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戶管理
 
講道分享
詩歌分享
研經網站
經課表
新眼光讀經
一領一.新倍加
 
陳牧師專欄
信仰專欄: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信仰與生活
講道稿
出版品與雜誌:
女宣雜誌
新使者雜誌
站內文章搜尋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92期 幹嘛讀大學?
字級調整:

神學淺說
泰澤團體——紛擾中的寧謐處
關鍵字:
作者/蘇美珍 (台灣神學院英語講師)
  感謝上帝為我在喧囂紛擾中預備泰澤這個寧謐處,讓我在那裡得安息、享受平靜安穩。

  很多年前就聽到學生略略談起他們在泰澤生活一個禮拜的經驗,也開始接觸到泰澤詩歌,當時就被詩歌簡單的歌詞、平靜優美的旋律所吸引。去年6月底,我終於有機會親自去體驗那簡單卻豐富的信仰之旅,同行的還有台北中會信義教會陳豐明牧師、台灣神學院靈性形成中心主任馬約翰牧師和十位學生。對我而言,泰澤是紛擾世界中的一方寧謐處。

泰澤團體的緣起
  泰澤村位於法國東部勃根地省,1940年,當時年僅二十五歲的羅哲修士隻身來到此地,懷著要在戰亂中修補破裂、在民間疾苦中展現基督之愛的夢想,他開始在自己簡陋的房舍照顧難民,特別是從納粹政權逃出來的猶太人。為了不造成他所庇護的人的壓力,他每天都獨自一人作三次禱告,並常常走到附近的叢林裡詠唱,這成為日後泰澤團體的基本生活節奏。四年後,有幾位弟兄受到羅哲修士的感召來到泰澤,和他一起生活、工作。1949年復活節,七位修士承諾終生獨身,在物質和精神上互相分享,並一同追求更純樸的生活,泰澤團體自此正式成立。如今,這個團體的修士人數已將近一百二十人,他們來自二十個國家,宗教背景包括天主教和許多新教的教派。這些修士以工作(製作陶土製品和音樂CD)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沒有接受任何饋贈或奉獻。

  逐年以來,前來泰澤的人數不斷增加,1957年起,暑假期間的每個星期都會有五、六千個青年從各大洲來到此地,藉著暫時離開紛擾的世界,在這寧謐處展開內心的朝聖之旅,與其他的人一起探索生命的意義,尋找信仰的根源,並建立人與人之間互愛互信的關係。

泰澤的生活節奏
  如前面所略略提到,一天三次(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後)的共融禱告是泰澤生活的標記。每次禱告時間快到,村中的大鐘就會響起,提醒大家往「修和堂」(Church of Reconciliation)移動。接近入口處,幾位服務的青年手舉著牌子,上面用德文、法文、西班牙文和英文寫著「靜默」的字樣,以此幫助與會者帶著肅穆的心進入聖堂。聖堂內鋪著薄薄的地毯,大家席地而坐,怕冷或穿著不適當的人可以在入口處自行取用備好的棉製四方巾來披掛。禱告時間一到,穿著白袍的修士就列隊進入聖堂,在中央成兩排跪坐著,接著,全體與會者隨著電子字幕上顯示的歌曲編號開始詠唱。奇妙的是,似乎每個人都熟記所有的歌,而且,只要一開始唱,就會出現非常和諧的四部和聲,再加上修士極為清純、嘹亮的高音獨唱,簡直就如天籟之音。好幾次,我讓自己靜靜地聆聽那優美安詳的旋律,默想著經文歌詞,不知不覺就感動得濕了眼睛。在整個禱告會中,數以千計的會眾是那麼的有默契,詠唱、靜默、聽讀經、再詠唱,五十分鐘一轉眼就過去了。結束後,總是有許多人留下來繼續吟唱或祈禱,盡情享受在主裡的平安和甜美。星期五晚上,十字架會擺在修和堂中心,任何願意來的人都可以跪在十架四周默默祈禱,把自己的憂慮和他人的重擔交託給天父上帝。星期六的晚禱則是慶祝復活的守夜禱告,與會者在進入聖堂時會拿到一根蠟燭,在聚會結束前,羅哲修士(註)先點燃自己的蠟燭,然後把燭火傳給坐在他身旁的孩童,再由他們傳給修士和其他的與會者,頓時之間,整個會堂燭光閃爍,就好像基督之光遍及全地,那種情景和所帶來的感動實在很難用筆墨來形容。

  除了三次的共融禱告外,每天早上有修士講解聖經導言,然後是個人默想和小組討論,下午則有不同主題的工作坊讓大家自由參加。此外,泰澤團體也強調自助,所以來到此地的人都要分攤「家事」,如準備膳食、打菜、洗碗、場地收拾和清洗浴廁,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在做這些雜務時都是滿心歡喜,像我參加的洗碗組,每次都是邊洗碗邊唱泰澤詩歌,快樂又自在。有位來自羅馬的男士告訴我,小時候他路經此地,聽到美妙的歌聲,覺得好奇,就循著歌聲出處去一探究竟,竟發現是一群洗碗的人在唱歌,他當時深受感動。三十年後他遇到挫折,開始思索生命的意義,久遠以前的這一幕奇妙地浮現在他腦海中,就這樣,他回到泰澤,他要親自在這紛擾中的寧謐處體驗樸實中的平安和喜樂。

