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3期 異鄉人在台灣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當外國人遇見「台灣」,有文化衝擊?
關鍵字:
作者/詹秀音 (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班研究生)
  由於全球化的影響,當外國人遇見「台灣」,文化衝擊減低了;而台灣人的好客、親切及友善,也為外國人挪去對未知的惶恐,帶來不少的溫馨暖流。

外國人,見怪不怪的面孔
  隨著台灣高科技發展、專業競爭力提升,以及政府努力開發觀光,將台灣推向國際舞台的舉措,走在大街小巷,我們似乎對於白色、深咖啡色的面孔,或者體型壯碩、不同衣著服飾的外國人感到愈發熟悉。本來是會議中、校園內才比較有機會看見的臉孔,近年來,這些國際人士在慶典的場合、休憩的公園、人擠人的夜市出現的頻率,已經高過往昔對於少數「外國人」的稀奇。而由於接觸機會增加,國人對外國人的印象可能也不再那麼刻板。若然,在外國人眼中的台灣,又是如何?

溫情萬種的台灣
  文化的定義是:「一個學習行為型態的整全系統,是任何一個社會成員的特色。簡單來說,文化是一個特定群體所有的生活方式。它包含這群人想的、說的、做的,和完成的每件事情——它的態度和感覺的體系。文化是從一個世代中被學習和轉換到另一個世代。」1當母國文化遇上台灣的他文化,好客與友善,是外國人不需遲疑又不約而同的台灣印象。台灣人願意對陌生人伸出及時的援手,又絲毫無防備之心,著實令許多外國朋友驚訝。不論是亞洲的馬來西亞、韓國、緬甸、印尼、泰國、越南,就連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甚至是南太平洋島國的美屬薩摩亞人,個個都深有同感。此外,對於台灣飲食文化的印象同樣令人難忘。沿街琳瑯滿目的各式小吃,多種食物混合烹飪、千變萬化的食煮方式,和一樣菜一個餐盤的越南、非洲,以及需要各式配菜的韓國飲食有著極大的差異。

地上風景的驚奇
  台灣的廟宇林立,民間信仰的發達興盛,遠遠超越了外國人的想像。有人以為,幾十年來,台灣社群深受民間神話故事的影響,所以處處可見大小不一的寺廟,其中不乏迷信的摻雜相伴。另一方面,雖然也聽聞台灣人信仰佛道教的虔誠,但當外國朋友親自拜訪寺廟,除了驚嘆廟寺和神像的細緻雕刻、儀式慶典的熱鬧、人車相接的絡繹,這浩大聲勢和場面果真震撼了外國朋友。再則,充斥台灣大街小巷的摩托車,也是奇觀。前鑽後竄,暢行無阻,摩托車的便利和安全性讓外國友人為之驚嘆。然而,要說有美中的不足,語言溝通障礙是外國朋友共同的遺憾。台灣環境在硬體上缺乏對外語友善的規劃,例如街上的路標或商店的名號;軟體方面也有進一步努力的空間,特別是主動和外國人說外語的意願,台灣學生需要更多的鼓勵和勇氣。我們或許不是很在乎要和外國人講外語,可是外國人的有口難言,卻為他們的生活空間打上不少折扣。也是來到台灣後,他們才知道台灣有著多種族、多語言,也深深企盼有更多台灣朋友和他們說話,更多友善的空間讓他們經驗。

自由的台灣社會
  外國朋友看見的台灣社會,其在自由的表現可說是淋漓盡致。青少年凌晨在外騎車,人民擁有言論、媒體、廣播自由,甚至是抗議運動等。人民可以評論,並對政府提出相關意見,表現的是自由而民主的台灣。另外,台灣人目前還在為認同問題掙扎奮鬥。政治上的混淆,造成有人極端討厭政治,有人過度熱衷政黨。面對政治上的貪污,世界各國無一倖免,外國朋友認為,或許台灣人要將更多心思花在政治制度上。

  以上是外國人遊走台灣留下的台灣印象。只是,誠如我們所知,不同的接觸對象、居住和工作場域,特別是不同的角色扮演,會導致對台灣印象的差異。為此,筆者特別針對在台灣最大的兩個外國人族群做個別採訪。2他們因為婚姻或工作而離鄉來台,無論是短暫的訪台、居台,甚至長期留台,他們看見的台灣是否有比較不同的景致?

