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71期 「特會」之探討 |
|
|
本期主題 |
對「特會」的神學反省 |
|
關鍵字: |
作者/劉錦昌
(台南神學院牧師)
|
|
|
神學反省首先提醒我們,與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史學、文化學等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甚至自然科學有別,也較之哲學、宗教學不同,我們不可將學科的等級混同。其次,神學反省也指,我們不是就基要主義、福音派、社會福音、自由神學這些立場來說;在此所謂神學,至少是從〝福音的〞神學,某種〝合一的〞(ecumenical)神學角度來說,甚至不限於東正教、天主教、更正教的觀點;可進一步說,神說既是肯定式的又具否定否定式神學(negative theology)及密契神學(mystical theology)的取向。治神學、從事神學(doing theology)反省,其立足點與發展趨勢皆釘根在對耶穌基督及三一神的基本信仰上。 ※ 不是象牙塔內的神學 神學當然不能是象牙塔內的,本文作者不認同所謂「文化基督徒」的信仰實踐,基督徒神學是從每日與三一神的內外在關聯上起步,在教會生活中逐步反省而立,若順應宗教改革的思潮,神學關心我們是否生活在一個真正的教會內。缺乏教會生活可以產生基督徒哲學,但不會出現基督徒神學,少了與三一神生命的契合,就只有「基督宗教學」的樹身而已卻無法結出屬基督的果實。讓教會成為教會,就能如實面對「特會的現象」。
教會是群被上帝呼召出來,跟隨耶穌基督生命的人,而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只要教會真正擁有、活出了、見證基督的生命 ,就是主耶穌基督的忠僕。試問我們的教會是否具備了不斷改革中的動力、只為上帝的榮耀此等唯一性的特質(這裡有存有論意義上的排他性)、真正如慈母般的仁愛讓我們在她的懷抱中長成。教會是否純正的傳講上帝的道,用心施行聖禮,過聖潔榮耀神的生活?筆者每次閱讀約翰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時,深知他老人家關心的即是這層。
假如我們有機會讀到趙紫宸先生的《耶穌傳》,現代人尤其知識份子常會喜歡趙氏對耶穌人格的欣賞,熟識耶穌心裡的許多歷程,這種人文式的闡釋十分可人,但是畢竟這只是一種耶穌論,君不見作家七等生也寫過《耶穌的藝術》,書中文筆或思想也不俗;可是1941年趙紫宸被日軍監禁,六個月天天面對生死未卜困厄,《繫獄記》裡頭他記述自己呼求主耶穌聖名的經過,他對耶穌的體驗轉成了基督論。
當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走的是捨基督論遷就上帝論(不一定是三一神論)的路線,如此一來,難怪當代新儒家可以倡導「以儒教為宗教」或建構一種以「天」為取代符號的儒家自然神學,劉述先等所用心經營的即是此型。沒有基督為中心的的上帝觀,我們的教會將與當代新儒家宗教性團契何異?不少弟兄姊妹參加「特會」,是因為他們不想只滿足於信有神而已,他們期待在「特會」中遇到他們的生命救主,曾幾何時這位曾與他們戚戚相關的主,好像從教會走失了,弟兄姊妹出去尋找,他們希望找著了。就是這時候,我們會發現不對勁,牧者豈不應供給羊需要嗎?怎奈教羊外出尋求?如果「特會」是一種迷失的警訊,更值得我們悔改、重視。