儉樸生活
  泰澤生活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儉樸,住的方面,不是帳篷就是只有一面鏡子和三張雙層硬板床的狹小房間。飲食方面,早餐是又乾又硬的麵包,配自己沖泡的牛奶、咖啡或可可,中、晚餐是一份簡單的主食(麵或飯)、一些配菜、兩片餅乾和一個不是很新鮮的水果。餐具則是用了多年的塑膠碗盤和一根不鏽鋼湯匙,一位英國朋友半開玩笑說:「原來不用刀叉也可以吃飯。」這麼簡單的物質生活,大家卻甘之如貽。更奇妙的是,我們在那裡雖然幾乎都沒有吃肉,但餐餐都覺得飽足,從台灣帶去的乾糧完全派不上用場,只好全部原封不動地帶回來。

信仰無國界
  「主內不分東西,彼此分享和建造」是我在泰澤經驗到的另一種美好。和我同一組的十人當中,除了兩位台灣神學院的學生之外,其餘的人分別來自挪威、芬蘭、瑞典、德國和英國,儘管有這麼多元的文化背景,彼此又是素昧平生,但因為同是在主裡領受主愛的人,我們卻能真誠分享、互相關懷。此外,和我同行的學生雖然有語言上的隔閡,但他們的信仰經驗也深深觸摸到西方國家青年的心。一位來自非基督徒家庭的學生分享信仰如何幫助她原諒不可原諒的人,一位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談到教會如何成為他的避風港,還有一位原住民學生則分享信仰如何在她到都市求學時,陪伴她度過孤單、害怕的日子,這些生命故事為那些物質非常豐富、信仰或教會生活卻相對貧乏的青年帶來震撼和感動,也激起了他們對信仰的渴慕,這真是我們始料未及的祝福。

忙碌中的休憩所
  來到泰澤的人,除了固定的生活節奏外,會有不少自由時間。我喜歡獨自一人坐在高起的草地上任憑涼風輕輕吹拂,並靜靜眺望遠處寬闊的原野。幾次我漫步在鄉間小道,享受田野芳香的氣息,偶爾駐足欣賞樸實典雅的石造房屋和窗台上色彩繽紛的小花;還有幾次我走到泰澤村內的小教堂,在昏暗的教堂裡,享受全然的平靜安穩。這樣的優閒對大部分的現代人來說是極大的奢侈,但它又何嘗不是忙碌、甚至疲憊的人心靈的休憩所?在離開泰澤的前一天傍晚,我意識到自己不久後又得回到喧囂紛擾的台北工作,一股惶惑不安的感覺油然而生,於是我走到小教堂,靜靜地坐在最後一排椅子,不斷地問上帝:「你要我帶什麼回去?」突然,我注意到聖堂上有一幅耶穌展開雙臂的畫像,我看著他,看著他,很長一段時間,然後有個聲音輕輕地告訴我:「把我的愛帶回去。」剎那間,淚水如滂沱大雨打在我臉上,而我身上的重擔也完全脫落,因為我再次得到穩妥的確據,就是上帝的愛要陪伴我迎接不可知的未來。

結語
  先知以賽亞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30:15,和合本)我感謝上帝為我在喧囂紛擾中預備泰澤這個寧謐處,讓我在那裡得安息、享受平靜安穩。雖然離開那裡、回到現實生活後,我依然常常陷入在忙碌、甚至無比的壓力中,我依然會有灰心、喘不過氣的時候,但我總會提醒自己要休息片刻,讓泰澤的寧謐浮現在眼前,讓上帝的愛再次環抱、陪伴我,藉此我就重新得力,帶著新的喜樂和平安繼續前面服事的道路。

註:羅哲修士於2005年8月16日遭一位有精神問題的羅馬尼亞婦人刺殺而身亡,其會長職分現由類思修士擔任。
同作者相關文章:
泰澤團體——紛擾中的寧謐處 (第 9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2 期 幹嘛讀大學? (40-4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2期  2006年  2月 幹嘛讀大學? 92
本期主題:幹嘛讀大學?
發行日期:2006/2/10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轉寄給好友分享
 
轉寄文章給好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Eamil:
分享的話:
 
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編者的話
目錄s/
努力升學為哪樁?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正在孵「醫生蛋」的母雞
踏出船身,走向水面
醉裡挑燈看劍——回顧狂狷大學生活
以經濟角度談台灣教育的社會現況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王興武牧師傳道軼事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教會與藝術
泰澤團體——紛擾中的寧謐處
邁向更有希望的明天——鄒族茶山教會的社區工作
喜歡還是愛?
為何大學與基督教越走越遠?
國際青年部落遊學側寫
你知道嗎?他是我爸爸!
側寫陳丁財校長——主日學教育達人
從離散社群理論看台客現象
誰來認證一個認證?
萬事互相效力
教會生活改變了我
一生恩典的標記與提醒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使用條款隱私權條款 聯絡我們


106613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gospel.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