外籍移工
  論及外籍移工(外移)和外籍配偶(外配)在台灣,除了同樣經驗台灣人的友善和親切,語言溝通的困難對他們造成更大的壓力。有些上司無法以英語溝通,使得外移只能跟同國家的人說話,減少了和上司互動的機會;在付出整天超時的勞力中,外移還得趁著中午吃飯時間,向台灣朋友學習中文。這是高雄加工區女工的生活面貌。更有甚者,是外移和外配普遍遭受異樣眼光的無奈。當她們走在市集,話一出口,旁人即由口音辨識她們母國的不同,立即對之投以輕蔑的眼光或敵意的語氣,使她們倍覺不適,心受傷害。「同樣都是人,只是來自不同的國家,相互的尊重應該是基本的待人之道。」越南的小金溫溫地道出她的難過。

  相較於越南的交通不便,菲律賓在公共空間的設備缺乏,台灣街道規劃的整齊,路燈照明的設置,交通路線的發達、規律,公園、夜市的休閒場域開發,都為加工區外移的喜歡,也台灣加分不少。附近因應移工發展了不少的越南或印尼門市,多少抒解外移思鄉的情懷。另外,來台至少五十次,每次約停留一至二天的遠洋印尼船員James表示,台灣應該要在漁船身上同時印有英文的標示。飲食上因為自己是伊斯蘭教徒不能吃豬肉,他期待以豬肉為肉食大宗的台灣能提供外國朋友多項不同的選擇。

  外移對於台灣印象的廣度跟其工作的職場老闆有著直接的關係。在洗車廠工作的越南小姐阿菲,雖然每天白天洗車,回車要照顧小孩、整理家務,承受不小的工作壓力,但她告訴自己,再怎麼疲累和辛苦,都要買個希望回家。而由於受到老闆很好的對待,教導她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相較於在工廠掙錢的外移,阿菲的人生有一個夢要圓。

外籍配偶
  同樣來自越南,外配看待的台灣比外移多了台灣人群和風景的接觸。「台灣人很好,比較有感情,人和人之間相互尊敬。」是兩個越籍受訪者不約而同的說法。或許這是台灣文化和越南文化很不相同的部分。住台七年多的美玲補充:「在台灣,如果有不懂的事,都可以請教別人;在越南,隨便跟你解釋是比較好的情況,通常是問問題的人都會被嘲笑:『你連這個也不會。』」英詩說:「越南的紅包文化很嚴重。紅包除了給醫院的醫師、護士,負責打掃的歐巴桑也要給一份。可是台灣的醫師人很好,很會關心病人。」

  至於中國來台灣的外配,雖然沒有語言問題,卻也難逃遭人歧視的命運。當她們遭受異樣的眼光,往往心情很難平復,很多人也很想回家。趙菁曾經因為這個經驗而想家,跟不上台灣匆忙的生活步調,也讓趙菁倍加思鄉。「以前常聽說台灣處處皆黃金,一到台灣,才知道台灣的經濟沒有比中國好多少。」受訪者都表示聽聞的台灣比眼見的好。但是也有人說:「在台灣,只要你肯做,生活都還不錯。」雖然多位受訪者認為自己無法參與政治,因為那是政治人物的事,但賈小姐卻將中國和台灣媒體做了一番比較:「中國新聞一板一眼,台灣新聞是丟東西;中國人多且專制,台灣就比較民主自由。」「可是台灣太民主了,所以有很多問題,動不動就跑去抗議。新聞每天吵吵鬧鬧,人民還是得不到應有的福利……。」這是外配趙菁眼中的台灣。

