備。英國在二○○○年曾捐助南非四三○○萬美元,作為解決該國貧窮與不平等所需費用,卻又出售九一五○萬美元的武器給南非。看似大力解決南非債務的英國,實則讓南非的債務雪上加霜。同年,英國也捐助坦尚尼亞九二○○萬美元,在這沒有乾淨的水可喝、年平均不到二四五美元、四分之一孩童活不到四歲的國家裡,英國藉此賣給坦尚尼亞一套四○○○萬美元老舊、不適用且無法運作的軍用飛航管制系統。 軍火交易除了造成第三世界國家的債務高舉之外,更不用說因各式軍火而死傷無數的人們。英國賣給土耳其六十萬支衝鋒槍,而土耳其的部隊在迫害該國的庫德族。美國提供各式經濟援助、軍事資助與民間捐款給以色列,使其得以購買攻擊性直升機、坦克車以及F-16飛彈,而這些武器被用於攻擊、殺害巴勒斯坦的平民,嚴重威脅巴人的生存權與學生們的受教權,美國無疑是造成這些數千名冤魂的幫兇。還有剛果戰爭、印度與巴基斯坦、以色列、斯里蘭卡內戰,在歐美為首的軍售國源源不絕的供給下,只要是衝突區域,都有軍售國大賺一筆的機會。
不為人知的軍火交易與算計 戰爭、衝突持續不斷,軍售國因此賺錢,人們則為此失去家園流離失所。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統計,至二○○五年底,該署所關注的對象已達二千零七十五萬餘人,包含了約八百四十萬名境外難民(refugees)、七十七萬餘名尋求庇護者(Asylum-seekers)、一百一十萬餘名被遣返的境外難民、六百六十二萬名境內難民 (ind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IDPs)、五十二萬名重返住處的境內難民者,二百三十八萬無國籍者(stateless persons),以及其他九十六萬需關切的人們(various)。其中佔最多數的為阿富汗(二百九十萬名難民),其次是哥倫比亞(二百五十萬名),伊拉克則排名第三(一百八十萬名)。
軍火交易除了造成第三世界巨額債務、衝突區域死傷無數,更因為它的資訊不透明,充滿了各樣的暗盤交易、佣金與伴隨貪污而來的賄賂。例如南非在一九九九年與歐洲集團的龐大軍購中,就傳出四十三項針對執政的非洲民族黨而來的指控,涉嫌收受賄賂,並介入軍購,加以施壓。台灣因總值達五十億美元的拉法葉艦採購案,更引發了海總武獲室軍官尹清楓命案。
該採購案的佣金高達總額百分之十,即五十億美元,其中有三點二億美元是付給台灣的相關人士,而一點八億美元則給了中國──鄧小平周圍的親信和中國外交部的相關人士。尹清楓命案就是「這名海軍上校因為太過於注意台灣向法國購買拉法葉巡防艦,而陳屍蘇澳海邊」。這件軍火交易因他的離奇死亡才開始引人注目,也才讓眾人見識到法中台三方暗盤交易合縱連橫之複雜。
那些軍火商與支持軍火交易的人們,總是告訴我們,各國有保護自己的權利,軍火的買賣是必須且正當的。但它們沒告訴我們的是,這些軍火常常伴隨著不為人知的交易與算計。
六一○八億軍事採購預算 總統府陳唐山秘書長與民進黨游錫?主席,應代理軍購案潛鑑與反潛機的美籍軍火商李華德之邀,前去他家應酬聚餐,而李華德卻是在一九九一年被陳水扁立委點名的軍火商,涉嫌在「臺翔.麥道合資案」與黃孝宗相互得利。被國際刑警組織列為通緝犯的軍火商Safa,更是透過李華德牽線搭上扁政府,曾陪同格達費之子來台會見陳水扁總統,更是安排陳總統過境阿布達比、利比亞、黎巴嫩等地的關鍵人物,軍方與阿聯達成包括小潛艦購案等數項軍事合作,以及中油以國光石化名義投資阿聯石油工業,都與此人相關。
如同一副照妖鏡,軍火交易照出了各方角力與算計,得以看清那喊著要人權立國、要確立台灣主體性的扁政府,也不過只是與軍火商一同起舞的權力集團。近日美國透過楊甦棣向台灣下軍購的最後通牒,被視為布希擔心共和黨選情失利的動作,對於美方這項無視台灣主權、干預內政的發言,扁政府竟還點頭如搗蒜。