※ 聖神像風般自由無影蹤 加爾文被稱為是聖神的神學家,照理說改革宗教會是屬聖靈的教會,聖神像風般自由無蹤,長老教會每日該當鮮活動態無比才是。「基督徒的自由」是路德與加爾文同時都強調的,我們也在這兩位宗教改革的前輩身上看到他們的生命衝力,不畏強權勢力、簡樸過日,每天所在意的單單是上帝的話如何了,他們那麼感受到聖靈的同在和工作,知道自己的志業不是自己在做乃是聖靈在我裡面工作。一天中他們長久的時段在祈禱,求神光照他們的生命,他們知道自己所面對的是空中掌權者絲毫不敢輕慢。反觀我們今日教會,較多的是人的計劃、作為,我們愈來愈少說「靠聖靈行事」了。我們也看到路德與加爾文的神學頗倚重於使徒和教父的神學,他們熟悉教父們的作品和吸取當中殉道、獻身、倒空自己的精神;而我們的神學教育不覺中將這些根源給砍斷了。
※ 特會是為得著什麼 這幾年來,參加過若干次「特會」:四次是天主教會所辦的,四次是本宗牧長主領參加者,大體是神學生和幾位老師的特會,另外是筆者和幾位本宗牧長配搭主領的聚會,至於一般教派的特會記得加起來只參加過一次(兩次都只參加過一半便離開)。在所參加過的特會中,對於天主教的神思復興聚會印象最深,他們都是在教區主教及主教的親信神父督導下進行,領受主教的差遣接著在彌撒後舉行。九八年初在彰化群山,筆者參加輔大神學院舉辦的神學研習會,該次探討聖神課題,近百位神學院教師、神父、修女、信徒參加,不但有學術研討,幾次在會中靜候聖神降臨,領受聖神充滿和醫治,和多位神父、修女、教友的交談,讓筆者收穫至豐1。
從小在教會中便參加過不少的佈道會、培靈會、造就會等非常規性的聚會,其中有以查經為主的,也有的專重醫治、奮興培靈性質,或針對慕道友的佈道會,大學時代趕上了葛理翰佈道大會的列車,也聆聽過周聯華牧師、唐崇榮牧師等名牧的佈道會;至於比較有名氣的特會像康希、鄺健雄、譚適德(只參加過一次半天的),莊以西結……這些則未嘗去過。
對於「特會」基本上我比較少排斥,記得1936年四月中旬到五月初共二十五天,宋尚節博士來台,在台北艋舺、台中柳原、台南神學院的廣場前舉行查經大會,由於當時日本官方交代宋博士查經大會中不得替人醫病,所以整個大會以查經、禱告、見證為主,總計有近八千人蒙恩信主,筆者在台灣各地教會都曾遇見老信徒表明自己是在宋博士的佈道奮興中得救信主的;筆者的祖母更是在廈門參與宋博士的查經會,在祖母一生中不少次聽她提到宋博士是如何如何,中學時候我也曾將宋博士的查經集看過一次,在那時期得到不少幫助。
或許我們不需排斥特會,而是去思考去赴特會是為得著什麼?特會以什麼在吸引人,特會的內容是否真的合乎聖經與我們正統的信仰?個人覺得教會牧長或中會有必要為信徒參與特會把關,特會主領者是何方神聖需得明察,今日資訊如此發達要事先查證這些並非難事。真正好的特會,若由牧長帶領我們的弟兄姊妹共同造就,不是很好的宗教教育嗎?我們也可在特會中看到那時代的脈動、信息的表達方式,和許多弟兄姊妹內心所渴慕的生命;若特會中有偏差,牧者、中會相關人士隨即教導指證,讓特會扮演一種驗收我們日常牧會的果效也未嘗不可。好的牧會者通常會被邀請成為特會的主領者,不是嗎?
註:該次神學研習會,神學家張春申神父提問是否教會正面對一次新的五旬節?而張春申神父對此是持肯定的答案。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從聖神運行看當今的靈恩運動 (第 113 期)
|
.談古倫神父的內在靈修之路 (第 100 期)
|
.何謂「靈修神學」? (第 87 期)
|
.對「特會」的神學反省 (第 71 期)
|
.洗禮s/ (第 70 期)
|
.基督徒的簡樸生活 (第 68 期)
|
.神學院是否為塑造靈性的地方? (第 62 期)
|
.以生命證道——上帝的忠僕劉振芳牧師 (第 61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