  文化上,出生河南的賈小姐為自己要聽婆婆的話,先生不用在家做家事表達不滿。「台灣男人比較大男人。在中國,只要你是對的,就可以講。但是台灣並不一樣。中國的男人會做家事,婆婆還要聽媳婦的話,男女會分工合作。來到台灣,男人反倒不進廚房,反讓我覺得自己是大女人主義了。教育上,台灣老師上課沒什麼教,用書都不同。下課後要小孩子補習,還要花錢。論到治安,中國也比台灣好。中國的小孩都是自己上下學,可是在台灣,爸爸媽媽要擔心小孩的安全。」

文化衝擊有沒有?
  洋洋灑灑地陳述不同外國朋友在台的心路歷程,現在,我們要問:當外國人遇見台灣,遇見了文化衝擊沒有?文化衝擊(震撼)是指「當人們住在一個和自己不同的文化環境,大部分人經驗的精神失措。文化衝擊發生在當我們的「..引導社會互動的文化線索,記號和象徵被剝離…對成年人來說,這過程中的一個困難的部分是再一次感覺到自己像個小孩,無法本能性地知道要做的“正確的”事情。」3 我收集的答案是,沒有。沒有的原因是,受訪者都不以為有。因為有朋友已經到過台灣,或者自己有台灣朋友,或者透過衛星收看台灣節目,甚至自己的國家也有中國城社區,種種因素致使外國友人不被台灣文化所衝擊。那麼,彼此間的差異性呢?沒錯,有些地域、文化風情和台灣南轅北轍的外國人,他們看見又經驗的台灣景象,或許稱不上衝擊,但卻是不同的。筆者觀察,儘管有所謂的不同,台灣人的好客,親切以及友善竟為外國人士挪去未知的惶恐,帶來不少溫馨的暖流。來到台灣要談文化衝擊,要談無法知道要做的正確事情是什麼,那可是門兒都沒有!

後記
  筆者在訪談過程中,儘管沒有看見所謂的文化衝擊,我倒是納悶起台灣人的衝擊。當外國人遇見台灣,台灣人有衝擊嗎?受訪者定真告訴我,「有時候我以為,台灣人不是很清楚自己是不是漢民族,自己擁有漢文化,台灣人想要完全地和中國的傳統和文化分離。」賢敏也提及,當他問台灣人「台灣是什麼,請介紹台灣給我認識,沒有人可以給他答案。」當外國人遇見台灣,這是台灣人的衝擊。你,找到答案了嗎?

1.L. Robert Kohls. Survival Kit for Overseas Living, Maine: Intercultural Press, Inc. 1996, Page 23.

2.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1998-2003年間登記婚姻的外籍配偶為105,574人;同期間,海基會驗證的大陸配偶結婚證書則為169,273件。

3.Piet-Pelon & Hornby, 1992, p.2.
同作者相關文章:
你跟上主摔角沒? (第 150 期)
普世教會現況中PCT的處境與責任 (第 141 期)
當外國人遇見「台灣」,有文化衝擊? (第 9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3 期 異鄉人在台灣 (21-2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3期  2006年  4月 異鄉人在台灣 93
本期主題:異鄉人在台灣
發行日期:2006/4/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那時那地 此時此地
「經濟發展」下的犧牲——移駐勞工與本地勞工
台灣人,你的另一個名字是「以實瑪利」──關心台灣人口販運問題
輾轉埃崙——島上族群融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烏托邦嗎?
當外國人遇見「台灣」,有文化衝擊?
勞工的守護者──天主教新事社會服務中心
帶著使命,好款待出外人
永遠的義工——伊利莎白.偉伯小傳
耶穌疼我,我知道!——我的國外義工生涯
耶穌不立文字,為什麼?——對台灣基督教文化的一些省思
學習者..........Mqbaq!
咱來去 Malawi!
我的夏日回憶——ILT in 2005
我的外籍太太
主日禮拜一定要在「主日」舉行嗎?
do your best!
意外的探險之旅
成長s/
變貌,在神研班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