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版品 > 新使者雜誌 > 第70期 媒體與信仰 |
|
|
大專世界 |
神研班過後--給盧牧師的一封信 |
|
關鍵字: |
作者/蔡語恩
(東吳大學四年級)
|
|
|
敬愛的盧牧師 謝謝您的關心與鼓勵,讓我得以參加第三十九屆聖經神學研究班,在其中獲益匪淺、滿載而歸自是不在話下,牧師您的口才一流,尤其是對於我們台灣社會甚至長老教會中不公義的事情,您都高聲疾呼,極力勸勉年輕一輩的要努力,從信仰中汲取獨立自主的判斷能力。在我讀馬可福音的過程中,竟發現牧師您宣講信息時,激動與正義的精神,與耶穌有些神似。
在神研班中您所講述早一輩的長老教會青年,從神學院研究生創立聖經神學研究班,到『五毛錢運動』建立原來的關子嶺青年營地;『五塊錢運動』支持總會大專事工的獨立青年幹事,到前輩們如何憑信心咬緊牙關,自己爭取經費堅持買下謝緯埔里紀念營地(募集高達一百二十萬的金額)。
正因為這些活生生的歷史,在二十年後,這風光明媚的營地才有我們這兩百六十位青年聚集在此,有志要齊心的研讀聖經。比起過去在教會中青年中流砥柱的氣魄,我輩青年實在自嘆弗如、望塵莫及,您不但有過人的膽識、魄力,更重要的是那種旺盛的熱情與朝氣,這不僅是反映生命力,更是大膽的挑戰傳統,追求真善美與公義上帝國實現的理想色彩,敢於夢想、敢於承擔、敢於追求的瀟灑精神(我稱之為『神研精神』,因為我深深相信這種種美行,皆源自於研經所產生的力量),無怪鄭仰恩、林鴻信老師不斷挑戰我們新一輩的青年:『你們的理想在哪裡?』
您也說到台灣承受太多外國的恩典,初代的宣教士來台奉獻生命、宣講福音,比台灣人更愛台灣,把福爾摩沙當作他們真正的故鄉,手掌一直向上伸的台灣,卻在馬偕博士逝世兩百年後的今天,還難派出自己的海外宣教士,這難道不一種恥辱嗎?您邀請我們每人一個月奉獻一百元,為推動台灣的海外宣教事工。
其實當時我心中是很激動的,但不知是不好意思或是生性懦弱使然,我們的回應竟是如此無力,我想牧師您當時一定很失望吧?事後,很多人問我說盧牧師說的約定是什麼,我都盡量與人分享牧師所傳達的使命。在這裡我要說,我將牢記您與我們所立的約定,而這也是我們在上帝面前所立下的約。
您的話讓我想起很多佈道會在最後,都對未信的朋友呼召,邀請它們接受救主基督作生命的主,我則認為,已經接受耶穌基督的信徒們更應該接受呼召。這種呼召不是來自佈道家,是來自我們的耶穌基督的聖靈。上帝國的比喻就是一連串的呼召,不斷透過與聖經互動的過程呼召我們,信徒們要仔細聆聽這『細而微小的聲音』,並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以回應上帝的恩典。
我看到牧師您向我們訴說東門教會所支持的兩名海外宣教士(馥蘭夫婦)時,我罕見的看到您眼中所閃爍的自豪光彩,我也為東門教會驕傲,自視為高素質的教會,自應如此。現在雖無法再到東門聚會,我仍每週認真閱讀東門週報,在東門教會半年來的學習與領受,也將成為我在我的母會繼續推動教會事工的好模範。
在我眼中的東門教會,不但有高素質的信徒,盡心力愛神愛人的長執會,而盧牧師您前瞻的教導,拼命作主工的精神,更是推動教會進步的一大動力。我喜歡在敬拜開始前與大家同心唱主禱文,我喜歡牧師主日宣講的聖經信息,我喜歡聆聽聖歌隊的吟詠,我喜歡吟聖詩時邊觀看彩繪玻璃上的耶穌,邊思索歌詞與我生命的關連性,雖然每次都要花上一個小時的車程,但是每每深覺值回票價。
在東門聚會的那段日子,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經驗之一。而盧牧師您,則是我奔走天路上最好的導師與典範。口才學識如牧師您的學者牧長,或許也有人在,但是牧師您是透過生命宣講上帝的信息,您生活的見證是您證道有力的根基,牧師對於文字事工不遺餘力的態度,更是驚人,牧師出書、編聖經講義的精神令人感佩。
曾聽一位認真懇切的牧師說:編完一本經書的註釋書就累的受不了,而牧師您卻能貫徹始終,與其說牧師有過人的經歷與才能,毋寧詮釋為是有過人的毅力與使命感。這種精神,更激發我用心多寫作、傳福音的心志。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神研班過後--給盧牧師的一封信 (第 70 期)
|
|
|
|
|
|
|
|
|
|
轉寄給好友分享
|
|
|
|
|
|
|
|