這被楊甦棣下最後通牒的軍購,起於二○○四年由行政院提出的六一○八億軍事採購特別預算,預計向美國採購八艘潛艇、十二架P-3C反潛機與六套愛國者三型導彈系統。此政策一出,隨即引起各界譁然,除了三月的「買飛彈公投」早已有大多數人的否決之外,更由於該項軍購過於龐大,政府擬以舉債、賣地來籌款支付軍購費用,此舉也被認為是交保護費給美國老大哥,以換取美國對於台灣政權正當性的支持,因而引發爭議與反對的聲浪。
先是以社區大學為主的成員發起「六一九反軍購大遊行」,並提出「非戰家園.全民公投」的公投提案連署,試圖透過連署公投的過程,引發公共討論與民眾參與,但其影響與動員能力有限,而後更有「不反軍購的反軍購運動」、「非戰,而非反戰」等爭議。民主行動聯盟為主的成員,則另組「反六一○八億軍購大聯盟」,透過政黨游說、靜坐抗議,向立法院國親黨團施壓,以阻擋立法院通過軍購預算。在這樣的情勢下,反軍購再度視為藍綠對峙,進而簡化成反扁或挺扁動員群眾的議題。於是在台灣的反軍購活動,很快地就被扣上「不愛台灣」的帽子,被指控為中共同路人,被說成是歷史罪人。
以賽亞的和平世界 在全球的軍火交易中,台灣一直是排列名列前矛的採購國。處於冷戰結構下的潛在衝突區,在軍備競賽與國際孤立的壓力下,台灣的當政者總是想像透過軍事裝備以壯大自身,無論是國府在中美斷交時發起的自強運動——捐款買中正號戰機,還是扁政府時代推動的珍奶換軍購——六一○八億鉅額軍購。被愛國主義召喚的人們,總是希望軍購越多越好,好汰舊換新,好有現代化軍備的,好保持軍事優勢,好保衛家園,好像我們非得要有比別人還強的棒子,才能活得下去。
可越是在緊張對峙的情勢下,我們越應該試著從愛國者的召喚中逃離,試著把這一團軍火交易的迷霧給看透。戰火衝突中,只有那些坐擁軍火工業的大國與軍火掮客受利,除了因不斷供應軍火而來的巨額收入,更藉此參與該區域的政治角力,在衝突對峙的區域中爭奪與確保其利益所在。
這世上的數百萬流離失所與喪失生命的人們,早已告訴我們,軍事對峙與衝突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相反的,在妖魔化對方的情形下,將使衝突的雙方陷入戰火的泥沼中,在你死我活、處於毀滅性、非人道的情形下,更會導致無辜百姓的死傷無數。我們若還保有一絲人性,不論這些武器用在誰身上,都不應該會是我們所樂見的。
「他們要把刀劍鑄成犁頭,把槍矛打成鐮刀。國際間不再有戰爭,也不再整軍備戰。」在聯合國對面的以賽亞牆,刻上了《舊約聖經》〈以賽亞書〉二章四節的這段經文。人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慘痛的死傷經驗中,意識到和平調停國際衝突的重要,以此表達對於世界和平的想像與期待,也是對於聯合國職責所賦予的期許。只是二次大戰之後,如前所述,隨著冷戰體制的延續與軍火工業的發達,依舊是各地衝突戰火不斷,人民死傷無數,讓軍售國與軍火商於其中牟利。若我們對於軍火交易悶不吭聲,甚或贊同巨額軍購,正是讓對抗衝突殺戮不斷的戰場繼續存在著,這豈不是讓我們離以賽亞的和平世界越來越遠嗎?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農民擺攤組市集‧蔬果親手賣你給 (第 111 期)
|
.該如何追尋那光? (第 108 期)
|
.從解放知識到草根民主的嘗試——社區大學運動 (第 105 期)
|
.改看「公民新聞」,如何? (第 99 期)
|
.軍火交易的世界 (第 97 期)
|
.雖是聖誕,但戰火未曾止息 (第 97 期)
|
.舞?詩篇般的人生-舞蹈家廖末喜的創作與信仰 (第 97 期)
|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系列~誰的神研?誰的大專? (第 87 期)
|
.看!長老教會──對「社會關懷」的批判性反省 (第 85 期)
|
.請原諒我,女孩! (第 64 期)
|
.「援助交際」在台灣:以封閉性網路社群色情現象為例 (第 61 期)
|
.留還是不留? (第 57 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