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6期 我的家庭真可愛?! |
|
|
特稿 |
讓年輕人有「家」的感覺 |
|
關鍵字: |
|
|
教會的共同課題 年輕人的校園關懷與福音工作,一直是教會重視和努力耕耘的領域。常言道:「今日青年;明日教會。」可見當前青年的培育是教會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由於當今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改變,如升學導向的功利主義、電腦科技的進步、道德扭曲的社會教育、年輕一代的思維方式與過去傳統經驗截然不同等等,使得教會日益困難留住年輕人的心。這是今日多數教會共同的問題。
人生階段的風暴期 中學階段的年輕人(teenagers),在人生發展階段中是屬於一段尷尬的時期;這段時期同時也是在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藉此建立自尊與自信。這段時期類似英雄的冒險事蹟,因此須要適當的舞台讓他/她們去表現,藉此肯定自我。《聖經》中耶穌所說的浪子比喻故事,從某一種角度可以解釋年輕人所遭遇的風暴期(Storming age)。那位浪子好比處在風暴階段而急欲建立自尊與自信的年輕人,這是一種想解開束縛逃離家庭的寫照。年輕人自信長大足以料理自己的一切,正如浪子急欲分得家產遠走高飛去闖蕩一番。這就是年輕人的叛逆與逃家的衝動。直到有一天,當他/她親自經歷挫折和失敗,從其中頓悟得到教訓,他/她才會像浪子醒悟過來有想回家的感覺,進而重視家庭的溫馨與價值。
長榮的水甜泥黏 因此,在從事年輕人的校園關懷與福音工作,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上年輕人成長階段的特質,找到輔導和培育年輕人的切入點和方法。我在長榮中學服務了二十四年,眼看年輕人進進出出校園,這塊校園成為陪伴他/她們走過年輕階段的場合,同時孕育他/她們一生帶有長榮人的印記。如果我要說,長榮中學與其他一般學校有何差異,最主要她是一所教會學校,以及從創校的傳統文化孕育出一塊以愛心為基礎的教學與活動的場所,好比有人常說:「長榮的水甜泥黏。」這塊園地因著許許多多教職員工的辛勤培育澆灌,使她成為一片沃土,讓走過這塊園地的年輕人,不只裝滿知識的行囊,也帶著長榮的足跡邁向人生的另一階段。這就是為什麼校外人常讚嘆長榮人與他校學生氣質不一樣,以及長榮校友重感情、凝聚力強的原因所在。
教育重要的環節 讓年輕人有「家」的感覺,我覺得用這句話來形容長榮的教育是蠻有意思的。老師以愛心教導和照顧學生,這是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老師是站在教育的第一線,這是無庸置疑的。依稀記得長榮中學第三任校長萬榮華牧師(Rev. Edward Band)曾說過一句話:「如果長榮中學只重視升學,那與其他學校有何差別!」我不否認這裡面存在著一種教育理念相互拉扯以及關係緊張的辨證,也許它永遠都是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折衝吧!總之,做為一個教會學校的教育工作,我們希望能在德、智、體、群、美、靈等六大面向取得均衡的發展,讓學生在這塊園地得到各方面充分的發展。也許學生們在當下尚未能體會出這種意境,但假以時日,我相信他們會發現長榮之美。例如最近長榮校友會有一個規劃,打算辦一個四代或三代同時就讀長榮中學的校友會,這是一項別緻的創意,同時顯現出長榮溫馨的一面。
多元化的教育薰陶 長榮中學迄今有一百二十一年校史,目前擁有美麗的校園,古色古香的建築(小禮拜堂和校牧室兩棟建築被市政府列為古蹟保存);豐富的各種館藏,如教會和學校的史料館、台灣歷史文物館、貝類館、蝴蝶館、礦石館和化石館,這些館藏是全台灣中等學校無法比擬的。但我們非據此為傲,而是將這些館藏善加利用可以做為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這是長榮獨特的文化資產。透過建築古蹟巡禮,幫助學生了解台灣和學校過去的歷史,進而建立自己對台灣這塊鄉土的認同。參觀館藏可以幫助學生開闊他/她們的認識視野和心胸,培養做為一位有文化氣質的人。長榮中學擁有這些硬體的特質,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這是值得肯定的一點。
教育除了硬體設備之外,軟體部分也是不可或缺。什麼是長榮中學的教育軟體?簡單而言,就是建立在創校的信仰基礎上所發展出來的長榮文化。文化本身乃是一個很廣闊的定義,舉凡人類的活動所展現的一切盡是文化內涵。因此,我們可以從這方面來審視學校所展現的內涵是什麼。長榮中學目前有國中部、高中部、高職部和進修學校,共有學生五千五百人。近年來學校的辦學成果(升學成績)自不在話下,已在教育界建立良好的聲譽,這是學校一條重要的扎根與命脈。另一條不可或缺的扎根,就是每個時代要不斷地思考:「到底我們要培育出什麼樣的長榮人?」為了達到身心靈的教育與關顧,學校平日晨間禮拜做為對師生的心靈陶冶,以及課程中兼具宗教心靈教育、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啟迪,這是做為教會學校靈性教育的重要一環,從蔡忠雄校長不斷地強調學生的品格教育可以認知到靈育的迫切性。學生經過耳濡目染的薰陶,自然在氣質上或是外在行為表現,會令人刮目相看。除此之外,詩歌音樂的薰陶也是舉足輕重的教育環節。一年一度聖誕節前夕的班級詩歌比賽,不只凝聚班級的向心力,也讓同學們從領悟音樂合唱之美提升至心靈修養之美,直接或間接變化年輕人的氣質。
年輕人生命歷程的見證 不管對內或對外,學校提供許多活動團體和展現的機會,讓學生能親身經驗歸屬感的價值和找到自我實現的方向。我深深覺得,在校園中只有讀書的人,將來對學校的回憶與認同,相形之下會較薄弱;而有更多機會體驗學校各種活動者,對學校之認識不只較深,將來這些人對學校的認同也會愈大。這不是理論,而是從接觸無數校友的經驗,以及從他/她們的談論得到的結論。在校牧室所負責的工作和輔導的團體中,如長中合唱團、宿舍生活、青年團契、晨間禮拜、班級詩歌比賽等;當然學校內還有其他卓越的團體及其亮麗的成績,這些活動不在此處論及;團契活動讓學生在年輕的心靈找到一個歸屬的「家」、心靈成長與同儕支持;長中合唱團成為喜愛歌唱年輕人的「家」,請聽曾經擔任團長的石逸芳校友這麼回憶著:「我們的生命,就如同一段一段的旋律,當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可以唱出美麗的一首歌。」「每一個過程都是重要的,就如同每一段旋律都是重要的;因為唯有經歷起伏、努力演奏我們每個人的旋律,才能譜出精彩動人的生命之歌。」另一位幹部陳建良校友如此寫道:「在合唱團,大夥的感情似乎不會因為畢業而疏離,反而是將合唱團這多年來每個人的心緊緊靠在一起。」團契的契友如此見證著:「雖然只是一個多小時的短暫活動,可是給人的感覺很溫馨。這與平日在班上的生活,感覺真的不一樣,多了一份家的感覺。……心存『愛』的人,生命會得著祝福!」
這幾段話充分見證這篇主題——「讓年輕人有「家」的感覺」,並足以讓年輕人的信仰輔導者省思和找到著眼處。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